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短长

发布时间:2025-03-01   |  来源:黄河新闻网忻州频道

坡老退休后身闲心静,日以读书为务。想起经常读到些对国学飞短流长之文,而自己对国学所知浅陋,至于国学为何物亦不甚了了。于是便取出朋友所赠一套“国学基础文库”,先从台湾朱维焕教授《国学入门》读起。从朱教授书中得知“国学即中国学术之省称”,是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中学”,亦即西方学者所说之“汉学”。其内容主要为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另外就是经、史、子、集,而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亦称“小学”,经、史、子、集的经中则有《大学》。这才知道,读了一辈子书,小学、中学、大学都没进过。连个识字分子也不够格,还枉称什么知识分子?所以只有先入门。

“入门”算入了,但入门时却因一个字大掉眼镜。台湾人写的国学书,国内出版社一简化,开篇序文中就将繁体“覈”与繁体“竅”弄混了,“详尽核实”简化成了“详尽窍实”,入门成为窃室入门。所以接着“治学方法”与“导读”,分别浏览后,没了兴趣。坡老读书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把式,因搞过两年繁体译白话《清凉山志传》,认识繁体“覈”“竅”,一眼看出“详尽窍实”肯定是“详尽核实”之误,但因读书喜读新奇怪异,讨厌四平八稳。便放下“方法”与“导读”,去读章太炎先生《国学讲义》,这一读读出了味道。

章太炎先生《国学概论》《国学略说》讲文字、音韵、训诂,深入浅出;评价经、史、子、集纵横捭阖,许多议论出人意表,读来痛快淋漓,大长见识。因太炎先生讲义中多次引用刘知几,遂又读了刘知几《史通》及章学诚《文史通义》。刘知几评价史书之独出己见与其疑古精神,更让坡老大开眼界。从章太炎与刘知几比较中,看出刘对章的启发,而刘知几还影响出一个“疑古派”,便对刘知几生一份崇敬。一个儒家思想治下的唐朝人,竟敢“疑古”、“惑经”,质疑尧、舜、禹三代禅让;指责经、史、易之“未喻”、“虚美”,坡老景之仰之。

国学既是学术,即应有专家学者,文字有文字学专家,音韵有音韵学专家,训诂有训诂学专家,经有经学家,史有史学家,子有子学家,集有集学家,而经学家中诗、书、易、礼、春秋亦各应有家,史则上古、中古、近古,《史记》《汉书》……明史、清史,二十四史亦非一人之力所能任,至于版本、校勘、辨伪、辑佚、图书馆学等亦应各有专家,术有专攻,这本是“题中”应有之事,大学应设之科。中国之学术,中国人理应研究出世界最高水平,中国学者研究中国学术之成果,理应让外国汉学家奉为圭臬。已经“覈”“竅”不分了,一些人却还一听有人谈国学,便脸色骤变,暴跳如雷,认为是复古复辟,是拉历史车轮倒退,是以民族主义挑起反西方的阴谋。如刘知几所言,对此我“实未能喻”也。

中国人研究中国之学术,何罪之有,值得一些人大谈是非短长?如今是个多元的世界,你研究你的西学,你研究你的科学转基因,引进你的灰锐非典型;我钻故纸堆,研究我的国故,你介绍西方文化,我倡导国术文明,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不爱吃萝卜,吃你的白菜,我又没说你吃白菜的不好,值得你那样气急败坏吗?

坡老尊敬鲁迅,尊重五四先贤,鲁迅等五四先贤因当时国难当头,中国落后,提倡西学,打倒孔家店,反对整理国故,态度过激,断不容他人之反对,有当时社会历史的原因,但亦给中国学术之倡明付出了代价,致使现在专家断代,难以为继。中国承平已久,经济、社会发展都已非五四时期,国学已经近于湮没无闻,致使如坡老辈所谓文科学生都不知国学为何物。坡老退休后受命篡修地方志,搜检重新刊印的州县志时,发现断句错误百出,地方文史专家连古文句子也标点不清,国学危殆如此,堂堂中央电视台错字连篇,教授百家讲坛谬误不断,出版社则“详尽窍实”,广告招牌、霓虹灯箱笑话百出。中国人连中国古文都断不通了,你还在继续不断地反对国学,坡老不由要弱弱地问一句:你居心何在?

