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民歌——民歌之乡的“酸曲”

发布时间:2020-05-11   |  来源:忻州日报

  河曲素来是有名的歌乡,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河曲民歌主要流传于山西省河曲县及晋西北一带,辐射晋、陕、蒙三省交界区域。作为当地人们劳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河曲民歌堪称是一本记录河曲社会生活的“大型百科全书”。

  河曲民歌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劳动号子,一种是山曲。劳动号子是人们在进行集体性繁重单调的体力活动时,为了能够让劲往一处使,从而在劳动现场集体喊唱的一种歌曲形式。劳动号子不仅可以在劳动中指挥劳动、协调动作,还可以在边劳动边喊唱的过程中减轻干活者的压力,鼓舞大家的劳动热情,从而达到缓解疲劳、提高劳动效率的目的。河曲民歌中的劳动号子主要分“船工号子”和“作坊号子”两种,号子曲调短小,一般只是一两句曲调的不断重复。喊唱的内容除几句固定的词句外,大多是即兴的,即当地人所谓的“想甚唱甚”“见甚唱甚”。

  河曲有一种生产染料的工艺——“打蓝”。在生产工具尚不发达的年代,通过“打蓝”制作染料是当地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工业生产方式,需要多人合作,因此在集体干活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号子。比起“船工号子”,“打蓝”时所唱的号子更接近于“歌曲”,表演形式也更接近于“唱”,因此其旋律性也更强,曲调也更为婉转。

  河曲民歌中数量最多、传唱最为广泛的是山曲。山曲在当地又被称为“酸曲”,属于山歌类型。山曲的结构短小精练,一首曲调由上下两句构成,两句曲调呈变化重复的形式,下句曲调往往是上句曲调的换尾重复。受曲调结构的影响,山曲的每一段唱词也是上下句格式,唱词采用“比兴”手法,用词简洁,语言生动,而且叠字运用较多,用当地方言演唱起来,不仅质朴率真,而且风趣幽默。另外,山曲的曲调音域较宽,节奏也相对自由,听起来高亢嘹亮,给人一种悠远壮阔的感觉。

  《走西口》作为河曲民歌的代表作品,其在故事叙述方面刻画尤为细致,从有了走的想法、和家人商量,到准备走、离别、路上的境遇,再到想回家、准备回家、回来时的心情以及最后到家的喜悦等等,无所不包,详实全面。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当时河曲城乡百姓大多以莜面、豆面、山药蛋为主食,吃时往往会调以酸菜汤、羊肉汤、盐水汤等,然后再配上河曲人民普遍喜食的浆米饭——酸粥,于是就有了《走西口》中“妹妹不想吃干凝凝粥,我给妹妹熬上那二不溜溜不稠不稀清个沾沾酸稀粥呀亲亲”这样鲜活的歌词。河曲民歌就像一座活的民俗博物馆,里面陈列着丰富多样的民俗遗产,为我们研究河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曲民歌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195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曾专门到河曲采录民歌,短短三个月记录了1500多首唱词和150多种曲调,随后还出版了《河曲民歌采访专集》。1955年,河曲民歌歌手王玉秀参加全国首届民间艺术汇演,第一次使河曲民歌登上舞台,同时也对全国民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那以后,河曲民歌受到了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关注,一些歌唱家开始在舞台上演唱河曲民歌,河曲民歌的曲调还被一些作曲家和演奏家选作素材,进而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音乐作品。如今,全国各大音乐院校的教材中都有了关于河曲民歌的内容。(牛晓珉)

 
[编辑:李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