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22 | 来源:黄河新闻网忻州频道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北段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
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臣属匈奴,故其风俗习惯同匈奴相似。汉武帝击败匈奴,将乌桓迁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鲜卑开始南下到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其人口组成,不仅有原鲜卑拓拔部本部之人,还有留居漠北的十万余户匈奴,以及被拓拔部征服掳掠来的秽秣(huì mò)人等诸多杂胡,在崛起的过程中还吸纳了大量的肃慎人、扶余人,甚至高加索白种人。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鲜卑人跟随匈奴侵犯汉境,不时进入勾注塞内,鲜卑才作为民族实体被中原王朝所知,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虽然鲜卑人起源于东胡,但鲜卑人不以自己为胡,自溯乃黄帝少子昌意之后,《魏书序记》:“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入仕尧世,……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焉。……。”
建武二十五年(49年),鲜卑首领偏何归附东汉。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鲜卑首领满头、於仇贲率部到洛阳朝贺,被东汉封为王侯,管辖鲜卑、乌桓各部。随着匈奴分裂,鲜卑逐渐摆脱匈奴控制。章帝元和二年(85年),鲜卑联合乌桓、丁零、南匈奴和西域各国大败北匈奴,北匈奴势弱。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受到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南匈奴进入内地,鲜卑族趁势占据蒙古草原,“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吞并匈奴余种十余万落,开始强盛。
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檀石槐被推举为大人后,分地为三:右北平以东为东部,右北平到上谷为中部,上谷以西为西部。三部各置大人管理,直属檀石槐。统一后的鲜卑,连年侵扰东汉边境。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年),鲜卑攻进雁门郡勾注塞,杀边防将士数百人,大抄掠而去……。由于勾注为塞,鲜卑一进内地就开始和忻州搭上了关系。
灵帝熹平六年(177年),东汉灵帝命护乌桓校尉夏育,中郎将田晏、匈奴中郎将臧旻各率骑兵万余人,分别从代郡高柳(今阳高)、云中郡(今托克托东北)、雁门郡善无(今右玉)出塞,分三路进攻鲜卑。攻鲜卑汉军出塞二千余里,鲜卑首领檀石槐命东、中、西三部大人率众分头迎战,大败汉军。鲜卑更加强盛。建王庭于今内蒙古商都县之弹汗山。
檀石槐死后,鲜卑分裂,西部鲜卑叛离,漠南自云中郡以东分裂为三个集团:一是步度根集团,拥众数万,据有云中、雁门一带,二是轲比能集团,分布于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来联盟“东部大人”所领属的若干小集团,散布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其中轲比能集团势力最强,影响最大。
轲比能志在统一鲜卑,表面对刚建立的曹魏表示恭顺。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220年),轲比能向魏文帝献马;黄初二年(221年),轲比能交还留居鲜卑的汉族500余家归汉;黄初三年(222年),又率部3000余骑,驱赶牛马7000余口与魏国“互市”,再送归汉人千余家返回上谷等地。同曹魏保持良好关系后,轲比能开始兼并其他部落。魏明帝曹叡太和二年(228年),轲比能吞并东部鲜卑各部落。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派遣使者联络轲比能,意图前后夹击曹魏。轲比能率兵至石城(今甘肃皋兰),屯兵边境。明帝青龙元年(233年),轲比能吞并步度根部,统一漠南,对曹魏边境形成威胁。为防鲜卑南下,青龙三年(235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刺客韩龙将轲比能刺死,鲜卑开始“部落离散,互相征伐”,鲜卑各部进入独立发展时期。
