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25 | 来源:五台山融媒体中心
五台山,地处山西省忻州市东北部,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闲为一体的旅游风景区,是享誉世界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每年有数百万游客信众及徒步爱好者慕名而来,或欣赏风景、探寻古建,或朝山礼佛、奔走山间。
五台山还有不为众人所熟知的一面。五台山地处太行山脉,由26亿年前后的地壳运动孕育形成,到震旦纪时期,又经历了著名的“五台隆起”运动,形成了华北地区最雄浑壮伟的山地,其中北台顶海拔3061米,被誉为“华北屋脊”。这里除了闻名遐迩的古建艺术、佛教文化以及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其扑朔迷离的高山气象更是天下独绝。在五台山景区607.43平方公里规划面积内,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树木参天、沟壑纵横,每年总有一些游客或徒步爱好者擅自进入非旅游区域探险猎奇、徒步朝山,遇到突发险情被困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了切实保障游客及徒步爱好者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对遇险人员进行施救,近年来,五台山景区不断加大投入,组建专业救援队伍、购置救援设备、配备医护人员,这些平凡的应急救援队员们常年默默无闻奔波在救援一线,他们迎风霜、战雪雨,用汗水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救援华章。
紧急时刻:密林深处的“生死时速”
“喂,是五台山景区应急救援队吗?我们被困在森林里了,急需救援。”2024年7月20日夜,应急救援队值班室的求救电话猛然响起,电话里传来急促颤抖的求救声。“您先不要着急,保持体力,共享定位。”应急救援队主力队员焦卫军一边安抚游客一边迅速锁定目标:海拔2185米的原始森林无人区。
没有片刻犹豫,救援队伍兵分两路紧急出发,分别从景区台怀镇护银沟和铁瓦殿两个方向朝目标挺进。暗夜中山风呼啸,密林中1米多高的灌木丛如黑色屏障,在一片断崖处GPS信号彻底消失。焦卫军没有丝毫犹豫,在队伍前面挥刀开路,汗水湿透了衣裳,荆棘划破了手掌,鲜血渗进了手套......3小时后,几名蜷缩在岩壁下的游客身影出现在了队员们手电筒的光束中——有人呕吐失温,有人几近虚脱。
“马上救援!”一声令下,在用保温毯裹身、暖宝宝取暖、热水补给的同时,救援队员们用不到20分钟迅速搭建好临时庇护所。五台山虽已入夏,但深夜中的景区高海拔原始森林内依然寒风凛冽,队员们自发围成人墙为遇险游客挡风,直到天微微亮起,迅速背起伤者徒步2个多小时安全到达山下。
“回到单位已经是上午9点了,大家不顾疲劳,又马上整理救援设备,因为下一通求救电话随时都可能响起。”谈起那天的救援,焦卫军语气平缓而坚定。他从事救援工作已是第15年,在他2024年参与的景区265次救援行动中,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为常态。
暗夜鏖战:冰面上的“无声战场”
2025年2月3日,大年初六。五台山春节假日旅游依然在高峰期,应急救援队副队长杨焱已带队奔赴救援现场。由于前一晚的降雪消融,景区昼夜温差大,部分山间道路开始结冰。凌晨一点半左右,四台车辆被困,轮胎打滑空转无法挪动半步。“老人孩子先转移!”赶到事发地后,队员们迅速把棉大衣裹在游客身上,将热水和暖宝宝递到他们手中。杨焱则跪在冰面上开始给游客的车辆安装防滑链,接着将拖车钩、牵引绳依次安在车上,实时调整指挥。经过2小时鏖战,所有车辆脱困时,他的救援靴已结满冰碴,手指冻得发紫,不听使唤。
“这里(五台山)的救援比其他地方难得多。”曾在五台县森林消防救援队工作过3年的杨焱坦言,五台山景区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游客多、车流量大、海拔高,突发事件相对较多,而且大部分救援行动都发生在晚上。景区五座台顶之间山峦起伏、弯急坡陡,冬季积雪没膝,车辆寸步难行,极端气温可低至零下40°左右。队员们顶着严寒在30-40公分厚积雪的山路上寻找被困游客已是常事。2024年,救援队共完成120起台顶救援,他们用迅速、专业、高效的救援行动守护了朝台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钢铁队伍:用专业锻造“生命防线”
五台山应急救援队成立于2023年11月,是景区为提升救援能力而组建的综合性应急队伍,集应急救援、护林防火、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防治等功能于一体。救援队共30人,实行预备役式管理方式,日常坚持周一、三、五、日应急巡查和周二、四、六应急实操的工作模式,以军事化标准锤炼出“山间铁军”的筋骨。
“我们每周都要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实操培训。”副队长杨焱说,从日常体能训练、道路两旁防火降燥作业到水泵操作学习、专业技术训练等,通过训练,队员们基本掌握心肺复苏、包扎、伤员转运等多项救援技能,可以独立处理各种简单伤情,其中部分队员通过学习考核已取得了红十字会救援证件。
据统计,2024年,应急救援队积极联合五台山公安分局、五台山消防救援大队针对景区群众和游客遇到迷路被困、突发疾病、体力不支等困难开展了各类服务性救援318起,出动救援人力1332人次,救援车辆363车次,投入救援财力180余万元,共帮助372位群众和游客平安脱险。
生命无价:救援背后的冷暖百味
“近几年到五台山的游客多了,突发事件也就随之增加。”副队长杨焱翻着救援记录本,指尖停在一串串红色标记上。“仅2024年,西、北线卡口因游客车辆缺油被困的求救电话就有几十起。最无奈的是到了旅游旺季,景区核心区游客数量增多,车辆也多,我们得两三个小时才能与他们汇合。”他望向窗外,声音低沉。“甚至有一次,我们接到车辆‘缺油’的求救,赶到后却发现发现车辆油量没有问题——原来是为了让我们违反景区预约车辆规定带他们进山,故意谎报险情。唉,真的希望来山游客提前规划行程,别让侥幸心理酿成险情。尤其是不要为了一己私利而滥用救援资源,我们跑一趟是小事,但极有可能会耽误一次真正急需的生死救援。”
在应急局的墙上有一张地图,标注的数十条红线仿佛微微颤动——每条线代表数十次游客擅自进入非游览区域引发的救援。“五台山海拔较高,气候变化无常,特别是台顶区域地理情况复杂,气候多变,盲目进入非游览区,等于把生命交给无常。”杨焱指着救援台账上的一组组数据:“生命只有一次。敬畏自然,就是对自己生命负责,同时也是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山高人为峰:以热爱铸就“生命之光”
“有一次连续三天救援,累到站着都能睡着,但听到被困者喊‘谢谢’,什么都值了。”焦卫军手机里存着许多救援时拍摄的照片,有风雪交加中队员们搜救时疲惫的身影,更有求援者获救后欣喜的笑容。这支队伍中,有人从小就有着帮助他人的梦想,有人已参加公益救援十几年,更多人像杨焱一样,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刻进了骨血。
当被问及为何坚守,队员们不约而同谈起了救援队当初组建时的宗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八个字,正是这群“逆行者”以脚步丈量险峰、用身躯抵挡危难的答案。哪里有需要,他们就第一时间赶赴哪里;哪里有危险,他们就出现在哪里。
当最后一抹晚霞掠过山脊,五台山景区应急救援车的灯光再度亮起。应急救援队员不是超级英雄,只是凡人。这一群凡人身披橙色战衣,为陌生人奉献着自己的一个个昼夜,为他们点亮一盏盏希望之光。我们不应该忘记,这群凡人也是别人的父亲、丈夫,也是母亲膝下的儿子......向他们致敬!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