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抗战历史 弘扬民族精神】忻口战役:同仇敌忾 气壮山河

发布时间:2020-08-05   |  来源:山西日报

  盛夏的晋西北,满目葱茏。滹沱河与云中河滔滔河水合流之处,就是忻口。

  7月30日,忻口村党支部书记赵培俊当向导,带领记者登上了忻口战役中著名的204高地。说是高地,其实并不很高,只是个几十米的大土丘。但近期雨水多,上去的路并不好走。沿路除了一片一片低矮的酸枣树丛,就是漫山遍野紫色的野花。土丘一侧是原平市的南怀化村,另一侧就是忻府区的忻口村。

  忻口战役于1937年10月13日打响,至11月2日结束,历时21天。忻口战役是全面抗战开始后国共两军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的一场经典战例。这一战以伤亡10万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2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粉碎了日军“一个月侵吞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梦想。

  忻口战役期间,忻县(现忻府区)牺盟会发动牺盟会员和忻口附近村庄的年轻人组成担架队和救护队,随部队救护伤员,运送弹药,支援前线。

  在忻口人的记忆中,最惨烈的一仗发生在1937年10月16日。

  当日2时,反击战正式展开。第218旅由弓家庄向南怀化敌侧背攻击,7时攻占旧河北,9时占领南怀化北端河岸。当时,日军占据空中绝对优势,出动10余架飞机,协助其地面部队一再反扑,战斗异常激烈。

  赵培俊说:“仅这一夜,204高地就攻防互易13次之多,中国军人伤亡达到1.3万人,最终击退进犯来敌。真可谓是浴血奋战,气壮山河。”此战,第9军军长郝梦龄中将、第54师师长刘家麒少将(牺牲后被追晋为中将)、独立第5旅旅长郑廷珍少将等,均壮烈殉国。

  中国正面守军在忻口奋勇抗敌的同时,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积极作战,两次取得雁门关伏击战的胜利。10月19日,第129师先头部队第769团,夜袭阳明堡机场。经1小时激战,毁敌飞机24架,有力地支援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

  忻口前线守军与日军对峙了20余日,日军无法前进。就在其后方及交通运输线又受到游击战的严重威胁,陷于被动境地之际,孰料晋东守军防御失利,娘子关、平定、阳泉等地相继失守。11月2日黄昏,忻口战区前线各兵团遵照电令,撤离阵地。

  任弼时在《山西抗战回忆》中写道:“敌曾以全力猛攻忻口,遭受了忻口抗战部队的猛烈的袭击。忻口战争是华北抗战中最激烈的战争……全线部队,虽遭受了重大伤亡,毫未动摇;许多忠勇将士的英勇奋斗,是值得每个同胞永远纪念的。”

  现在,204高地上耸立着一块褐色大理石制成的郑廷珍将军殉国纪念碑,与高地下忻口村的抗战纪念墙上的仿汉白玉将士群雕遥相呼应。提醒着人们,这里辉煌的历史。

  从204高地下来,走进红崖湾的第九号窑洞。当年的指挥所现在已经开辟成爱国教育展览室。展板上,珍贵的黑白照片,图文并茂再现了当年的烽火硝烟。摸上去,湿漉漉的。

  80多年过去了,忻口村里当年的47孔战备窑洞俱在,而参与救护的赵黄枝老人已经去世。老人的3个儿子都还在村里。108国道穿村而过,各种运输车来来往往,昼夜不息。他们兄弟仨受益马路经济,有的开饭店,有的开修车铺,日子自在而富足。

  赵培俊告诉记者,忻口村是一个纯农业村,现在大棚蔬菜专供原平市场,红薯、辣椒种植也形成了特色,去年全村人均收入将近9000元。新建的村便民服务中心,设计成窑洞的形状,“就是铭记历史,让保家卫国成为忻口人的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手记:

  登上204高地,赵培俊蹲下身子,在地上捡起几块石子样的东西,递到记者手里。通体铁锈,是当年的炮弹碎片。随后记者也捡到几块大小形状不一的炮弹碎片,沉甸甸地放在手掌。一夜攻防易手13次,这些随手一捡就能找到留存在泥土中的弹片,是当时交战激烈最直接的证明。遥想先辈“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壮举,我辈更应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奋起直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记者王利强)

  (相关史实由省委党史研究院审定)

 
[编辑:李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