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10 | 来源:黄河新闻网忻州频道
黄河新闻网忻州讯(记者付秋杰)近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发布《关于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推荐名单的公示》,51个案例入选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其中,忻州市繁峙晋绣“非遗”工坊的“繁峙晋绣:匠心巧手绣出幸福生活”成功入选。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繁峙晋绣”的代表性传承单位,繁峙晋绣坊以传统技艺为依托,探索出了一条“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新路径,成为“非遗”赋能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典范。
“非遗”工坊:传统技艺的创新传承
繁峙晋绣以花色繁多、色彩艳丽、粗犷豪放为特色,是中华晋绣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20大绣种之一。晋绣坊作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通过“公司+家庭绣坊+培训基地”的模式,将传统刺绣技艺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形成了生产性传承的规模化企业。截至目前,晋绣坊已培养3000余名“繁峙绣娘”,其中2023名签约家庭绣娘通过刺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
近年来,晋绣坊不断创新绣法,通过创意绣图和稀拉针法,大幅缩短绣品工时,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以20cm圆双面绣摆件为例,过去需40个工时,现在仅需8个工时,市场推广价大幅下降,但整体效益显著提升。仅在北京恭王府的展销活动中,30000多件绣品不到两个月便被抢购一空,为绣娘人均月增收3000元。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多元产业协同发展
晋绣坊通过“非遗”工坊赋能乡村振兴,形成了“一产”“二产”“三产”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在兴旺庄村,晋绣坊与村集体合作,打造了“集义庄兴旺文化产业园区”,吸纳52名家庭妇女就业,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在“一产”方面,兴旺庄村通过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和特色水果,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带动村民增收。在“二产”方面,村内砖厂年产值达7000万元,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务工收入。在“三产”方面,晋绣坊“非遗”工坊与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学院合作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并引入制衣企业,延长刺绣产业链,为更多妇女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文化成果与社会影响成果显著
晋绣坊不仅在经济效益上取得了显著成果,还通过“非遗”进校园、技艺研讨、文旅融合等活动,丰富了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其绣品《五台山四序图》荣获米兰世博会创新金奖,并被永久收藏,进一步提升了山西非遗的国际影响力。此外,晋绣坊还通过“非遗”工坊与乡村振兴政策的结合,为乡村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注入了新活力。
此外,繁峙晋绣坊的成功经验为“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借鉴。通过“非遗”工坊的建设,传统技艺不仅得以传承,更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力量。未来,晋绣坊将继续发挥示范作用,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销售渠道的同时加强品牌建设,为乡村繁荣注入新的活力,书写“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晋绣传承人贺志坚在海口锦绣中华展会上进行现场演示
一对一的传承方式培养出了大批晋绣技术人才
晋绣坊“非遗”创新团队在研讨提升刺绣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