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县土沟乡榆岭窊村的逆袭密码

发布时间:2025-05-11   |  来源:忻州日报

在晋西北黄土高原的沟壑中,河曲县土沟乡榆岭窊村静卧在梁峁之间。远眺村庄,成片日光温室大棚在沟梁间铺展开来,如同镶嵌于深山中的璀璨明珠;白墙灰瓦的二层别墅错落有致,村广场中央则矗立着极具现代感的专家公寓。这个曾因“十年九旱”而被贴上“穷山沟”标签的小山村,如今已然蝶变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新农村典型。

智聚乡村:筑牢乡村发展人才根基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村里通过“筑巢引凤”的方式,从高校和专业机构引进各类人才,构建起多层次、专业化的人才体系。

硬件设施上,村里投资建设了一座集办公、住宿、餐饮、休闲于一体的高标准专家公寓,为引进来的人才提供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软件配套上,村里以河曲县丰禾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平台,与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吸引20余名涉农专业技术人员和50位农业专家扎根乡村。这些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者占比达82%,为农业科技化、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为留住人才,村里制定了优厚的激励政策:新入职毕业生月薪起步5000元,每年递增1000元;技术能手除高薪外,还可获得质量提升奖。同时,通过“党员示范岗”“党员突击队”等机制,引导人才参与乡村治理和公益服务,让人才在实践中实现价值,也让村民共享人才带来的红利。如今,人才公寓里时常可见年轻技术人员探讨种植技术、分析土壤数据的场景,宝贵的人才资源已成为村里最具活力的创新高地。

循环产业:全链条融合奏响富民强音

产业兴则乡村兴。榆岭窊村依托丰禾农场,打造生态循环农业体系,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体系。

在种植板块,榆岭窊园区已建成69座日光温室大棚,主要种植西瓜、西红柿、草莓等有机果蔬,年产量达1752.5吨,通过会员制销售模式,年产值突破4500万元。此外,1980亩海红果特色产业示范基地通过果园升级、新建标准园、配套滴灌系统,形成“生产+加工+旅游”的多元发展格局,直接带动周边5个村280户村民年均增收3000—5000元,村集体因此年增收24万余元。

养殖板块同样亮点纷呈。总投资622万元的蛋鸡养殖场存栏6600只蛋鸡,采用自动化设备和科学饲喂技术,产出的“边鸡”鸡蛋蛋白质含量较普通土鸡蛋高1.2倍;有机山羊和黑猪养殖项目,分别采用高海拔林下散养和生物发酵垫料模式,生产出肉质鲜嫩、绿色健康的高端产品。

加工环节则是产业增值的关键。占地42.26亩的加工厂区内,国际先进的HPP冷杀菌饮料生产线、意大利真空气囊榨汁机等设备高效运转,将有机果蔬转化为婴幼儿辅食、果酱、果酒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工所需的原料均来自丰禾农场所经营的有机温室大棚和露天种植的瓜果蔬菜,产品调制过程中不添加甜味剂、酸味剂、防腐剂、香精、色素等化学添加剂,确保了果蔬汁的天然、健康和原汁原味。该生产线可加工十几种果蔬原料,是全国少有的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品类丰富的全自动生产线。

除此之外,该村还建立了有机肥厂,将废弃物“变废为宝”。将养殖场的羊粪、猪场的下脚料、玉米秸秆、麻饼、果渣、酒糟以及种植的残余物等作为主要原料,利用微生物菌发酵技术,经过两次发酵三次加菌,充分腐熟,年产7000吨有机肥供应农场,反哺种植板块,实现生态循环。

生态筑基:绿色发展绘就宜居家园

生态治理是榆岭窊村发展的重要底色。村里投资650余万元建设的大型蓄水工程,占地3.3万平方米,蓄水量达9.9万立方米。该工程将村庄、道路的排水沟与蓄水池相连,实现80%的降水收集利用率,灌溉用水中地表水占比稳定在70%以上,既解决了农业用水难题,又具备抗旱、防火、观光等多重功能。

如今的榆岭窊,村里48套160平方米的农家小别墅,配套完善水、电、暖、通信等基础设施;打造的幸福老年餐厅,通过“政府补贴+集体经济资助+企业支持”模式,为52位6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三餐,并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食品安全和服务质量。此外,村里还通过治山造地、土地整治等措施,将7058.55亩林地与3433.65亩耕地有机融合,采取多项措施改善基础设施、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

未来,这座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将继续以人才为笔、以产业为墨、以生态为纸,书写更加绚丽的振兴篇章。

[编辑:张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