坡老因为生在红旗下,长在新社会,对国学知之甚少,三十岁后始读“四书五经”,读后自觉获益匪浅;五十岁后读《庄子》自叹惭愧莫名,设若早三十年读《庄子》,坡老文字、创作岂止今日?年已花甲,始来探讨国学,晚矣,晚矣!章太炎云:“国家之安危强弱,原无一定,而为国民者须认清我为何种民族?对于本国文化,相与尊重而发扬之,则虽一时而山河易色,终必有复兴之一日,设国民鄙夷史乘,蔑弃本国文化,则迷失本性,万劫不复矣!”(《章太炎讲演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信哉斯言!

大学中庸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中庸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中庸就是中国人的哲学。中庸是超越了极端的哲学思想,它的核心在于“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中庸的意思就是“用中”,即对“中”的运用。

唯物认为物是第一性的,唯心认为心是第一性的,中庸认为物有第一性时,心也有第一性时,在有的时候物表现为第一性,在有的时候心表现为第一性,这就需要人具体事物具体对待,在物表现为第一性时,要考虑到心;在心表现为第一性时,要考虑到物,二者必须保持平衡,不能顾此失彼。中庸之道就是要人不盲从,不跟风,不随大流,要牢牢把握住两端思维,从两端中找出合理因素而确定正确的方向。既要听正面的意见,也要听反面的意见,综合正反两面意见,确定合理的行动措施。所以中庸是行为哲学,它是中国古人如何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导哲学。

据传,最早提出中庸之道的是帝尧,尧将中庸之道概括为四个字“允执厥中”,他在传位给舜的时候,对舜讲了这四个字的统治经验,要他在执政中牢牢把握住“中”,不要偏左,也不要偏右,既要听左面的,也要听右面的,既要听精英的,也要听百姓的。你是各部落酋长们投石子选出来的,他们能选举你也能废黜你,但你不要以为只有他们才能决定你的去留。他们背后还有百姓,他们也是百姓选出来的,百姓同样也能废黜他们。

这就是说,你不能光听砖家叫兽精英们的话,也不能光听自媒体抖音的话。不管哪只蝼蝼蛄叫得再凶,该种地时还是要种。家有千万,主事一人,作为执政者,不能搞专制独裁,集中却是必须的。这就要实行民主集中制,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有时候要先听群众的意见,让大家充分讨论,讨论越热烈越好,讨论中,左、右双方的争执都会走到极端,越走到极端就越容易暴露破绽,看出弊病,这时候你抓住左右两边暴露出来的破绽,“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形成自己的集中意见或主导意见,才能做到一言九鼎。有时候自己有了好的想法,即使这个想法是十分正确的,也要先放到群众中去讨论,让大家充分民主后再付诸实施,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最大多数人的积极因素,形成最大公约数,在实施中减少阻力,使你的执政方针能够顺利推行。

舜在传位给禹时,将这四字真言扩充为十六个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并强调“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舜这十六字心传,就不单单是统治心法,而是饱含着哲理,进入哲学范畴了。

人心惟危,是说人心都是向上的,眼睛都是看着高处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外流”,“人心不足蛇吞象”,“人人都有帝王想”……,都是后人对“人心唯危”的形象化通俗说法。也就是书面语的“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科员盯着科长的位子,当了副科企望着正科,当了正科想当副处,当了二把手,想当一把手;有了一桶金,想着第二桶;贪污了十万还要贪一百万,有了一百万,想着一千万,有了一个亿不明来源巨额财产,还想有十个亿,有了一百亿,赶紧转移到外籍老婆的名下,或存到美国银行、瑞士银行;老妈存了一个亿,老婆存了八个亿,还有儿子、女婿、弟弟……。当了皇帝,还想长生不老;统治了世界,还想到火星上去住,一忽悠,忽悠了全球几十亿美元……。这里一个“危”字,妙不可言。人心都是向往高的,危即高,高则危,虽然无限风光在险峰,却也高处不胜寒,爬得高,跌得重;吃得多,撑死你;富贵无三辈,皇帝轮流做;长生药没找到,死在沙丘,二世而亡;儿子天下第一,开车撞死人,轮奸二进宫;钱多送儿到美国,儿子美国进监狱。100万美金、200万美金保释,过不了几天又是个天下第一二进宫,折腾你那些钱不用费事。贪了一百万人不觉,贪了一千万进监狱;杀头的杀头,无期的无期,有期的出来也该拄上拐棍走了;逃到加拿大,最后也得回来坐监牢;往事不堪回首,癌症一得命休,早知会有今天,当初就少贪点。害怕进监狱,最好不要贪。人心惟危,还告诉你既要看到欲望是创造的动力,人没有欲望,社会就不会进步,也要充分认识到欲壑难填的可怕后果。

