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28 | 来源:忻州日报
建设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是山西深度融入京津冀、服务雄安新区的重要一步。新生的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在起步时就坚持“在保护中发展”,打造京津冀生态屏障。
山西素有“华北水塔”之誉。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属滹沱河、永定河等河流发源地,可谓京津冀生态屏障。
在10月12日举行的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十四场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山西省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忻州市政府党组成员、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忻州区运营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建峰介绍,中心会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草、住建、文物等部门,稳步推进重要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
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1+3+N”政策体系制定全过程。
王建峰说,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加快构建以恒山——云中山、五台山——系舟山为屏障,以滹沱河、牧马河、清水河和汾河为廊道的“两屏四廊多区块”的区域生态保护空间格局,筑牢京津冀重要绿色生态屏障,切实保护好“华北水塔”。
在产业布局和生态保护上,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秉持疏堵结合。
根据《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正面清单(试行)》,太忻一体化经济区从严准入、优布局、控污染、防风险和促低碳5方面提出52条措施,支持和鼓励符合区域及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双碳”目标、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总量“双控”等政策要求的项目落地。
此外,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制定出台《太忻一体化经济区重要资源保护清单(试行)》,明确了区域内需要重点保护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两类资源,同时提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更严格的产业准入、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大力保护历史文化资源5项保护措施。
在生态环境的共建共治方面,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力争到2025年,区域内细颗粒物(PM2.5)浓度较2020年下降2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较2020年提高10个百分点,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
其间,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探索建立绿色发展新机制,支持有关生态环境类试点示范改革举措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集中落地、率先突破和系统集成。
为此,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立区域污染物总量统一调配机制,打破以市县为调控单元的主要污染物总量管理模式,在满足区域环境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允许排污权指标跨区域交易;探索建立大气、水等环境要素多元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率先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和实践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