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忻高铁山西五台山段施工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25-03-29   |  来源:山西日报

时代华章:穿越太行的钢铁新脊梁——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古有描绘蜀道之难的千古名句,今有雄忻高铁穿越太行山脉五台山段的震撼工程。在这片雄浑壮阔的山川之间,它恰如一条蓬勃的主动脉,融通和激发了河北和山西蕴含的强大活力。一场改写交通格局、推动区域发展的建设传奇正在激情上演,每一处施工现场都充斥着震撼人心的现场感。

这,是新时代的一部创业史!

太行山:历史的厚重脊梁

太行山脉,作为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巍峨分界线,以其磅礴气势横亘天地。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屏障,更是历史长河中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者。

自远古时期,太行山就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在这片土地上,炎黄部落曾在此繁衍、融合,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先河。春秋战国时期,太行山脉成为各国纷争的前沿阵地,上演了无数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井陉之战,韩信背水一战,以少胜多,在太行山间书写了军事史上的传奇篇章,其战略智慧和英勇无畏的精神,至今仍为后人传颂。

时光流转至近代,太行山又成为革命的摇篮。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以太行山为依托,创建了晋察冀及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与日寇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也是重要的战略后方,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雄忻高铁的建设,为这片古老的山脉赋予了全新的时代使命。雄忻高铁,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昆通道的关键组成部分,宛如一条蓄势腾飞的钢铁巨龙,东起雄安新区,西至山西忻州,全长342.033公里,设计时速达350公里。

雄忻高铁自河北阜平进入山西境内后,便开启了“逢山凿洞、遇水架桥”的征程。在山西段境内约115公里建设中,新建五台山站、五台县站、定襄北站3座高铁站;自北太行山隧道、五台山隧道至昌兴隧道之间是桥隧相连,隧道49.8公里(11座),桥梁57.7公里(14座),桥隧占比高达93.8%。其中14公里长的五台山隧道、30‰高铁坡度极限的紫罗山1号隧道、近29公里长的五台山机场特大桥等重大工程,成为挑战自然、突破极限的关键战场。

紫罗山隧道:科技与智慧的攻坚战

“通了,终于贯通了!”3月3日,在山西五台县紫罗山地下139米深处,施工现场爆发出阵阵欢呼声。由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大西铁路客专公司代建、中铁三局雄忻高铁山西段(下称“雄忻高铁”)项目部承建的紫罗山1号隧道,经过建设者们731天的艰苦攻坚,于当日顺利贯通。作为雄忻高铁山西段首座突破3000米的特长隧道,这一阶段性胜利,标志着雄忻高铁建设迈入了新的里程碑。紫罗山1号隧道全长3118.57米,最大埋深139.1米,全隧纵坡为30‰下坡,进口段落均为富水黄土,施工难度之大,不亚于在“豆腐中打洞”。

紫罗山1号隧道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紫罗山东南部。驱车沿忻州337国道向东前行,五台山脉由远及近。视线左移,只见桥梁飞架、隧洞钻山,雄忻高铁比邻而建。

在施工人员眼中,紫罗山1号隧道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拦路虎”。隧道所处区域地质复杂,黄土层松软如沙,富含水体,稍有不慎便可能造成大规模坍塌和涌水事故。在海拔960米——1130米的太行山腹地,工程团队与山体较量,与时间赛跑,在极限条件下谱写了一曲震撼人心的“筑路传奇”。

科技赋能,守护安全生命线

“施工简直就是在跳动的心脏上做显微手术”说起施工经历,紫罗山1号隧道施工队长林义仍心有余悸“每掘进1米都小心翼翼,像是在做心脏手术”。2023年11月,隧道掘进至500余米处时遭遇最大难题,该区域属于典型的破碎围岩+富水黄土地质,岩体结构松散、土体富水掉块严重,稳定性极差,施工难度极高。他们为此引入了一系列先进科技助力施工,与恶劣地质展开了殊死较量。