西晋建立后,对周边鲜卑各部采取安抚政策,并授予某些部落首领官职称号,加强统治。虽然鲜卑时有反叛,但总体来说,西晋和鲜卑保持着良好的隶属关系。东部鲜卑先后形成慕容部、宇文部、段部三部,占据辽西。段部鲜卑发源于辽西走廊一带,其始祖段日陆眷在辽西郡附近招诱亡叛,逐步强盛。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后,段部跟随西晋幽州刺史王浚南下中原,攻克邺城。首领段务目尘因此被西晋封为辽西公,领有辽西郡。鲜卑兵因惧怕王浚军令,将劫掠来的八千汉族女子沉溺在易水河里。史书评价曰:“黔庶荼毒,自此始也”。段部鲜卑先投石勒后赵,后被前燕慕容氏所灭。
八王之乱开始后,西晋王朝国力衰弱,天下大乱,各少数民族纷纷南下,逐鹿中原。辽西鲜卑段部、拓跋部两部趁势而起,参与中原纷争。
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族政权为数最多,持续最久。分别为慕容氏的前燕、后燕、西燕和南燕;乞伏氏的西秦;秃发氏的南凉;吐谷浑氏的吐谷浑国。
吐谷浑,慕容廆之庶长兄也,其父涉归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隶之。及涉归卒,慕容廆嗣位,而二部马斗。慕容廆怒曰:‘先公分建有别,奈何不相远离,而令马斗!’吐谷浑曰:‘马为畜耳,斗其常性,何怒于人!乖别甚易,当去汝于万里之外矣。’于是遂行……”
西晋末,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南北朝时,吐谷浑先后臣属刘宋、南齐、北魏等。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吐谷浑灭匈奴赫连勃勃所建胡夏。被夏国所灭的西秦和夏国领土、财物以及大量人口都归属吐谷浑统治之下。其疆域包括青海东部、陇南东部、武威东部、敦煌和安西一带,吐谷浑民族政权进入了黄金时代。唐朝建立后,同吐谷浑保持密切关系。唐玄宗天宝年后期,吐谷浑被吐蕃吞并。
拓跋部多次南迁,并参与檀石槐组建的部落联盟。曹魏黄初元年(220年),始祖拓拔力微“率所部北居长川”(云中川,今内蒙土默川)。曹魏正始九年(248年)时,“控弦士马二十余万”。曹魏甘露三年(258年)“迁于定襄之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北)”。拓跋部在拓跋力微的率领下,第三次南迁来到云中(今内蒙托克托一带);秃发部从拓跋部中分离出来,由塞北迁居到河西;乞伏部在西晋建立以前,就已经大规模迁入雍、凉二州。
西晋元康五年(295年)拓跋鲜卑始祖拓拔力微子禄官分国人为中、东、西三部,自领东部。永嘉元年(307年)禄官卒,其弟拓跋猗卢总领三部,有骑士40余万。
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鲜卑白部大人叛归刘渊,铁弗刘虎在雁门郡举兵响应,进攻新兴、雁门二郡。刘琨来借兵,猗卢让他侄儿率领二万骑兵,配合刘琨,大败白部、刘虎,围剿刘虎在五台的根据地,将刘虎赶到朔方。晋怀帝封猗卢为大单于、代公。晋愍帝建兴元年(313年),猗卢以盛乐为北都,平城(大同)为南都,并在黄瓜堆筑新平城,让儿子六修驻镇,统领以晋人为多的南部。建兴三年(315年),猗卢受晋封为代王,置官属,食代、常山二郡。建兴四年(316年),猗卢欲废长立幼,为长子六修杀死。
东晋成帝咸康四年(338年),拓跋什翼犍继代王位,都于盛乐,逐渐强大起来。东晋太元元年(376年),前秦攻代,拓跋什翼犍战死,拓跋代国灭亡。
淝水之战后,原来占据雁门关陉岭以北,被苻坚赶到大漠的鲜卑拓跋氏卷土重来,拓跋硅于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拓跋什翼键孙子拓跋珪纠合旧部,在牛川召开部落大会,重建代国,并称王。即位不久,因牛川偏远,便迁都盛乐。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史称北魏。
东晋太元二十年(395年),后燕攻北魏,拓跋珪率军在参合陂大败后燕军,并乘胜南下。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亲率40余万大军南下进攻后燕,夺得并州之地。东晋隆安元年(397年),北魏攻破后燕都城中山,后燕灭亡。隆安二年(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称帝,史称道武帝。拓跋珪击败后燕进入中原后,对拓跋鲜卑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部族制度进行改革,“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使各个部族都成为北魏的编民,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且大兴农业,开立屯田,加速了拓跋鲜卑封建化的进程,其奴隶主贵族也逐渐汉化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纳汉族大地主参加统治集团,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为日后北魏王朝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后秦王姚兴带兵从河东攻打北魏,北魏“预先积谷于平阳之乾壁以备秦,”后领大军陈兵平阳,以“围城打援、分而歼之”的战法,于今襄汾西南柴壁大败后秦军,歼灭3万余人,后秦从此不敢再犯。
