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秀容书院博物馆里的年|古城与城隍庙

发布时间:2024-02-15   |  来源:黄河新闻网忻州频道

黄河新闻网忻州讯 2月15日,甲辰正月初六。

春节假期马上就要结束,不少从外地回到忻州过年的人开始陆续返回工作或者生活的异地。来忻州古城的人多数是不需要赶时间的本地人,或者是路程不远的忻州各县(市区),还有省城太原等地的游客。

多数人对历史其实是模糊的,即使是对本地的历史也只知大概,甚至对许多的史实毫无了解。走进博物馆就相当于走进历史,其中的藏展品总会引起游客不同的兴趣。有的游客就在观赏“九原文脉”分布图的时候,看着上面标绘的“城隍庙”问:“忻州的城隍庙在哪儿?“城隍爷是哪位?”

要说忻州的城隍庙和城隍爷,需要先说说“城”与“隍”。

在古代,城是指城邑四周的墙垣,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包含城与郭之意。城、郭对举时只指城。城在古代还有国、国家的意思。什么是隍?《易经·泰卦·上六》讲:“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这里的“城复于隍”指城墙毁损倒塌在护城濠里,所以可知隍就是指护城濠。《说文》中解:“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也就是说,没有水的护城濠沟就是隍。可见,过去的“城”和“隍”都是起保护作用的。班固《两都赋序》所言:“京师修宫室,浚城隍。”就极好的解释了城与隍的这种特殊作用。

据史书记载,城隍演变成道教中守护城池之神,成为一种信仰是从南北朝时期兴起,至明清时期,渐由守护神演变成与人间政府所派遣的“阳官”对应的“阴官”,专责这一地区的大小阴间事务,乃护城佑民、主掌冥籍之神。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当地的老百姓自行选出,选择的标准是殉国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正直聪明的历史人物,可见百姓对城隍的重视。

祭祀城隍的习俗在隋唐时仅流行于江南一带,中唐以后,各州郡相继设立城隍祠,城隍信仰逐渐发展成全国性信仰。明朱元璋于洪武二年正月“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自清代开始,民众一般把城隍归为都城隍(公爵,威灵公)掌管省;府城隍(侯爵,绥靖侯)掌管府;县城隍(伯爵,显佑伯)掌管县等几类。此后,城隍信仰在历代帝王的推崇下遍及中国各地,几乎每个县城都有一两座建筑雄伟堂皇的城隍庙。城隍下辖有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甘柳将军、范谢将军、牛马将军、日夜游神、枷锁将军等神。

各地所奉城隍爷并不统一,而是由当地历史上的忠良贤达,或者当地开化民智、提高民生有很大贡献的国主或官员来担任。因为,负有保一方城池安全平安之责,所以,大多城隍庙里挂有“纲纪严明”、“浩然正气”、“护国庇民”、“我处无私”、“节义文章”、“发扬正气”等匾额。有的城隍庙会悬挂“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善恶到头终有报,是非结底自分明”、“善行到此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等楹联。

忻州的城隍庙设于何处?

明万历所修《忻州志》记载:“城隍庙,治西。洪武三年,改旧郡治,建封灵佑侯,碑存。”这就是说,据碑记载,城隍庙原来在忻州的城西,后来迁到城内东大街中部。具体讲,就是现在东街小学所在位置。

据记载,忻州城隍庙位于路北,坐北朝南,整体为“目”字形,中轴对称,前后四进四合院结构,最南端为高大雄伟的连三木结构牌楼。牌楼两边,石狮雕刻,威猛雄壮,狮口微开,显然为明代风格。木牌楼与马路对面的九龙照壁遥相对应,琉璃九龙,或并身,或缠绕,造型灵动,跃跃欲飞。连三牌楼左右两侧稍远处,分别有两座与马路正交的过街牌楼,东西相对。四者均为歇山顶结构,绿色琉璃瓦顶,金色鸱吻在脊带两端相对。庙的中轴线上,从南向北依次分布着山门戏楼、献殿和后大殿三个主要建筑,东西两侧各有九间东西配殿。牌楼左右是钟楼和鼓楼。正中是面阔五间、高三层的山门戏楼。正中的石碹门洞与连三牌楼中门正对,为城隍庙正门。城隍正大殿上悬挂有“神恩浩荡”“赏罚无私”的匾额,楹联为“白日无私,贫富一般照临;青天有眼,善恶两样分明”。忻州的城隍庙在明清两代进行过多次重修保护,虽经多次战乱却未损毁。

新中国成立初期,“二完小”,即忻县第二完全小学选择占用了城隍庙。20世纪 60年代,为响应“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的要求,小学改为五年、初中改为二年的“七年制学校”应运而生。忻县二完小即第二完全小学演变成东街七年制学校。为了将东西配殿作为教室使用,殿内的神像被拆除,其他建筑那时都还完整。20世纪70年代,因学校扩容等原因,城隍庙古建筑被一一拆除。现在只留有过去的二株古槐。

据载,忻州的城隍爷原来供奉的是汉初贤相萧何,因年代久远损毁。明洪武三年重建时,威镇三关的宋代名将、人们熟知的“杨六朗”——杨延昭成为忻州城隍爷。城隍庙大殿正中塑有成为城隍神的杨六郎身着红袍,手执纸扇而坐,左右站有文武二判官,上方挂着“杨府灵佑侯”金字大匾。两边有“白日无私贫富一般照临,青天有眼善恶两样分明”的对联。联后悬挂有一大算盘,上刻着四个字“不由人算”,算盘上的算珠有上有下,象征神界正在进行“大乘除”。算盘的旁边立了二块巨额。。巨额上写的是:“为善者昌,为恶者亡”。据说“灵佑侯”,是为明太祖朱元璋在1371年对“城隍”的封号。

忻州的城隍庙已经湮灭在历史深处,但在城隍庙原址上的东街小学还一直生机勃勃,培养着一代代的后人。

历史的这种演变和发展也只能在历史中去探寻,因此,一个地方绝不能缺少承载和反映历史的博物馆。(梁生智)


[编辑:张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