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春节】山西秀容书院博物馆:大年初六说“环保”

发布时间:2023-01-27   |  来源:黄河新闻网忻州频道

1月27日,癸卯正月初六。传统习俗中,正月初六是“送穷日”。

在山西秀容书院博物馆“九原文脉”展厅的“九原冈北朝晚期壁画——狩猎图”,两位女士看着图中的众多动物很是惊奇,不由地一一辨认起来。她们惊叹“原来过去这里有这么多的动物呀!”其实不只是她们,好多人看到壁画中的画面都会发出同样的惊叹。

“九原冈北朝晚期壁画——狩猎图”形象地反映了历史上,忻州这块土地上的自然状貌。

忻州位于山西省北中部,黄土高原东端。是山西境内唯一横跨省境东西的区域,也是山西省内唯一拥有太行山、黄河、长城资源的区域。

忻州市境内山丘居多,大小山脉数百座,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北有恒山山脉,山势峻拔,古称北岳,其主要山峰有禅房山、草垛山、馒头山,古老的长城蜿蜒其间,闻名于世的雁门关耸立在群山之中;西有吕梁山,山势雄伟,连绵不断,森林茂密,主要山峰有芦芽山、管涔山、云中山等;东有太行山和佛教圣地五台山;南有系舟山。

过境和境内较大河流主要有黄河段、汾河、恢河、牧马河、云中河、滹沱河、岚漪河等。境内的忻定盆地四周被恒山、五台山、云中山系环绕,滹沱河及其支流纵贯其间,是一个依山麓残存的坡积台阶状黄土阶地与增积、洪积扇组成的盆地。忻州境内的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母质、水文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等几大成土因素都比较复杂,因而形成的土壤类型丰富,加上这里的气候特点,自古就是自然状态丰盛,景色怡人的地方。

但是,历史的自然灾难,纷乱的战争,以及人为的破坏也对自然环境屡屡造成破坏。

秀容书院现存有一处建筑,元遗山先生的《天庆观记》记载的就是发生在这处建筑的事:“始为七圣观,创自唐天宝间。其后有白鹤之异,改白鹤观。宋祥符间又改为天庆观。每岁二月望,道家云是老君诞日,及期,有鹤降此。多至十数,翔舞阶庭,三日乃罢。予两见之,特乱后不至耳。因为招鹤谣,并刻之石”。

据史载,金贞佑年间蒙古兵屠城,天庆观损毁严重,成为一片废墟。元代全真教道士王志常与弟子王守冲重修。元好问之妹文艳女冠、次女元严先女冠也曾参与重修天庆观。

明万历修《忻州志》中有“白鹤重来”之记,言“天庆观鹤久不至,万历戊戌年,城工完,有鹤百余次弟翔集,移时而去。丙午年七月内复至。”

历史上还记载着一件文化盛事,也与此有关。

据记载,明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十五日,山西巡抚魏允贞莅临秀容书院白鹤观(天庆观)恰好看到绝迹三百多年的白鹤再次飞临,不禁感慨万千,即兴赋七言绝句一首,“白鹤观头白鹤群,士人不见只曾闻。谁知三百年来后,又睹联翩下碧云”之句。相随的地方官员齐声喝彩,赵梦麟、张尧行、朱天炜、丘允升等纷纷作诗相和,每人次韵两首白鹤诗,一时传为佳话。时任静乐县知县赵梦麟和忻州知州张尧行的和诗碑刻现仍存于秀容书院中院白鹤观大殿前两侧墙上。

这一件文化盛事实际上生动地反映了“环保”的问题。

博物馆“九原文脉”展厅也陈设着一件“白鹤观和诗拓片”。

有参观者在观看时,认为这是迷信。实际上,这并非子虚乌有的事,白鹤重来反映的恰恰是环境保护和动植物的关系问题。

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对环境的敏感和依赖性极强,环境中的任何变化它们都能迅速感应到,并且会与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旦环境变化对它们的生存有了不利的影响,它们就会远离。但是,如果环境变化对它们的生存极为有利,它们就会迅速在此聚拢。

近几年,随着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随着城乡建设中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这一现象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忻府区的云中河景区建设,定襄县、原平市的滹沱河景区建设等都极大的改善和恢复着自然的原生态状貌。随着环境的变化,这些区域已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忻州护飞志愿者观察,近两年在定襄段滹沱河湿地繁殖以及途径的候鸟已达1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包括黑鹳、东方白鹳、大鸨、遗鸥。云中河景区也常见黑鹳、灰椋鸟、鹭、野鸭等鸟类飞翔、停歇。

所以,来博物馆,读吟前人诗词,不仅可以感受诗情画意,也能让其心生热爱自然之情。

想到观看“九原冈北朝晚期壁画——狩猎图”时人们发出的惊叹,就想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啊,只有将大自然保护好,人类才能得以健康生存,百姓的生活才不会有“穷”。

重视环境保护就是最好的“送穷”。(梁生智)

[编辑:刘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