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21 | 来源:忻州日报
全链聚合 “畜”势勃发——
2024年,忻州市畜牧业产值突破67.2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2%;羊饲养量以401.11万只的规模稳居山西省首位;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4%……一组组数据背后,正是这座北方畜牧强市以“稳产保供”筑牢产业基底、以“全链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保供与增收:畜牧产业的“双重使命”
在岢岚县万只羊生态养殖示范基地,标准化羊舍依山而建,自动饲喂系统精准投料,工人们将打包好的有机肥装车发往周边农田。“基地年产肉羊2万只,带动多个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超80万元。”基地技术负责人介绍。
2024年,忻州市畜牧产业多元供给格局成型,全市生猪出栏量118.8万头,同比增长10.4%;肉牛出栏量以12.6%的增速跃居全省第三;家禽、水产品产量分别达677.37万只、2765吨,形成“猪牛羊禽渔”多元供给体系。科技赋能降本增效,繁峙县恒晟养殖场引进全自动化鸡舍,养殖效率提升40%;静乐县4个村集体采用标准化鹅舍,6.3万羽肉鹅存活率达89%,户均增收1.5万元左右。政策纾困激发活力,通过设施农业贷款贴息、奶业新型主体培育等项目,累计发放补贴421万元,惠及18个新改扩建畜禽规模养殖场。
生态与循环:绿色养殖的“忻州解法”
原平市唐林岗村的千亩稻田里,鱼蟹游动搅起层层涟漪。“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让亩均收益增加800元,化肥使用量减少三成。”种养大户王建军算着“生态账”。这种“一地双收”的实践,是忻州畜牧业绿色发展路径的生动体现。
粪污变资源,全市目前建成9家有机肥生产企业,年转化畜禽粪污150万吨;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98%,相当于每年减少使用12万吨化肥。技术破难题,推广陆基圆池(桶)循环水养殖技术,3000平方米标准化鱼塘实现尾水零排放;宁武县“见犊补母”项目促进草畜平衡,减少过度放牧5.8万亩。宁武县东寨镇养殖户李三保说:“以前总觉得多养才能赚,现在明白‘精养’更划算。草好了,牛就少生病,去年兽药支出少了5000多元。”生态链延伸,河曲县奶牛场将粪肥用于饲草种植,形成“牛—肥—草”闭环;五寨县发展林下养鹅,89%的存活率开辟出生态养殖新赛道。
防控与安全:筑牢疫病“防火墙”
在繁峙牧原三场,智能监控系统实时分析着猪群健康数据,AI识别技术可在15秒内锁定异常个体。“这里每批出栏生猪都经过42道检测,直供粤港澳市场。”场长介绍。忻州构建的疫病防控体系,成为产业安全的关键支撑。
免疫屏障全覆盖,全市重大动物疫病群体免疫密度保持在90%以上,布病免疫牛群抗体转阳率超80%;“先打后补”政策覆盖91个养殖场,补助资金同比增长23%。智慧监管无死角,通过“牧运通”“智慧兽医”平台,实现14.9万头生猪、169万只羊全程可追溯;371名官方兽医完成年度培训,检疫检测合格率达100%。无害处理保底线,4个专业无害化处理厂年处理病死畜禽50万头,配套建成冷冻暂存库、运输专线,2024年处理病死猪24.7万头,补助资金全部到位。
聚合与升级:全产业链的“突围战”
从岢岚山坡的绒山羊到定襄县的冷链物流车,忻州畜牧产业正打破“养殖—销售”单一模式,向全链条要效益。前端强种业,建设晋岚绒山羊、晋神肉羊等3个省级种畜禽场,全市畜禽良种化率达85%;实施肉牛冻配改良6689头,引进良种猪2000头,建成大口黑鲈良种繁育基地;与中国农大合作攻关肉羊同期发情技术,将繁殖率提升30%。中端提标准,推动新大象等龙头企业建设屠宰加工中心,生猪屠宰检疫率、落地监管率均达100%;忻府区在12家智慧养殖试点场环境控制、精准饲喂等关键环节机械化率达到75%,全区制定肉鹅、稻渔种养等12项地方标准,绿色有机认证畜产品产量占比达18%。后端拓市场,“忻州羔羊肉”2024年京东渠道销售额达8246万元;繁峙牛肉通过北上广推介会新增港澳订单,全年供港澳1875吨;神池县雁门肉羊集群接待研学游客2.17万人次,带动综合收入187万元。
当前,随着1420亩稻蟹种养项目启动、50万吨有机肥产能释放,以及支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的深入实施,忻州畜牧产业正朝着既定目标稳步迈进。这场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全产业链的突围,为资源型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