超前地质预报、智能监控量测精准攻克“看不见的敌人”

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宛如一位拥有透视眼的“地质侦探”,其探测仪发出幽蓝的光,如同为岩层做“CT扫描”一般,利用地震波反射、地质雷达等技术原理,精准探测到0.1毫米级的微裂缝,施工队提前锁定了易塌方区域,有效规避了塌方隐患;智能监控量测设备则像不知疲倦的“安全卫士”,运用高精度传感器,对岩体的位移、应力、渗流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分析,一旦发现围岩变形或异常,系统自动预警并启动应急处置程序。“在豆腐块里打洞,每前进一步都要做好最坏的打算。”雄忻高铁紫罗山隧道建设项目部总工程师李文回忆道。

AI智能监测24小时守护

隧道入口处,一块数字化显示屏实时记录着施工人数、洞内车辆及施工进度。“我们搭建了智能调度系统,不仅能精准定位隧道内的所有设备和人员,还能实时发布预警信息。”紫罗山1号隧道施工技术主管林腾飞介绍,面对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项目部为施工团队搭建了隧道电子门禁+人员定位芯片系统,将智能化管控贯穿施工全程。

隧道内,机械仍在轰鸣。正在进行隧道贯通后的二衬混凝土强度回弹检测。施工人员安全帽内的定位芯片闪烁着红色信号光。

“人员定位芯片系统能实时进行定位监测”林腾飞介绍,洞内每位工人都佩戴了智能定位芯片,系统能够精准掌握每位工人的具体位置,一旦发生突发状况,如岩体变形或涌水,AI自动喊话器会即时广播逃生路线,引导工人迅速进入“安全仓”或逃生管道避险。施工中,隧道内设置了多处避险空间,可容纳数十人避难,确保在突发事件中最大程度保护生命安全。

智慧消除隧道施工隐患

“这里最大埋深超过139米,相当于在头顶上立着一栋50层高楼。”沿着隧道进口铺好的水泥路面,不知不觉间已走到了隧道1200米深处,却并没有感觉到“下陡坡”的倾斜度。隧道内沿壁挂起的彩灯闪烁着微光,显示出隧道的宽度。正在施工的工人笑着说,我们现在的位置是“头顶太行山”,“脚踩生命线。”

“30‰的下坡,是高铁建设中的极限坡度。”技术主管林腾飞向记者透露,这一极限坡度虽对施工过程影响不大,但高速列车在这样的坡度下坡行驶,隧道洞周任何细微隐患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为了保障隧道施工安全与质量,施工团队采用三维激光断面扫描设备测量隧道断面,智能液压仰拱栈桥、智能数字化二衬台车、智能养护台车协同作业,全面提升施工效率与质量。

新型数字化智能台车经技术革新与升级,有了智能灌注、自动振捣、防空洞检测系统。智能信息化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关键数据,具备预警和视频监控等功能,实现了可视化智能管理。“云平台”系统实现全流程智慧化管理,提供分析、规划等信息,达成施工质量智能化控制与衬砌作业数字化管理。这一系列高科技助力,为实现隧道施工零缺陷、后期运营零隐患,高铁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

创新科技加持:八项“工装革新”显神威

在松软的黄土层中掘进,稍有不慎便可能发生大规模塌方。“施工是严格遵循‘短进尺、强支护、快封闭、勤测量’原则进行。”李文介绍,为了保障施工安全和进度,项目团队从传统的“三台阶临时仰拱开挖法”改采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开挖法”,配合逐榀开挖支撑、喷护加固,将黄土层打造成坚固的钢铁通道。

施工中,除了高科技助力,项目团队还自主创新研发了8项小改小革工装技术,为工程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为了确保拱架安装精准度,提高结构稳定性,他们改革了钢架定位力矩扳手。传统的扳手在操作时难以精准控制力度,导致拱架安装存在偏差,而新的扳手增加了智能扭矩显示装置,工人能够直观地按照标准扭矩进行操作,大大提高了拱架安装的质量。在喷护作业中,为了提升喷护质量,减少材料浪费,改革了喷浆机械手快速连接刮板工装。以往的刮板连接繁琐,且在喷浆过程中容易出现漏浆现象,新工装采用快速连接方式,密封性更好,不仅提高了喷浆效率,还减少了材料的损耗。

