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3 | 来源:河曲新闻网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河曲县旧县镇杨家窊村始终坚持把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深耕道德实践,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基层治理日益深化,产业发展蓬勃兴起,乡风文明蔚然成风,让这个小村庄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典范和标杆。
日前,记者来到旧县镇杨家窊村时,已接近中午时分,冬日的暖阳给这个小山村增添了几分暖意。此时,村委会大院也渐渐热闹了起来,村民们循着四溢的饭香步入幸福老年餐厅,里面的餐桌顿时坐得满满当当,热气腾腾的饭菜被陆续摆上餐桌,村民们也纷纷拿出自家的腌菜、糕点等特色美食与大家共享。一些村民吃过后打包了饭走出餐厅,一问才知道是给不方便来餐厅吃饭的老年人送去家里。这里俨然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挺合口味,挺好。我们老年人过得挺充实、挺幸福!”“菜很香,饭香菜美汤更香!”正在就餐的村民们心满意足地说。
杨家窊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程卢晋说道:“自从担任杨家窊村驻村第一书记以来,我看到了这里的村民团结一心,比如来老年餐厅吃饭的过程中,今天这个拿着自己刚刚腌好的咸菜,明天那个带着自己刚刚蒸好的花馍,夏天的时候还拿着刚从院子里面摘来的瓜果蔬菜。在这里,我感觉到这是一个民风淳朴、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杨家窊村党支部书记刘新田介绍说:“我们老年餐厅每天都是专人做饭备餐,一日提供三餐服务。饭菜也是营养搭配均衡,肉、蛋、菜一应俱全,报名吃饭的老人们一个月只需交150元,每餐大概不到2元就能吃饱吃好。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餐厅的建设和运营机制,为老人们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
老年餐厅为村民们提供了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的机会,大家在就餐中相互交流,感情更加融洽、邻里更加和谐。村民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团结、互助、和谐、发展的乡村文明。涓涓细流般纯朴的民风随着时间的堆积会让一个村变得清朗开明。杨家窊村正是这样。
“村里现在推行阳光村务建设,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村里谋什么、干什么、集体资金怎么花我们都清楚明白,各项工作我们村民都很满意,很愿意支持和参与监督村里的工作。”谈起村里的工作,村民钟挨练很是满意。
杨家窊村注重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村“两委”成员公开履职、约法三章,以“一约四会”为载体,完善工作制度,组建工作机构,设立文明宣传栏,深化以德治村,强化村民道德教育,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多年来,杨家窊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零上访”示范村。
村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发展路子越走越宽,“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也越过越好。杨家窊村正在努力实践着。
红葱种植户刘继海说:“我种红葱已经好多年了,今年总共种了10亩红葱,平均每亩是2000多(公斤)。种植的红葱全部由刘(新田)书记集中收购,根本就不愁销路问题。一年收入也是两万多,收益相当好。”
杨家窊村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以红葱特色种植为着力点,建立了红葱产业园,成立了绿葱园产销合作社并建有可储30万斤红葱的储存库1座,新建了红葱帮扶车间。全村红葱种植规模持续扩大,有效带动农户增收。
“今年杨家窊村共种植红葱527.9亩,育苗135亩,获得财政补贴857320元,村民的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旧县镇杨家窊村到村工作大学生苗雨春说。
“我们村种植红葱历史悠久,从2018年村里就发展起规模种植红葱,已辐射到了周边村。现在我们村把红葱种植作为一项特色主导产业来抓,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集中连片、示范带动、品牌打造、定单收购,动员农户大力发展红葱产业,吸引了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等地的客商前来收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刘新田介绍到。
杨家窊村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聚焦“防返贫”、“有保障”、“补短板”“促衔接”,着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扎实做好谋规划、守底线、促振兴各项工作。
“我村将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深入挖掘本地独特的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专业合作社的积极作用,树牢品牌意识,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公共服务等务实有效的举措和方法,促进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增收,不断在产业发展上趟出新路。”谈起下一步打算,刘新田满怀信心。
如今的杨家窊村,幸福成为了村民们日常交谈中最温馨、最真挚的话题。这里的幸福,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真实可感的生活状态,它体现在养老餐厅的温馨服务中,邻里间的和谐共处里,以及村子稳定无上访的良好秩序和产业蓬勃发展的美好前景上,处处能感受到生态良好、环境宜人、村容整洁、生活舒适之美,一幅乡村美、民心聚、产业兴、民风淳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谢雨村 何帅 张靓 苏一鹏 周子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