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文化之一 —— 永远的“走西口”

发布时间:2022-08-14   |  来源:忻州日报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那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门口

一首民歌《走西口》家喻户晓,生离死别之际的难分难舍,让这首民歌经历百年沧桑后依旧能够撩拨起那份心酸的情怀。他们含着故土难离的悲伤,带着亲人沉重的渴盼,向着西口一路跋涉……

(一)走西口是典型的长城文化

“走西口”是近代中国与闯关东、下南洋齐名的三大移民运动之一,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初期到新中国建立长达580多年历史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翻过长城,背井离乡,通过移民和半移民方式,进行着一场波澜壮阔的逃离穷困求生存创新业的移民生产过程。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是长城内外的民族融合史,“走西口”是典型的长城文化。

走西口怎么走?首先它要突破长城的关口。走西口的忻州人或者是从太原晋中北上的客商,都要越过长城的诸多关口,北上草原。从东到西有平型关、大石口、茹越口、雁门关、莲花口、白草口、阳方口、宁武关、大水口、野猪口、偏头关、廿六墩口、红门口、驴皮窑口、灭胡口、滑石涧口、老牛湾、关河口、河曲黄河渡口、石梯隘口、保德东关渡口等等数十个。

【平型关】

【雁门关】

【阳方口】

【宁武关】

【老牛湾】

(二)走西口的艰难历程

当年忻州人走西口的道路是非常艰难的,他们在生活的底层挣扎、醒悟、奋进。我们来了解他们走出去从事的工作以及所受的苦吧。

一是开荒种地。在种地人的行列中偏关人最有代表性。主要是进后套,当时神秘的五原、临河、陕坝,是最理想的开荒种地沃土,能浇上黄河水,产粮多,效益好。

二是放牧养畜。茫茫大草原到处是羊群,最初都是蒙古王爷的羊群,也有普通蒙族牧民的羊群,蒙古牧民看见汉人们逐步来到草原,有了众多的牧工资源,于是纷纷扩大再生产,多养羊,多雇汉人放羊。

三是掏根子,即挖甘草。保德、原平人最有代表性。民歌中的“上杭盖掏根子自打墓坑”就是说的这种职业之苦。因为草原是蒙古人的,甘草的经营权也是蒙古人的,走西口的汉子只能从蒙古人手中获取了掏根子的受苦权。

四是扳大船。以河曲、偏关人为主,因河曲、偏关本地的河运工较多,扳船开船似乎成了独门手艺。走西口之后首先想到凭扳船的手艺吃饭。扳大船的又称河路汉,不但是个手艺活,而且是个苦力活,更是一个危险活,碰上礁石是船毁人亡,搁在沙滩上得下河拉船。

图片

五是经商做买卖,这以忻州、定襄、原平、代县人为主。这几个县大多数人有经商的理念和头脑。他们出走西口之后,只要有点能力就考虑经商。经上百年的摸爬滚打,造就了一批商界精英,忻府区的双堡郜家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到清朝末年,包头商界由十大晋商把控,其中忻州人的商号就有七家。

六是采矿。采矿的人数量不多,一般是初出西口没有生活着落的农民首选,先干上几天有垫点底再考虑新的出路。采矿主要分三个工种,一是采煤,二是采云母矿,三是挖碱。

七是拉骆驼。骆驼是草原上的主要运输工具,拉骆驼的苦力风里来雨里去,和风沙搏斗,和野兽搏斗,较为辛苦,主要是中年的强壮劳力,收入中等,不会形成原始积累,多是拉上几年改行做了其他。

八是传播艺术或叫耍手艺。分两大类,一是工匠美术类,二是戏曲民歌类。工匠美术以木匠和画匠为主,如代县人出去为寺庙里画壁画、画佛像,走西口的偏关人中,有不少手工艺人,如铁匠、木匠、窑匠、皮匠、毡匠、油房大师傅等。戏曲传播主要是唱民歌和二人台,以河曲、偏关人为主,他们把山西的戏曲艺术传播到草原上。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说到艺术,有一部西口民谣道尽走西口的艰难:歌词艺术地形容了走西口人群在死亡线上的拼命挣扎,听得催人泪下:

在家中无生计西口外行,

扔妻子抛父母实在惨心。

出长城过黄河离脱家门,

一路上数不尽艰难种种。

小川河耍一水拔断儿根,

翻坝梁刮旋风两眼难睁。

住沙滩睡冷地脱鞋当枕,

铺竹笈盖星宿难耐天明。

上杭盖掏根子自打墓坑,

下石河拉大船二鬼抽筋。

进后套挖大渠自带囚墩,

上后山拔麦子两手流脓。

(三)走西口的精神财富

走西口开发边疆、繁荣长城内外经济的作用不容置疑,走西口的更大收获是能几百年来鼓舞后人的精神财富,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开放开拓——思想解放,不甘贫穷。

二是选择果决——与时俱进,雷厉风行。

三是艰苦创业——勇于吃苦,不怕苦不怕死。

四是团结包容——民族团结,文化的包容与融合。

五是以和为贵——相互尊重,相互帮助。

六是诚实守信——以道德信誉为根据。

(四)走西口在精神传承

走西口已经成为历史的风烟,但是走西口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从走西口现象生发出来的走西口文化永远不朽,当年的走西口,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地理概念,也是被生存纠葛着的历史概念。今天我们生逢和平与发展的伟大年代,怀揣“四个自信”,脚踏现代化的风火轮,大步跨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时代,但是“走西口”的深刻文化内涵应当永远传承下去,那个接力棒应当牢牢地接过来,永久地传下去,那就是走西口前辈百折不挠、艰苦奋斗、雷厉风行、开拓创新的精神,它是所有中国人的精神财富。

(五)走西口的意义

“走西口”蹚出新路子、开辟新天地的文化内涵更具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是走与不走的辩证——首先营造像当年西口外一般适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土壤,要蹚出一条新路去建设现代化的忻州,提倡和弘扬走西口精神,不是提倡再盲目地外出他乡定居,而是要推动本土的创业与创新,从“走”转变为“不走”,从当年没办法的走,转变为现在创业的不走。

二是走出去与走回来的辩证——从出外拓业到归乡创业。当年走西口的壮举就在一个“走”上,走出去就有活路,走出去就是新天。现在是弘扬走西口精神,效仿走西口壮举,走是为了将来的不走,走出去还要走回来,走出去是为了走回来。为了创业,走出去取经,奔向热土,走回来创业。同时吸引外地人来忻“走西口”,让更多的人来忻创业。

当我们徜徉在河曲城边黄河岸畔的西口码头,这就是当年的西口古渡,是晋西北人走西口的必经之路。它承载着顽强的西口精神,彰显着厚重的西口文化。我们在古渡的石碑前凭栏临风,右挹鄂尔多斯大漠之时代风云,左闻陕北高原之铿锵脚步,怎能不勾起我对走西口的再度沉思。

今天,走西口的哥哥回来了,白云悠悠,黄水滔滔,美景的滋润、文化的熏陶,西口古渡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走西口人的后代们凭着走西口精神,让一个区位优势凸显,发展环境优化,区域竞争力增强,城市品位高雅的现代化魅力城市在黄河东岸脱颖而出,正迎迓着黄河两岸、长城内外的雄风蓬勃崛起,跑步向前、向前!

[编辑:懿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