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拓跋珪子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乘宋武帝刘裕病卒之机,凭借强大军力,沿黄河流域全面同刘宋开战,夺取黄河以南虎牢、洛阳、滑台等军事重镇。
北魏道武帝进入中原后,对拓跋鲜卑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部族制度进行改革,实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的政策,使各个部族都成为北魏编民。
北魏诸帝努力汉化,官制承袭魏晋九品中正制。每一品又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根据官员的德才表现和职务高低来确定品级。官员选任主要采取荐举和考核。荐举根据官员德才表现进行选拔,考核则主要通过策试考察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行政能力。
地方官分为州刺史、郡太守、县令等职位。州刺史、郡太守、县令分别负责州、郡、县军政事务。此外,还有一些专门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官员,如都督护、校尉等。
道武帝天赐二年(405年)分并州北境新兴郡置九原镇。太宗明元帝拓跋嗣继承父亲道武帝重视汉文化政策,健全官制,修订法律。拔贤任能,内迁民众,重置郡县,整顿流民。永兴二年(410年)在今岚县汾阳故城原“秀容护军所”置秀容郡。太武帝灭大夏后,将朔方肆卢、敷城二郡迁到今忻州境内。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九原镇置肆州,移岚县秀容郡治于今忻州奇村,废肆卢、敷城二郡为县。肆州治九原(州治在今忻州城),是刺史级大州,辖秀容、永安、雁门三郡。地域基本包括今忻州市全部。
秀容郡辖四县:秀容县(治所在今忻府区奇村一带)、石城县(治所在今原平崞阳镇)、肆卢县(治新会城,今静乐县新会村)、敷城县(治所在今原平红池村一带)永安郡(新兴郡改,治所在今忻州城)辖三县:定襄县(治今定襄城)、平寇县(治所在今忻府区东芝郡村)、驴夷县(治今五台县古城村)。雁门郡(郡治在今代县城)辖二县:原平县(治今原平、代县之间)、广武县(治今代县城)
肆州刺史梁越,新兴人,博通经籍。魏道武以其谨厚,迁上大夫,令授诸皇子经书。明元初,以师傅恩封祝阿侯,出为雁门太守,拜光禄大夫。
肆州刺史元匡乃广平王洛侯嗣子。性耿介有气节,孝文器之,谓曰:“叔父必能仪刑社稷,匡辅朕躬,今可改名为匡,以成克终之美。元匡廉慎自修,甚有声绩。迁恒州刺史,后为御史中尉,封东平郡王。
肆州刺史崔振,少有学行,居家孝友,正始(504年)初,除龙骧将军,在任有政绩,除河东太守。振历官四十余载,考课恒为称职,议者善之。
肆州太守杨津,云中平城人。性孝友,涖官勤慎,巨细必亲,屡立战功,不妄杀,降人咸称其仁。
肆州刺史尔朱代勤“世祖敬哀皇后之舅。……高宗末(464年),假宁南将军,除肆州刺史,高祖赐爵梁郡公”。尔朱代勤后又有尉庆宾为肆州刺史,孝昌二年(526年)尔朱荣擅废肆州刺史尉庆宾,私以尔朱羽生代为刺史,孝昌二年之后,尔朱荣官越做越大,肆州刺史成为尔朱家族专任,尔朱羽生后,有尔朱智虎封肆州刺史、尔朱天光特除肆州刺史、尔朱世隆特除肆州大中正,尔朱荣子尔朱文畅官肆州刺史。
尔朱家族在今忻州市地面留下许多痕迹:尔朱新兴曾带着尔朱荣游过宁武天池;高欢与尔朱兆大破河西贼帅纥豆陵步蕃于秀容之石鼓山。高欢擒尔朱兆弟尔朱智于梁郡岢岚南山。尔朱荣被封天柱大将军,静乐县今有天柱山,据说即因尔朱荣天柱大将军而名,天柱山有尔朱荣祠庙,
鲜卑及各杂胡遂逐渐放弃游牧,建村、建坞,融入当地,极大地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北方开始出现“村”的名称,逐渐乡里制演变为乡村制。
东魏孝静帝置武州(在今繁峙境内立州城)。所领吐京郡、齐郡、新安郡俱寄置城内。
东魏孝静帝在石城县境置廓州,领广安、永定、建安三郡,州治在今原平崞阳镇。
肆州刺史尔朱文畅于东魏孝静帝武定三年(545年)春,因谋反被杀。
北齐、北周肆州仍为三郡十一县,永安郡辖定襄县、阳曲县、平寇县、蒲子县、驴夷县;秀容郡辖秀容县、石城县、肆卢县、敷城县;雁門郡辖原平县、广武县。其辖境大体未变。北齐置岢岚县,今岢岚、保德、五寨、静乐等县及宁武南部属秀容郡岢岚县(县治在今岢岚城)。北齐又于马邑城置北朔州,今神池县属北齐朔州招远县。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肆州治所自九原移上馆城,当时,州、郡、县治皆在今代县城。
