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8 | 来源:黄河新闻网忻州频道
北齐 菩萨头石造像
黄河新闻网忻州讯 为丰富博物馆展品及历史文化内涵,山西秀容书院博物馆新近在“九原文脉”展厅增设了忻州市忻府区窖藏佛教造像(复制品)。
从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建立新兴郡起,忻府区所在地的古城延续的历史已经有1800余年,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历史上多民族交汇的重要区域,是名符其实的“晋北锁钥”。有唐一代,随着五台山佛教进入鼎盛时期,忻州也成了全国各地巡礼五台山的必经之路。受之影响,忻府区境内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开窟造像也盛极一时。今忻府区合索乡苗庄村有北魏景明年间(公元500—504年)石窟,三交镇北冯村存有孝昌年间(公元525—528年)摩崖造像,定襄县七岩山佛教摩崖造像龛窟有北魏神龟二年(公元519年)、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和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造像及碑记。
忻州忻府区窖藏佛教造像发现于2013年9月28日。
原忻府区西街村委大院内因改造地下管道,施工过程中挖出了佛教石造像,忻州市、区文物部门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紧急处置,当日出土文物达26件(套)。随后,省文物专家一行与忻州市、忻府区专家和工作人员赶到发掘现场调研,之后又赶赴保管场所,对已挖出的佛教石造像进行实物考证。最后,进行省、市、区三级部门初步会商,并组建省、市、区联合考古队,确定了最终考古发掘方案。
佛教造像窖藏坑位于忻州古城址西北部,东北距明代忻州古城北城门楼约150米,北距北城墙基址约20米。造像窖藏坑形制规整,专为埋藏佛像开挖。埋藏的佛像头部和身部断裂,佛像身躯放置底部,佛头放置上部,有意识地保护佛头面部的完整。可以推测应该是因为寺院受到某种原因的强制措施,有关人员不得已对佛像采取的毁坏和埋藏行为。
经室内整理修复,窖藏坑内共出土佛教石刻造像34尊,其中立式佛像6尊,坐式佛像6尊,立式菩萨像4尊,骑象普贤菩萨1尊,背屏式佛造像3尊,跪式供养人像1尊,造像碑残件1尊,佛头6尊,菩萨头3尊,弟子头1尊,束腰莲座1尊,经幢残件1尊。另出土陶碗形灯盏1件。造像时代上起北魏,下至唐代,以北齐为最多,也有东魏时期造像。佛造像以单体圆雕为主,也有背屏式组合造像;造像题材有一佛二菩萨、七佛、千佛等;造像质地以石灰岩为主,也有少数砂岩和汉白玉。
忻州市忻府区窖藏佛教造像的出土,对于研究忻州地区北朝到唐的佛教文化艺术和五台山地区佛教传播有重要价值。部分修复后的忻府区窖藏造像,2018年10月,曾在山西博物院承办的 “古韵新生——山西省可移动文物保护成果展”上进行过展出。
山西秀容书院博物馆是依托秀容书院的历史,传播、传承忻州历史文化为主的主题性博物馆,从2021年底正式对外运营以来,在山西省文物局、忻州市、忻府区文物局的指导下,策划推出的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博物馆的重要品牌,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已经成为忻州古城的重要文化窗口。此次增设该展品,将进一步增加博物馆的历史厚重感以文化丰富性,也是全国各地游客了解五台山佛教文化影响的重要渠道。(王婷)
唐 佛头造像
唐 佛头造像
东魏 背屏立佛石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