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襄县崔家庄村:乡村蝶变美如画

发布时间:2025-04-23   |  来源:忻州日报

人间四月,春和景明。走进定襄县崔家庄村,道路平坦通畅,房屋整齐漂亮,家家户户窗明几净,村宅内外整洁如新,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展现着美丽乡村的新风采、新画卷。

去年以来,崔家庄村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推进精品示范村建设,打造和美乡村。崔家庄村位于滹沱河东岸,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属定襄县的冲积平原区。全村有774户1844人,常住人口1162人。依托崔家庄村工业园区的蓬勃发展,该村村民大多从事锻造业、机加工、种植业、养殖业,就业机会多、收入较稳定。

乡风文明润民心

近年来,崔家庄村坚持党建引领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党员带头、文化浸润、机制创新等方式,推动文明新风吹进村民心田,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软实力”。

以党建带动乡村治理。村党支部创新“党建+网格”治理模式,由党员担任网格长,积极围绕家风建设、村规民约等事项共商共议。

因地制宜推广积分制。根据本村实际,将垃圾清理、厕所改造、孝敬老人等事项设置分值,纳入考核,逐项对每家每户进行打分。对分值高的家庭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鞭策和激励干部群众将“村里事”变成“家里事”、将“任务命令”式管理转换为“激励引导”式管理。通过党员带头示范,充分发挥积分制的激励约束作用,形成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

合理运用清单制。建立村级“三务”清单、村级事务清单、村级微小权力清单和村级公共服务清单。明确事项名称、服务对象、受理条件、申请材料、办理程序、办理期限、收费标准及村级权限等内容,规范操作流程,让群众办事心中有数,干部服务心中有戒,调动村民参与村务的积极性。建立动态调整制度,在村民代表会议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适时变更清单内容,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乡村治理方式。依托清单制,切实提升为民服务能力,保障群众各项权益,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村容村貌焕新颜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人居环境的优化提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崔家庄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先后实施了房屋立面整治、村级主干道硬化、弱电入地、上下水管网改造等一系列民生工程,让乡村振兴红利惠及更多村民。

为改变村容村貌,该村加大规范管理力度,提高财政投入。村支“两委”牵头成立工业园区服务队,全面负责园区的环境卫生和车辆管理等工作;在村居住区,定时、定点清运居民生活垃圾,并制订《农村环境卫生治理考核办法细则》,采取“以奖代惩、奖惩并重”的方式,充分激发村民参与的积极性。目前,工业园区已配备200个垃圾桶、2辆垃圾车,实现了垃圾统一收集清运。为确保环境整治成果长效保持,村党支部将环境卫生纳入村规民约,多次发动群众参加环境整治行动,对房前屋后堆放杂物、乱搭乱建等现象进行全面清理,利用流动清扫车加大宣传,引导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现在村里道路宽了,路灯亮了,环境美了,更重要的是,令我们头疼的上下水问题解决了,住着特别舒心。”张大娘兴奋地说。该村硬化道路9千米,安装路灯210盏,铺设污水管网7000余米,基础设施获得大提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神山乡党委副书记丁海啸表示,将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完善基础设施、培育文明乡风上下功夫,让村庄更美丽,村民更幸福。

多元产业促增收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崔家庄村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在神山乡党委、乡政府的带领下,明确发展定位和目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创新。

崔家庄村工业基础雄厚,自然形成了以法兰锻造为主的企业聚集工业区,共有锻造企业50户,规模以上企业21户,机加工企业67户。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户,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户,高新技术企业4户,从业人员2300余人,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8万元。通过技术创新、集群发展和产业链延伸,法兰产业不仅解决了崔家庄村的就业问题,更带动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样本。

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结合崔家庄村的产业特点,村里开办了崔家庄劳保(手套)加工车间,带动该村脱贫户稳定增收。村党支部书记赵华杰介绍:“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靠工业园区的企业租地资金,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我们还规划了一部分工业园区广告位,用于企业的广告宣传。目前已经与好几家企业对接,商量具体事宜,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0万元。接下来,还将依托闲置房屋资源,推进公益光伏项目及村内民宿项目,让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多元化的产业发展,为村民提供了多种就业机会。家门口就业让村民的幸福感更高,日子越过越红火。

产业兴、乡村美、村民富。未来,崔家庄村还将在乡村基层治理、产业创新等方面不断前行,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新的蝶变。

[编辑:张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