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唐城在翼城说的来龙去脉

发布时间:2025-03-11   |  来源:黄河新闻网忻州频道

翼城故唐城是在唐·李泰《括地志》开始出现的:《括地志·绛州》:“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即尧裔子所封。《春秋》传云夏孔甲时有尧苗裔刘累者,以豢龙事孔甲,夏后嘉之,赐氏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之以食夏后。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夏后盖别封刘累之孙于大夏之墟,为唐侯。至周成王时,唐人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大叔,更迁唐人子孙于杜,谓之杜伯,即范匄所云:在周为唐、杜氏。”而《括地志》并州条中又说:“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城记》云尧筑也。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唐叔虞之子燮父徙居晋水旁,今并理故唐城。唐者即燮父所徙之处。其城南半入州城,中削为坊,城墙北半见在。《毛诗谱》云:叔虞子燮父以尧墟南有晋水,故曰晋侯。”

《括地志》这两条记载,说故唐城有两个,一是翼城故唐城,一是太原故唐城。翼城故唐城在尧裔子刘累迁到鲁县后就废了,因为他的孙子被夏帝另外封到大夏之墟当唐侯去了。大夏之墟在什么地方?就在《元和郡县志》所说的“晋、大卤、太原、大夏、夏墟、晋阳六名,其实一也”的太原尧墟故唐城,别封到太原故唐城的刘累孙子唐侯后代在成王时作乱,被周灭后,封唐叔虞在此为唐侯,而把刘累孙子唐侯的后代迁到杜,由唐侯降为唐杜伯。《括地志》在叔虞封地上指向一致,都在太原。产生分歧,或没有细读,或各取所需。

古代史学家学有所本,治学严谨,所书必有出处,《括志志》刘累条来自《汉书·高祖本纪·赞》:“赞曰:《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而大夫范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范氏为晋士师,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其处者为刘氏。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故周市说雍齿曰:‘丰,故梁徙也。’”是以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是谁?就是刘邦的祖父。

中国列代帝王都要在三皇五帝那里为自己找到祖系正统,所以刘向说:“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班固顺着这句话追根溯源找到了汉皇室正统祖宗“尧苗裔刘累”。班固的根据来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晋国史官蔡墨)对曰:……其后有刘累,……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昔匄之祖,……其是之谓乎?”(省略号与《汉书》所引同,故略)。然而不管是《左传》还是刘向、班固,都未提唐国,更未提翼城只字。

刘向是刘氏汉室宗子,魏王李泰是李唐太宗第四子,同为皇室宗子,李泰赞同刘向为皇室祖宗追根溯祖,自在情理之中。《括地志》是地理志,因为《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秋,龙见于绛郊”,所以《括地志》将刘累之事放在了“绛州”条,遂有“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即尧裔子所封”一语。但他也不会忘记其祖父李渊之唐却就因其祖李虎被后周追封唐国公,而李渊又任太原留守而来。李渊的文字秘书温大雅在《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中说:“炀帝后十三年,敕帝为太原留守……帝遂私窃喜甚,而谓第二子秦王等曰:“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所以在并州条他又强调了太原故唐城,并让“唐叔虞之子燮父徙居晋水旁,今并理故唐城”。

但就因李泰这两个故唐城,遂使后世史学家在不断完善汉朝刘氏祖先刘累问题的同时,对叔虞封唐之地在太原问题上开始提出异见。

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舜封尧之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於鲁县,累孙犹守故地。……。成王灭唐,……乃迁唐公於杜,降爵为伯,今长安杜城是也。周之季世,又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以奉尧嗣,其地今唐州方城(河南方城县)是也。”从“尧苗裔刘累者”,具体为“丹朱裔孙刘累”,省去了“夏后盖别封刘累之孙于大夏之墟,为唐侯”。这就导出了《通志·都邑略》:“晋都唐,谓之夏墟,大名也,本尧所都,谓之平阳,成王封母弟叔虞于此,初谓之唐,其子燮父始改为晋,以有晋水出焉,其地正名翼,亦名绛,而平阳者是其总名。”叔虞封唐2200多年后从未到过北方的福建莆田人南宋郑樵说晋水出平阳,遂使后世有了平水即晋水,平阳即晋阳的说法。

在这一点上,还是太史公秉史严谨。司马迁《史记·晋世家》既未说周公灭唐,迁唐民于什么地方,只说“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也没在《高祖本纪》中追述刘氏祖宗传承,而赞曰:“高祖初起,始自徒中。言从泗上,即号沛公。啸命豪杰,奋发材雄。彤云郁砀,素灵告丰。龙变星聚,蛇分径空。项氏主命,负约弃功。王我巴蜀,实愤于衷。三秦既北,五兵遂东。氾水即位,咸阳筑宫。威加四海,还歌大风。”这才是真正史家之笔。

再看“翼”,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故翼城在县东南十五里。晋故绛也,城方二里。《春秋》:鲁隐公五年(前718年),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诗谱》曰:穆侯(元年,前812年)迁都于绛,曾孙孝侯十年(前729年)改绛为翼。庄二十六年(前668年),献公使士匄城绛,以深其宫,自曲沃徙都之。即此。或以为唐城,误也。”

顾祖禹“或以为唐城,误也”。这个判断我赞赏,因为所记上面几个年代、纪事和《竹书纪年》《左传》如合符契,而都没出现“故唐城”只字。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翼城故唐国的可信性,而晋侯墓考古发掘至今也没发现古唐国或曰古唐城遗址,就是最好的说明。

《左传》、《竹书纪年》都是当代人纪当代事,一般不会将地名弄混。平阳为尧之都和翼城曾为晋都均是不争的事实,即使翼城没有古唐国,谁也抹杀不了它曾为晋都。那些绕圈的人绕了个昏天黑地,除证明了大汉刘氏祖宗是唐尧之后,对叔虞初封之地却未见绕出一点能说服人的证据。

至于《括志志》说“唐叔虞之子燮父徙居晋水旁”,如果燮父仅因被封晋侯从翼城迁到晋水旁,则毫无意义;如果因迁到晋水旁被封晋侯,封晋侯后或燮父自己或他的孙子成侯再迁回翼城去,则真如顾炎武所说,“北距晋阳七百余里”,不知折腾什么了。放着在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分封的众多姬姓诸侯国:郇国(临猗)、耿国(在今河津东南)、霍国(在今霍县西南)、贾国(襄汾)、魏国(芮城)、虞国(今平陆东北)等同姓国和晋南一带还分布着的一些异姓古老方国,如倗国(绛县)、霸国(翼城)、董国(闻喜)、古姞杨国(洪洞)等不好好呆,却要迁到戎狄之与邻的太原,在翼城、太原,太原、翼城之间来回折腾,岂不是吃饱了撑的?

然而,如果燮父是从叔虞所封“河、汾之东,方百里”的太原迁到汾河之西的晋水旁,而被封晋侯,因作宫而美,受到周王责备或其他原因从晋阳迁到翼城,或如郑玄《诗经·毛诗谱·唐谱》所记:“唐者,帝尧旧都之地,今曰太原晋阳,是尧始居此,后乃迁河东平阳。成王封母弟叔虞於尧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其封域在《禹贡》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至曾孙成侯,南徙居曲沃,近平阳焉。”则更有可能,也更符合情理。(彭图/文



[编辑:刘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