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5 | 来源:新华社
吕成贵在考察偏关县的寺沟长城,这一段长城位于老牛湾以南的黄河沿岸(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山西省偏关县老牛湾村是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这里有个颇有名气的“长城痴”,他便是吕成贵。
58岁的吕成贵是土生土长的老牛湾人,青年时期,他便对黄河边绵延的“边墙”、耸立的墩台和百姓聚居的古堡产生浓厚兴趣。在好奇心驱使下,他从走长城、拍长城逐渐发展为考察、研究长城。此后,吕成贵加入了中国长城学会等团体,持续不断地为家乡提出推动长城保护、合理开发的建议方案,让保护长城成为自己的一项事业。
吕成贵曾多年担任老牛湾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建议下,老牛湾村发展起融合长城、黄河、边塞等文化要素的乡村文旅业。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更加珍视长城文化遗产。
卸任村支书后,吕成贵仍不减对长城的痴迷。他常年扎根老牛湾,研究各类史料,进一步挖掘长城文化内涵,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的长城文旅服务。如今,老牛湾的名声越来越大,吕成贵这个“长城痴”也被更多人熟知。
吕成贵在山西省偏关县老牛湾村留影(8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吕成贵经过偏关县老营堡附近的一段长城。老营堡是明代长城的一座重要城堡(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在偏关县老营堡附近的一座墩台前,吕成贵敲击散落在地上的瓦片,通过声音推断瓦片的材质和年代(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在偏关县滑石涧堡,吕成贵用手机记录下古堡大门如今的模样。虽然历经数百年风雨,拱门匾额上的“镇宁”二字依旧清晰可见(8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在偏关县老营堡附近的一段长城,吕成贵使用指南针测定方位。随身携带卷尺、指南针和锯子,是吕成贵多年考察长城、寻访古堡养成的习惯(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吕成贵在位于偏关县老牛湾村的望河楼考察长城(1999年7月15日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在偏关县滑石涧堡,吕成贵在草丛中寻访古堡当年的历史遗存(8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在偏关县老牛湾村,吕成贵介绍自己仿制的明代长城守军兵器。这段时间,老吕一直忙于查阅文献典籍,试图“重现”长城守军当年使用的兵器(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位于山西省偏关县的明长城(8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在偏关县老营堡附近的一段长城,吕成贵用卷尺丈量长城墙体夯土层的厚度。随身携带卷尺、指南针和锯子,是吕成贵多年考察长城、寻访古堡养成的习惯(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吕成贵在偏关县老牛湾村的窑洞中准备无人机。现代化的影像采集手段大大方便了吕成贵的长城调研工作(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在偏关县滑石涧堡,吕成贵试图折断一棵生长在古堡大门处的野树。树木的根系往往会导致墙体胀坏或开裂,是破坏长城的潜在威胁之一(8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在位于偏关县老牛湾村的家里,吕成贵展示其获得的“长城保护先进个人”荣誉证书(8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在偏关县老牛湾村,吕成贵在调试其制作的长城文创产品(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吕成贵在老牛湾村搬运古代战车车轮模型。他计划制作一系列仿古兵器,向游客展示古代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吕成贵在偏关县老牛湾村的家里(8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吕成贵对偏关县老营堡附近一座墩台的局部进行测量(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考察长城途中,吕成贵的衬衣背部被意外损坏(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吕成贵在老牛湾村与制作仿古长城兵器的工人交流(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