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4 | 来源:新华网
口感润滑的藜麦粥,醇香扑鼻的藜麦酒,软糯香甜的藜麦糕……走进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餐桌上的花样“藜麦宴”常令人赞叹。这种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洋”庄稼,扎根在静乐的土地上,被烙上乡土印记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希望。
“洋”庄稼开启“土”生涯
十余年间,从无到有,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洋”庄稼藜麦在静乐被贴上乡土标签。
2022年9月,静乐县娘子神乡南舍村,村民在田间收割藜麦(资料图)。杨晨光摄
“2011年开始推广藜麦时,乡政府免费提供种子,发放种植补贴、奖励高产户,我种下了10亩藜麦。”静乐县娑婆乡娑婆村的胡海治是当地藜麦试种的先行者,当年试种的10亩藜麦带来2.9万元收入。
“汾河流域的水土环境适合藜麦种植。”静乐县副县长梁燕珍介绍说,静乐县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阳光充足,有利于提升藜麦的产量和质量。
“洋”庄稼渐渐推广,也引回了“土人才”。在太原工作了十余年的李润青返回家乡投资藜麦。他创立了山西华青藜麦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把之前的积蓄砸到了家乡的田地与藜麦产业上。如今,他陆续在娘子神乡租了1200多亩土地用于种植藜麦。
有机藜麦一直是李润青坚持的高端路线,在华青藜麦种植基地,他摒弃了农药,虽然亩产会受到一定影响,但他的藜麦市场售价超出其他非有机藜麦。
如今,静乐县藜麦种植面积已达5万亩,种植户年人均增收3000元。静乐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巩亮军介绍说,截至2022年9月,静乐建设试验与展示基地1000亩、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藜麦种植的品种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持续提高。
2013年8月,山西省静乐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和花卉食品专业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藜麦之乡”。
田间地头里,藜麦的香气正四散开来。
小粗粮追求精细化
粗粮藜麦在静乐“变身”炒饭、牛油果塔饭、水晶皮冻等精致美食的同时,当地政策规划、种质培育和加工转化也走上了精细化发展之路。
各种精致藜麦食品。
据静乐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任亚军介绍,为提高藜麦产销风险应对能力,该县先后出台了《藜麦产业“十四五”专题规划》《藜麦产业全产业链开发实施方案》等政策,护航藜麦发展。
中国藜麦之乡产业园种子品种实验室陈列着藜麦种子。杨晓飞摄
藜麦精细发展离不开优良的种质资源。静乐县委书记宣文晓表示,要将静乐打造成为“全国藜麦育种制种县”,开展种子“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掌握藜麦产业发展主动权。
山西稼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武祥云说:“在进行育种研究时,我们会制作二维码。品种类别、试验地、株高穗长等数据一扫便知,便于我们因地制宜选择种子。”
“我们特别重视藜麦新品种的选育。”山西华青藜麦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润青说,2016年,他们对藜麦优种进行了太空辐照育种试验,培育出的晋藜1号和晋藜2号能够有效解决藜麦倒伏和穗发芽问题。
各式纯藜麦制品。杨晓飞摄
藜麦的皂苷微毒,食之微苦,去除藜麦的苦味则考验着加工环节是否精细。“整个加工流程要经过13道精细化工艺,我们独有的处理技术可以保证藜麦去皂。”武祥云介绍说。
藜麦露露和藜麦片。杨晓飞摄
此外,精耕细作也是藜麦精细发展的另一道保障。武祥云介绍说:“藜麦收获之后,再把其根茎和麦秆捣碎,埋入地下,使地表下形成一层肥沃的天然腐殖质,这样可以促使有机物转化,保持水土,这也有助于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
静乐藜麦探索融合发展
近年来,静乐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特”“优”战略,以打造“全国藜麦第一县”为目标,围绕全国育种制种基地县与山西省全产业链藜麦重点链建设,加大藜麦产业扶持力度、整合各类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努力走出一条特色农业产业转型发展之路。
静乐县至远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始人宋进才正在介绍原味藜麦酱。杨晓飞摄
“静乐大力支持藜麦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任亚军介绍说,静乐组建藜麦产业协会,培育稼祺、忻静、华青、北麦、华启顺等藜麦产品加工企业12家,年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
同时,为进一步解决藜麦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筹集问题,当地多家金融机构创设“藜麦贷”等服务藜麦产业的信贷产品,推出藜麦系列保险,助力藜麦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围绕人才队伍建设,静乐还开展藜麦高素质农民培育“万人计划”,进行藜麦全产业链专题培训。截至2022年1月,静乐县累计培训2000人,持证率100%,全县藜麦从业人员明显增多。
中国交响乐团演员正在为静乐藜麦拍摄公益广告。杨晓飞摄
除了创立“静乐生活”县域公共品牌,制作《藜麦之歌》《藜麦画册》等,静乐藜麦也借着2023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中国交响乐团走进静乐活动,开展线上宣传。
“静乐将进一步发展壮大藜麦产业,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让‘中国藜麦之乡’这块金字招牌的闪光度得到进一步提升。”静乐县委副书记、县长居清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