道心惟微,说的是人心是高危的,道心是幽微的,高危则显,幽微则暗。什么是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人之初,性本善”。上天给了你一个纯洁的灵魂,这是你的自然本性。这个自然本性没有高低贵贱,没有贫富强弱,人生而平等。保持你众生平等的自然本性,不附强,不凌弱,不欺行,不霸市,不趋炎附势,不前后晌看人,不打乞丐骂穷人,一切顺其自然,遇饭吃饭,遇茶吃茶,“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渴了喝,饿了吃,困了睡觉,乏了歇,有害的事情不要做,有毒的东西不要吃。这就是道。

人心是世道人心,道心是天然之心。人心是人的贪心,道心是人的良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在丛林原则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中,由于社会习染,人的自然本性被贪心所障蔽,所淹没,变得微弱、微妙、微小,处于幽微、幽黯之中,难以察觉,所以说道心惟微。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幽微就在于它的不可言说,如果能说出来的,它就不是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认识到道心的幽微玄妙,就找到了通向道心的门径,“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断除欲念,观察道的微妙,保持欲念,探究道的微末。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在处理政务时,必须把握好人心与道心的区别与同一,即人心既有贪心不足,欲壑难填的一面,又有本性善良,良知未泯的一面。贪欲之心和良知之心是两个极端,要压制他的贪欲之心,又要启发他的良知之心,明确地抓住这两个极端,压制贪心用刑罚,启发良心用德政。

人心好捉摸,道心不好捉摸,所以要“唯精唯一”。本来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老百姓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生存都没有保障。他却要说资本万能,不存在剥削,剥削有功。进而说私欲受到打压,政府要放权给那只看不见的手。农民的孩子不应该上大学,农民孩子上不起大学,因为大学收费太低,穷人的住房室内不应该有卫生间,有了卫生间穷人岂不和富人一样了……。天理良知被遮蔽,道心上蠕动着贪欲的蛔虫,红的道心成了黑的人心,还要用黑心染黑别人的心。这就要求当政者,“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从那些冠冕堂皇的话所遮蔽的隐微之处,发现天理,发现良知,发现他们黑心的要害之处,即时予以处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他们下放到五七干校让他也掏掏厕所,担担茅粪,种种粮,种种菜;组织他们到黑砖窑、黑煤矿、富士康去体验体验生活。只有这样,才会让他们重新发现天有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改而止”。这就叫“惟精惟一”。