精准固定钢筋对于增强结构稳定性至关重要,为此研发了钢筋定位卡具。这种卡具根据不同规格的钢筋设计了相应的卡槽,能够快速准确地固定钢筋位置,避免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钢筋移位。在超前支护环节,为了优化超前支护,提高岩层稳定性,研发了超前小导管定位工装。该工装通过精确的定位装置,使超前小导管能够按照设计角度和位置准确插入岩层,增强了超前支护的效果。

锁脚锚管定位工装的研发则是为了加强隧道岩壁支护,防止局部塌方。它能够快速定位锁脚锚管的位置,确保锚管与拱架紧密连接,有效提高了隧道岩壁的稳定性。为了提高混凝土浇筑质量,改革了可视化高分子端头模。这种端头模采用透明高分子材料制作,工人可以直接观察混凝土的浇筑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气泡、空洞等问题,大大提升了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在基层清理工作中,为了提升基底清理效率,加快施工进度,研发了快速接头清底挖斗。传统挖斗在清理仰拱基底时,容易出现清理不彻底、耗时较长的问题,新挖斗的快速接头设计使其能够快速更换不同的清理部件,适应各种复杂的基底情况,大大提高了清理效率。为了确保施工质量,精准测量隧道断面,创新采用了3D断面扫描技术。该技术利用激光扫描对隧道断面进行快速扫描,生成高精度的三维模型,通过与设计模型对比,能够及时发现隧道断面的偏差,为施工调整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虽然有了这些高科技设备和创新工艺,让我们心里踏实多了,但当时每掘进一米都像是在刀刃上行走,容不得半点马虎。”湖北籍掘进队工人蒋开红说,他们是6个人一组相互配合掘进,每掘进1米就用钢架加固岩体,再用喷射混凝土封住渗水,然后在身后1米建立“逃生舱”。施工过程中,每延米钢筋用量高达4吨,1200余米的掘进中,使用的钢筋重量相当于10架波音747客机。经过700多天的攻坚奋战,施工团队最终在黄土层里搭建起“人造岩壁”,使“钢铁长龙”稳步前行。它的顺利贯通,为其它复杂地质隧道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五台山隧道与特大桥:大国工程的震撼篇章

(一)五台山隧道:隧道智能化、机械化施工的创新典范

初春的五台山,寒意依旧凛冽。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盘旋而上,海拔在不知不觉间一路攀升。五台山隧道施工现场,轰鸣声不绝于耳,中铁隧道局的建设者们在平均海拔1500余米的太行山皱褶带中,掀起一场颠覆传统隧道施工的智能革命。

站在施工现场,项目团队构建起“数字神经中枢+智能机械矩阵”的创新体系,宛如为工程注入了智慧灵魂,重新定义了新时代基建工程的科技含量。

步入项目部智能指挥中心,一块大屏尤为醒目,跳动的三维数字模型好似鲜活的生命体。通过BIM+GIS技术融合,中枢集成、后台系统处理与终端一线运用实现了快捷联动。数据全方面可视化展示,人员设备的状态被时刻精准把握,确保了人员安全,设备正常运行与作业。

隧道施工现场,各种机械化、智能化、少人化工装配置齐全。工人们熟练操控,各种机械有序运转。项目团队经过深化研究,对挖装运、支护、衬砌、养护、仰拱栈桥、防水板及钢筋、沟槽台车等隧道“九大作业线”设备进行了智能化升级。建设者们以工装、工艺的智能化升级为依托,提升了隧道智能化施工进度。

