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趣谈

发布时间:2025-02-03   |  来源:黄河新闻网忻州频道

对长者、尊者不能直呼其名,叫“避讳”。

避讳始于周,“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入门先请问主人大名,从而避讳。秦始皇以后,避讳越来越严格,不但不能直呼其名,写也不能写,同音字也要避。秦始皇嬴政名政,正月叫做征月。汉文帝刘恒讳恒,恒山改为常山。司马师讳师,京师叫京都,晋愍帝司马业讳业,建业改为建康。隋炀帝杨广讳广,以广乐为长乐,广陵为江都。唐玄宗李隆基讳隆基,隆山郡改为仁寿郡。武则天父亲武华讳华,华州改为太州。三国吴太子孙和讳和,以和兴为嘉兴。唐高宗太子李弘讳弘,弘农县改为恒农县……山名、地名因避讳而改,人名自不用说,不但同时代人名字要改,古人也得改,汉武帝刘彻名彻,蒯彻便不能叫蒯彻,而改为蒯通,汉宣帝刘询讳询,荀卿(荀子)便成了孙卿,汉明帝刘庄讳庄,称老、庄为老、严,庄子为严子。晋文帝司马昭讳昭,昭君改为明君……不但名字避讳,文字更要避讳,唐高宗李治讳治,凡言治皆曰“理”,韩愈《策问》“尧舜垂衣裳而天下理”“无为而理者,其舜也欤”,在这里,天下治成了“天下理”,无为而治成了“无为而理”,让后世读者莫名其妙。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有所讳,下也必甚。汉淮南王刘安,避父老淮南王刘长讳长,《淮南子》一书中凡言“长”都写成“修”。杜甫父杜闲名“闲”,杜诗中不见“闲”字。苏轼祖父功序名序,写到“序”字时,不是改为“叙”,就是改为“引”,影响到后世,文章之序也便有写作“叙”或“引”、“引子”的。范晔被任命为太子詹事,因父亲名泰,坚决不当太子詹事。唐朝窦曾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因父名忠,固辞不受。李贺父亲名晋肃,为避父讳,竟一辈子不考进士。徐绩父名石,平生不用石器,不踩石头,过石桥时让人背着过。刘温叟父亲名“乐”,终身不听音乐,不游山玩水,不敢快乐。梁谢举闻家讳必哭,赵南仲听父讳而泣下……。更有甚者,蔡京当宰相时,下面人为奉承蔡京,公文中京东、京西便不敢用“京”字,都改成“畿左”、“畿右”,蔡京门下有个叫昂的,家里人有谁犯了蔡京讳,都要鞭打,他自己有一回不小心,犯了讳,自己打了自己一顿大嘴巴子。有个叫蔡经国的,因自己名字中“经”与“京”同音,竟奏请皇帝改自己名字为“纯臣”。宋朝还有个叫方岳的,因为丞相赵南仲父亲名方,他便把自己的姓“方”改为“万”,后来又给一个叫邱山甫的人当部下,邱山甫的名字也叫岳,他便又改自己名字方岳为方山……

然而,也有不避权势的,五代有个石昂,读书好学,节度使符习聘请他当临淄县令,有一次石昂以公事谒见留守官杨彦朗,通报人因为杨彦朗父亲杨石名石,怕犯讳,便说右昂求见,石昂见通报人改了自己名字,赶上庭堂,指着杨彦朗说:内侍怎么能以私害公?我姓石,不姓右。惹怒了杨彦朗,石昂马上辞官而去。宋朝宣和年间,常州知府徐申,自讳其名,一个县官来汇报工作,说“已经三次申报,为什么不见批复。”徐申认为犯了他的讳,怒形于色,责备县令说:“你是县宰,岂不知长官名讳,这不是有意侮辱我吗?”县官不买他的帐,大声说:“今此事申府不报,便当申监司,否则申户部,申台,申省,申来申去,直到身死即休。”说完,长揖而退。

避讳是对人的尊重,这传统一直延续下来,见面不直呼其名,对年纪大的称老张、老李、老王,年纪小的小周、小武、小郑,有职务的则称职务:钱书记,柳县长,杨主席,工人称师傅,个体户叫老板,老总……。这都是避讳。(资料来源:宋·周密《齐东野语》)彭图 文

[编辑:刘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