惟精惟一要求当政者遇事要稳住,不要急,慢慢来,他再冠冕堂皇,再阴暗幽微,总有暴露的一天。良知泯灭的人什么坏事干不出来,抓不住他赌博也能抓他个嫖娼。不管他背后有谁的势力,势力有多大,只要他犯了法抓了他,就能揭开他泯灭良心的那块黑布来。“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没有根据的话不要听,没有调查过的建议不要用。而要做到允执厥中,就必须认真细致,一心一意,不能出半点差错。“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十六字心法传到春秋战国,道家老祖老子专门阐释“道心惟微”,写下了五千言《道德经》,儒家祖师孔子则抓住“中”字,阐释对“中”的运用,创造了“中庸”二字,他的徒子徒孙们在他讲解教授的基础上,总结他的思想,撰写了《大学》、《中庸》两篇运用中庸之道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篇章,成为历代皇权统治者的驭人统治之术的指导。所以这两篇文章在《四书五经》中被放在《论语》、《孟子》之前。考察中国历史,凡运用中庸之道成功的统治者,其统治必然有成效,出现盛世,而无论在哪一方面走了极端的统治者,其统治必然出现危局乱局,甚至亡国。所以孔子感叹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孔子感叹舜之大智,因为把握运用好中庸之道不是件容易事:“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甚至他自己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为什么?因为老夫子是个性情中人,嫉恶如仇,“宁为独立特行的狂狷,不为与时俱进追逐时尚的乡愿”。有时忍不住就要“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中庸不容易做到,所以儒家将修身放在首位,而“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正心诚意遂成中庸之最高原则,而这最高原则仍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中来,人要回归众生平等的自然天性,就必须在弱肉强食的丛林原则世道人心中正心,而正心必须意诚,虚情假意是不行的。“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叁矣”,做一个堂堂正正之人才可以独立于天地之间,无愧于天地。“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正心诚意,扶正气,压邪气,才能养吾浩然之气。所以说,“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正心诚意不是在人面前的表演,动不动流两眼泪。刘备流泪并不全是演戏,所以他给儿子的遗言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中庸让人慎独,头上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以为你能暗室欺心,暗箭伤人,无人能知。你知我知,还有天知地知,莫谓天地无言,须防隔墙有耳。你以为你纸箱里藏了一亿元,别墅床里藏了几千万,地下埋了几百万就保险了,最后还不是被翻个底朝天。你以为行事隐秘,摄像头早给你录了像。你以为你从外国回来,没人知道你的蝇营狗苟,没多久维基解密就会卖了你。斯诺登不揭露,后面还有彼诺灯。马斯克不曝光,后面还有牛斯克。即使你不当君子当小人,你也得当心。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不要怨天怨地,怨物尤人,首先要看自己做了甚?“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若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问后世果,今生做者是,”靠人都是假,跌倒自爬撒。故君子慎其独也。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方可“致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皆秉阴阳二气,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格物就是要研究事物发展的规律,阴盛时壮阳,阳盛时滋阴,调和矛盾,燮理阴阳。这就需要调查研究,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发现问题即时解决,将矛盾消灭于萌芽状态。而不是本末倒置,问题成堆了,人民上街了,堵了政府大门才去维稳。

中和并非一团和气,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同存异,允许不同意见存在,小人党同伐异,不允许不同意见存在。本来民主是民主,自由是自由,人权是人权,博爱是博爱,大家都赞成,你偏要把它说成普世价值,“宁可十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谁若说一句不同意见,就说人家被洗脑了。要在实现民主后灭人全家,喊着民主自由,用的却是法西斯手段。结果过犹不及,走到了反面。惹怒了沉默的大多数,群起而攻之,卒子过河,没等到将军,就全淹死在乌江里。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给儿孙,十分聪明全使尽,火烧连营死在白帝城。

真理和谬误就差那么一小步。中庸之道要人适可而止,中庸之道让人见好就收,中庸之道让人急流勇退。中庸之道让执政者、让官员要时时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恐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的权利是谁给的?是人民,人民给了你权力,你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为少数人服务,不能光为你的亲戚朋友鸡犬升天服务,不能光为你的利益集团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服务。更不能不顾中国国情,不顾民心所向,搞什么非典型性“犬球话”、“接鬼”、转基因。

从来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左激进,右保守,中国如今的现象恰相反,是左保守,右激进,不管谁保守谁激进,都会有走极端的极左与极右。有极左极右不用怕,任何事物一走极端就离完蛋不远了。过犹不及,走路过了头,还能返回来走,做事过了头,就不是简单能返回来的问题了。你倒有粉丝上千万上亿万,最后也不过是个立二拆四血漫之,美美开腹流氓燕,狂得不可一世进了监,得了癌症回台湾。一般来说,中间派是大多数,极左与极右是少数中的少数,但执政者应该关注的恰恰是这两个极端,抓住这两个极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弃之,压制贪心用刑罚,启发良心用德政,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不能以前三十年否定后三十年,也不能用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既不偏离一切为人民的“一个中心”,也不偏废坚持群众路线的“两个基本点”。这就是中庸之道的具体运用。(彭图


[编辑:刘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