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将军庙:人文画卷的历史遗存

发布时间:2019-03-04   |  来源:忻州日报

  李牧,赵国柏仁人,战国时期著名大将、军事家。长期驻守赵国北防雁门郡,史称战国末年东方七国最杰出的将领。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守边良将,无出其右。李牧,作为战国时期雁门守边第一良将,调用民兵火头军充当主力,通过筑造土城、战车合围压缩进攻空间的方式,给进犯赵国的十万匈奴骑兵以毁灭性打击,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骑兵军团被全部围歼的辉煌战史。此役是长平之战后,赵国在国力几乎崩溃的情况下,以出奇制胜取得的一场以少胜多的转折型战争。经此一战,赵国北部边境10余年安然无恙。李牧守边,针对匈奴骑兵行兵速度快、擅长平原战不擅攻城的缺点,制定了“有匈奴前来劫掠,就燃起烽火报警,各地见烽火狼烟,一律不准主动出城迎敌,要第一时间组织人员物资转移到城内防守”的方针,致使匈奴虽年年用兵、屡屡进犯,但是却没有战果。李牧英勇善战,前拒匈奴,后抗强秦,一生历战无数,鲜有失败。公元前233年,李牧以大将军之位节制赵国全部兵马与秦国大将桓齮展开大战。李牧以守麻痹对方,趁其懈怠,大军齐出,一举攻占秦军本部大营。李牧因护国有功,赐武安君爵位。

  李牧是代州雁门文史里唯一一位被冠以将军名号而入驻庙堂的英雄人物。雁门关上有李牧祠(镇边祠),雁门关下有将军庙。

  李牧庙,又名武安君庙,代州民间俗称将军庙。将军庙,位于“雁门第一楼”边靖楼(俗称鼓楼)西侧,金大定十八年(1178)代州在将军庙设立官办铸钱场,代表朝庭设阜通监,大定二十九年(1189)废除,现为代县文管所办公场所。据正殿题刻载:清康熙五年(1660)重修,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564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戏台、将军殿、正殿,西侧为东西配殿、耳殿。

  将军庙入口处原为四柱五楼牌坊,额坊署有“北边良将”字样,现已塌毁。穿牌坊步入一进院(前院)有东西小配殿各两间,正面为山门三间。二层中间有楼一间,歇山顶建筑,接后檐三米呈抱厦式,下呈两根通天柱。雀替、隔扇窗,雕刻华丽。

  二进院有东西配殿各六间,戏台单檐二层砖木结构。下层明间设通道,高三米、两次间设封护墙,两侧附歇山式耳楼,小房东西各有垛殿三间,前后殿中部各伸入一间。建筑全部为灰陶筒板瓦屋面,灰陶脊饰。

  三进院有东西配殿各七间,正面有将军殿五间,单檐悬山顶建筑,五檩无廊式构架,屋面灰陶筒板瓦,前出卷棚式抱厦。

  后院有东西配殿各三间,硬山顶建筑,灰陶筒板瓦屋面,正面有殿共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建筑。

  将军庙主体建筑一进四院,山门、戏台,结构独特,为代州老城遗留建筑之少见。建国后曾为斗山书院暂用,后多年来由红旗中学占用。1984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曾予以修缮。

  代县将军庙建筑外部饰以精美的雕刻及饰品。山门、戏台屋面有飞檐翘角,其独特的梁架结构朴实无华,结构科学合理,构件简洁实用,使整座建筑体现出一种整洁的美感。近视之,单调而不失美观,朴素又不失厚重,大气而不失沉稳。雀替、隔扇窗雕刻华丽,从建筑本体来看,历史延伸的文脉及其蕴藉的建筑美学、力学,具有其它同时期同地区建筑无可比拟的艺术价值。

  代县将军庙匠心独运、梁架结构巧妙,省略了不必要的材料投入,通过科学的设计原理,使整个梁架结构恰到好处。其科学、合理、简洁、美观的整体风格,不仅体现了雁门技艺的传承,也为后人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例证。

  代县将军庙,庙宇布局完整,院内建筑形制多样,错落有致,其建筑构成、形制、构件附属造型及组合方式,皆反映了代县雁门风情独特的建筑风格,对于考证代县其它寺庙和周边建筑的历史文化以及当地信仰文化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它承载着历史的风雨,见证着朝代的更迭,追述着寺庙的兴衰,体现着雁门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之久远。(原雪瑞)

[编辑:李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