南朝宋元嘉元年(423年),拓跋焘即位,是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雄才大略,通晓兵法,常亲自率军出征,临阵勇猛,多获胜利。先后在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灭胡夏,元嘉九年(432年)灭北燕,元嘉十六年(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拓跋焘死后,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继登基,逐步实施改革,使游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孝文帝即位后,为了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在冯太后辅佐下进行了大范围改革。诸如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迁都等,极大地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为隋唐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北魏时,鲜卑拓跋氏对忻州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佛教传入五台山。从《魏书·帝纪》和《魏书·释老志》中一个个仔细检索可知,佛教从石勒、石虎后赵传入中国北方后,北魏太祖道武帝“好黄老,颇览佛经,对沙门道士,多致精敬,禁军旅无所犯,“但天下初定,戎车屡动,庶事草创,未建图宇招延僧众也”。太宗明元帝“亦好黄老,又崇佛法,京邑四方,建立图像,仍令沙门敷导民俗”。是明元帝开始建寺庙,但不事帝王,则法事难立,所建多在京城周围。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佛教传入五台山和五台山建寺,与《华严经》的传译有关。《华严经》汉译三种,最早的译本是佛陀跋陀罗所译《六十华严》,其“菩萨住处品”上说“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就在佛教徒们寻找清凉山的过程中,太武帝征讨凉州(439年)后,“徙凉州民三万余家于京师”,并开始了第一次灭佛。那些寻找清凉山和逃进山林的凉州僧人发现五台山地势高峻,清幽凉爽,与经中所说相符,便确定了清凉山即是五台山。于是五台山便有了“神迹灵怪,逸于民听”,也开始有了佛教寺庙。
太武帝第一次灭佛在太延五年(439年)。《魏书·释老志》“太延中,凉州平,徙其国人于京邑,沙门佛事皆俱东,象教弥增矣。寻以沙门众多,诏罢年五十已下者。”所谓灭佛只因从凉州迁回沙门佛事后,僧侣骤增,供养不起,所以让五十岁以下僧人还俗,以减轻负担、补充兵员与劳力。被汰僧人或为富贵之家私养,或逃入山林。
第二、第三次则因转信道教废佛,道士寇谦之,从太武帝始光元年(424年)来到平城,首先让司徒崔浩信了道教,在崔浩影响下,逐渐使太武帝崇信,甚至征讨之事也要问计寇谦之。“世祖将讨赫连昌,太尉长孙嵩难之,世祖乃问幽征于谦之。谦之对曰:“必克。陛下神武应期,天经下治,当以兵定九州,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赫连昌被灭后,太武帝越发崇信,“于是亲至道坛,受符录,备法驾,旗帜尽青,以从道家之色也”,将年号也改为“太平真君”,太平真君五年(444年)下诏:“不得私养沙门,有私养者,过期不出,沙门身死,主人门诛。”信道以后,大概发现前次让沙门五十岁以下还俗的诏书并未彻底贯彻执行,有人私藏沙门,所以下诏限期交出沙门,交出来大概还是还俗从军。
第三次在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卢水胡盖吴在杏城起义,有众十余万。太武帝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长安后,在一寺内发现兵器,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下令诛杀此寺僧人。在寺中又发现酿酒器具及州郡牧守富人寄存的财物数以万计,还有暗室藏匿妇女。……司徒崔浩劝帝灭佛。太武帝下令诛杀长安沙门,焚毁佛像,敕留守平城的太子拓跋晃下令四方依长安行事。太子再三上表陈“刑杀沙门之滥,又非图像之罪。”帝皆不许,下诏毁佛:“有司宣告征镇诸军、刺史,诸有佛图形像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
太武帝446年第三次灭佛到他451年驾崩,实际只持续了六七年时间。但正是这三次灭佛,才使僧人进入了五台山。太子拓跋晃“犹缓宣诏书,远近皆豫闻知,得各为计。四方沙门,多亡匿获免”。有了在平城监国的太子缓宣诏书,也就给了僧尼们逃匿的足够时间,这才使僧尼多逃匿获免。在京城及其附近的僧尼逃匿者估计躲进五台山的不少。僧人们进入五台山后,于是有了最初岩穴洞窟、茅庵草舍的寺庙。
