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县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下真功见实效

发布时间:2022-04-29   |  来源:忻州日报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去年以来,新一届河曲县委班子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生态文明建设部署要求,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工作思路,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高质量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见实效。

——积极创建“黄河半岛”湿地公园,生态文明成效明显。坚定践行“两山”理论,积极推进创建黄河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了占地9357亩的黄河省级湿地公园,湿地内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鹳,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赤麻鸭、苍鹭、鸬鹚、雀鹰等,借黄河之势全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宜居宜业宜游的“黄河边上美丽的小县城”。目前,河曲县黄河边绿化覆盖率达43.8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26平方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2%,城市生活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达100%,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4%,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

——持续推进综合治理,自然环境更加优美。河曲县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为牵引,强化规划管控,妥善处理生态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底线控制原则,强化三线管控、划定“三线一单”,严格控制“两高”项目,控制水土流失,大力植树造林,开展流域治理,坚持以“山上治本,身边增绿、产业富民、林业增效”为目标,不断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先后建成大、中、小型淤地坝1426座,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73.36平方公里,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人工造林9.7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退耕还林3万亩,全县林地总面积达1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7.81%。从上世纪50年代治理至今,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805.83平方公里,治理度达74.61%,减少入河泥沙,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统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抓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不断净化黄河毛细血管,同时凝聚大保护合力,注重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开展了河道“清四乱”行动,完成5家企业的搬迁,清理拆除乱建4.5万平方米,强化河道采砂管理,封存采砂船19条,清理垃圾59万余立方米,平整河岸25公里,对黄河流经河曲71.6公里的入黄河排污口及入县川河排污口开展了“查、测、溯、治”工作,严格落实能耗双控措施,对黄河沿岸的22家矿山企业和11家煤炭企业严格执行黄河流域河曲段断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大力推动生态修复,治理红利惠及四方群众。黄河流经河曲县71.6公里,但由于地理条件所限,开发利用一直不足,全县仅有水浇地5万亩。为解决“水在河里流、人在岸上愁”的窘境,抓住省委“35项应急水源工程”机遇,投资5.41亿元实施引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年引水能力6700万立方米,全部投用后可新增水浇地6万多亩,改造提升原有水浇地5万亩,实现全县农业人口人均1亩水浇地,工程沿线4个乡镇47村3.5万人受益,打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坚持煤炭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生产与治理同步,恢复与利用一体谋划、统筹推进,全面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督促全县煤矿、洗煤企业和电厂认真履行生态保护和治理责任,本着“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积极推进生态恢复治理。先后完成土地复垦1.2万亩,煤炭洗选排矸、电厂排灰等工业固废填沟造地1270亩。目前,全县9家煤矿被评定为市级绿色矿山,3家露天煤矿入选山西省-国家级绿色矿山遴选达标名单。当下,正在积极探索利用复垦土地发展“光伏+储能+农业”的多元化、立体式产业,全力推动一产和二产互促互进,将修复治理的复垦土地建设成为高效农业和光伏新能源基地。

——深化文旅融合,黄河风情文化旅游品牌熠熠生辉。结合区位特点、资源禀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精心打造沿黄文化旅游带。推进黄河西口古渡4A级景区创建,通过对沿黄6个乡镇32个村的古村落、文物遗址、旅游景点的系统保护与开发,打造出了一条由海潮禅寺、五花城堡、西口古渡、临隩公园、湿地公园、罗圈堡、娘娘滩、弥佛洞等景点串联起来的黄河沿线文化旅游带,打牢“黄河风情旅游区”基础。如今,众多旅游观光、写生、摄影等爱好者前来观黄河、望长城、品美食、听民歌,带“火”了沿线的农家乐和“黄河人家”主题民宿,生态旅游产品价值倍增,黄河文化在河曲焕发出璀璨光芒。 (记者王国梁)


[编辑:懿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