【网络中国节•元宵】山西秀容书院博物馆:正月十三说书院

发布时间:2023-02-06   |  来源:黄河新闻网忻州频道

2月3日,癸卯正月十三。

传统民间习俗里,这一天被称为“灯头生日”,家里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另外,就是这一天就开始将“元宵节”的灯全部点着,人们就开始陆续走出家门,走上街头观灯。南宋时就有“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的民俗。

从初一开始,众多市民及外地游客在游忻州古城时,晚上都要去新建在秀容书院西侧的西园看“打铁花”表演。

“打铁花”源于生铁冶铸,实际上就是冶炼生铁和锻打铁件时溅出的火星的放大版,后来演变成有规模、有规矩的民间活动。表演时,铁水火花迸溅,表演者还可以打出各种火花造型,激越、红火,甚是喜庆,是一种极有观赏性的民间文化活动。这种活动已经沉寂很久,近年来,在各地又陆续红火起来。

所以,深受百姓喜爱的文化形式的生命力总是很旺盛。

想起在山西秀容书院博物馆听到一对母子的对话。从“九原文脉”和“前贤遗珍”展厅出来后,母亲对孩子讲:“看到了吧,这里都是很有文化的东西,只有对文化的重视,一个社会和民族才有希望。”

山西秀容书院博物馆的创建初衷就是依托秀容书院,打造忻州古城的文化高地,展现忻州这块土地上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

“书院”的出现也是一种社会需要,如果不算春秋时孔子的讲学模式,按现在约定的说法,“书院”之名始于唐代。最初使用这一名称的是官方学术机构,其任务是帮助皇帝了解经史典籍、举荐贤才和提出某些建议的地方。后来,一些文人骚客在致仕返里后把自己藏书治学的地方也称为书院,有一些书院兼有了讲学功能。到北宋的时候,书院的教学职能普遍增强,而且独立创建的书院数量和分布都开始出现规模化,尤其是黄河以南的区域。到元代时,北方才开始出现书院。

书院从宋代开始兴盛,其发展经历了元明清时代,逐步形成讲学、藏书、祭祀、学田四大基本规制,并扩展为六大事业。书院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不断有许多鸿儒名贤加入其建设,并在此讲学研讨,使得所包含的内涵也不断扩大,凝聚着历朝历代统治者以及文人墨客对于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的认同、推崇和褒扬,同时又物化的体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因而成为一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复合载体,体现了一种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

书院大多是自筹经费建造校舍。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以自学为主。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

故宫出版社出版的“明清史学术文库”中有白新良先生所著的《明清书院研究》一书,有根据各种资料所统计的从宋之后各地的书院情况。二宋时期,山西还没有书院记载。到元代的时候,山西有记载的书院有14所。明朝洪武至宣德时,山西有记载的新建书院有1所。正统到弘汉时期,山西新建书院6所。正德时山西新建书院4所。嘉庆时山西新建书院13所。万历朝,山西新建书院11所。其中,有保德州见龙书院。天启朝,山西修建书院5所,另外,明代时期山西有不详始建年代书院18所。按统计,山西在明代的时候新建书院59所,修复10所,共数为66所。清代的时候,顺治时期山西修复重建书院1所。康熙时期,山西新建书院27所,修复重建前代书院11所。雍正时期,山西新建书院6所,修复重建1所。乾隆时期,山西新建书院56所,其中有宁武鹤鸣书院、五寨清涟书院、定襄晋昌书院、静乐恒麓书院、繁峙北灵书院、河曲宿文书院、忻州秀容书院、崞县崞阳书院、五台崇实书院、五台斗山书院。修复重要书院11所,其中有偏关儋林书院。

康熙时期,书院的名师讲学开始兴盛。到雍正时期,雍正下令:“各省现任官员自立生祠、书院,令改为义学,延师授徒,以广文教。”乾隆时期,书院教学内容和治学方向从教授程朱理学向博习经史词章转变。

清朝后期,书院出现衰落,但依然还有新建,嘉庆时,山西有新建书院1所,为五寨的芦秀书院。道光时,山西新建书院8所,咸丰时新建书院2所,同治时新建书院4所。光绪时期,山西新建书院37所,其中有岢岚州芦阳书院,神池觐华书院、静乐岑山书院、保德州连峰书院、河曲河阳书院。

清朝晚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西学的输入,书院改革之风开始兴起,导致书院的最终废止。

在秀容书院之前,忻州在后晋时期就有儒学和文庙,都在城西南九龙冈上,过去一直有“有学必有庙,庙以崇奉孔子,学以长育人材,俾学孔子之道也”的说法。明弘治五年,也就是1492年,王轩任忻州知州时,将文庙和儒学由九龙岗迁到学道街,九龙冈的旧儒学和文庙就此废止。

清康熙四十一年,曾颁布诏令说:“国家建立学校,原以兴行教化,作育人才、典至源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乾隆三十七年,时任忻州知州的江西人鲁潢考察发现,忻州儒学生员名额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于是有了创立一所书院的想法。在得到城内绅士、名儒的支持后,募集社会资金白银四千多两,于乾隆四十年在原来儒学旧址建起秀容书院。因为忻州古有“秀容”之称,所以,书院命名为“秀容书院”。这段历史在现存书院碑记上有明确记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称 “新兴学堂”,创山西书院改学堂之首例。

2017年1月,忻州古城进行修复改造,秀容书院列入第一期改造工程,拥有240多年历史的秀容书院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旧貌换新颜,成了前来忻州旅游观光游客必去之地。

与“打铁花”时迸溅的火花不同,文化教育之火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之源,不可断。(梁生智)

[编辑:刘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