五台山隧道长14.098公里,进出口、3座斜井同步掘进。大西铁路客专公司雄忻指挥部业务主管赵志国站在施工现场,指着隧道介绍:“目前已突破8千米大关,完成工程量的58%,预计今年年底实现贯通。”隧道的智能化、机械化施工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见证着科技赋能的强大力量。

(二)五台山机场特大桥:科技铸就的钢铁长虹

五台山机场特大桥的建设现场,同样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科技的力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跨二广高速128M连续梁处,悬臂造桥机高高耸立,犹如钢铁巨人。这一集自动化控制与模块化设计于一体的智能化工装设备,通过高密度传感器与实时数据反馈系统,精准调控每一节段梁体的拼装姿态与应力分布。现场,技术人员紧盯操作屏幕,随着指令发出,悬臂造桥机精确运作,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与安全性。

走进定襄县制梁场,全自动钢筋加工机器人挥动着机械臂,智能张拉系统精准作业,AI质检设备快速扫描检测。定襄县制梁场依托“铁路工程管理系统平台”,建立了智控中心。在这里,三维数字孪生梁场系统、运架管理系统、梁场生产系统等8个信息化管理系统高效运转,全面感知制梁场的施工生产信息,自动采集箱梁生产数据,实现了箱梁的制、存、运、架等工序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赵志国穿梭在制梁场,讲解道:“从悬臂造桥机的精准操控,到制梁生产的全流程智能化升级,五台山机场特大桥项目以科技为笔,在崇山峻岭间绘就了一幅智能建造的壮美画卷,为新时代基建工程树立了创新典范。”

(三)高铁与古刹:现代与历史的交融

当雄忻高铁在新路沟村与五台山景区擦身而过时,现代工程与千年古刹产生了奇妙共鸣。在施工现场周边,能清晰地看到五台山景区的古老建筑与忙碌的建设场景相互映衬。

五台山,这座承载着千年佛教文化的圣地,自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便逐渐成为佛教的重要传播中心。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发展,五台山的佛教建筑日益兴盛,形成了如今规模宏大、风格各异的寺庙群。这些寺庙不仅是佛教信仰的象征,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而如今,雄忻高铁的建设,让这片古老的土地与现代文明紧密相连。设计者采用深埋隧道方案,将五台山站设置在景区东南侧,这一决策背后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景区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文化遗产分布等进行全面分析,在确保不破坏世界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前提下,通过便捷换乘系统实现“高铁+景区”无缝衔接,让千年古刹与现代文明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

老区振兴:高铁带来的新希望

雄忻高铁的建设,不仅是一场与自然的较量,更是老区振兴的强大引擎。线路所经的五台县、定襄县等地,历史上因太行阻隔长期处于交通末梢。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里的人们饱受交通不便之苦,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制约。然而,这片土地却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五台县,作为佛教圣地五台山的所在地,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观光。定襄县,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军事要地和商贸中心,拥有悠久的锻造历史,其锻造技艺传承千年,如今已成为全国闻名的法兰锻造基地。

如今,雄忻高铁与大西客专、京雄城际形成“黄金三角”,使忻州至雄安新区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这不仅让两座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也让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轻松便捷。五台山站作为入晋首站,带动了周边石咀镇文旅小镇等项目建设,预计年接待游客量将突破200万人次。沿线规划的物流园区与现代农业基地,借助高铁带来的“同城效应”,加速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圈。这不仅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将为这片老区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曾经贫困的地区焕发出新的光彩。

站在五台山隧道西口远眺,太行余脉尽收眼底。随着2027年雄忻高铁全线通车临近,这条穿越地质博物馆、连通文化圣地的高铁,不仅是中国基建实力的具体化呈现,更是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注脚。当高铁穿越太行山时,车轮与钢轨的共鸣,正谱写着古老文明与现代交通的壮美乐章,引领山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崭新未来。

雄忻高铁:它将连接起历史与现代,传承着先辈们的奋斗精神,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太行山间奏响一曲激昂的新时代赞歌。(李春泽)


[编辑:刘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