太武帝太子拓跋晃早逝,孙子高宗文成帝接位的兴安元年(453年),一登基便下诏恢复佛教,让各州郡县“于众居之所,各听建佛图一区,任其财用,不制会限。其好乐道法,欲为沙门,不问长幼,出于良家,性行素笃,无诸嫌秽,乡里所明者,听其出家。”“天下承风,朝不及夕,往时所毁图寺,仍还修复。佛像经论,皆复得显”。五台山佛教大约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兴盛起来。
文成帝和平初(460年),以昙曜为沙门统,听从昙曜建议在大同城外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这就是闻名后世的云岗石窟中的昙曜五窟。又听从昙曜所奏建立“僧祇户”和“佛图户”。
到孝文帝时,五台山已有恒山寺、楼烦寺、白仁岩寺、宕昌寺、佛光寺、清凉寺、大孚灵鹫寺、碧山寺、真容院、铜钟寺、公主寺、观海寺、普济寺、木瓜寺、大谷寺等数十余座寺庙。这些寺庙除大孚灵鹫寺、碧山寺、真容院等少数几座寺院在台内,其余都在台外。这些寺庙应该是在太武帝灭法前后逃匿到五台山的僧尼靠四方化缘、信徒布施所建。
自北魏在五台山建寺以來,《古清涼传》载:其時山上寺院超过二百,北齐朝廷并“划八州之稅,以供山众衣药之资焉。”据《佛祖统纪》载:北齐武成帝高演在公元564年“诏慧藏法师于太极殿讲《六十华严》”,次年(565年),改五峰山为五台山。
后期北魏统治者日趋腐化,吏治逐步败坏,引发社会动乱。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朔方等地爆发六镇起义。虽然起义被镇压,但北魏统治已摇摇欲坠。梁大通二年(528年),契胡人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掌控朝政。二年后(530年),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杀死尔朱荣,尔朱荣弟尔朱兆又杀死孝庄帝,立元恭为帝,政权又为尔朱氏所握。南朝梁大通四年(532年),高欢灭尔朱氏,杀元恭,另立魏孝武帝元修。元修为摆脱高欢所控,从洛阳出逃,奔镇守关中的宇文泰。宇文泰属鲜卑宇文部。北魏开始分裂:高欢又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宇文泰杀元修,立元宝炬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
建立北周的宇文氏祖先是北匈奴迁往中亚后,留在故地漠北的部众东迁与鲜卑人混居以后被同化的族群,为匈奴裔。宇文部在首领宇文莫那带领下,自阴山南迁至辽西,同辽西慕容部发生多次争斗,并且大多被击败。最终在东晋康帝建元二年(344年),宇文部受到慕容部毁灭性打击,部众散落各地。
南朝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西魏恭帝,自立为帝,是为北周孝闵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时孝闵帝年幼,大权掌握在堂兄宇文护手中。九月,宇文护杀孝闵帝,立宇文毓为帝,即北周明帝。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年),宇文护又毒死明帝,立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南朝陈太建四年(572年),周武帝杀宇文护,亲掌朝政。亲政后,周武帝宇文邕采取了一些经济政治的重大举措,国势日渐强大。而东邻北齐在高纬统治下,朝政败坏,民众怨声载道。这也激发了北周武帝统一北方的决心。
自北魏在五台山建寺以來,《古清涼传》:其時山上寺院超过二百,北齐朝廷并“划八州之稅,以供山众衣药之资焉。”北齐之时,佛教可说达到鼎盛,当时境内有编户二千万余口,出家的僧尼多达二百万,按北朝人刘昼的说法:当时有“僧尼二百许万,并俗女向有四百余万”。如果以僧尼合俗女计算,平均五个人里就有一个僧尼和居士,这是何等惊人的比例。所以当北周灭北齐前后,发生了周武灭佛的第二次法难。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周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北齐后,针对继续发展的佛教实体,立即推行灭佛政策,毁寺4万,强迫300万僧、尼还俗。五台山一度时期“芳徽盛轨,湮沦殆尽”。
南朝陈太建八年(576年),北周发兵攻北齐,先占晋阳,继续东进,翌年(577年)攻陷北齐都城邺城,北齐灭亡,北方归于统一。周武帝灭北齐后,又进军南方的陈朝,取得了长江以北土地,北周领域扩大,为后来隋朝统一打下了基础。太建十三年(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北周亡。
北周灭亡后,以鲜卑族作为主体建立的鲜卑国家不复存在。隋唐以后,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