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河曲建制沿革考

发布时间:2024-12-25   |  来源:黄河新闻网忻州频道

保德、河曲有独立建制始于宋代:《宋史·地理志》:“保德军,同下州。淳化四年(993年),析岚州地置定羌军,景德元年(1004年)改。崇宁户九百六十三,口四千五十。贡绢。津二:大堡、沙谷”。“火山军,同下州,本岚州之地。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建为军。治平四年(1067年),置火山县,熙宁四年(1071年),废之。崇宁(1102~1106年)户五千四十五,口九千四百八十。贡柴胡。砦一:下镇。火山军旧领雄勇、偏头、董家、横谷、桔槔、护水六砦。庆历初(1041年),置下镇砦。嘉祐六年(1061年),废偏头砦。熙宁元年(1068年),废桔槔砦。《元丰九域志》:领砦一。”

《忻州地区志》与《保德县志》均载保德县西汉“属朔方刺史部西河郡,为宣武、武车二县地”。《保德县志》:“本县境内今存两个古城遗址,一在杨家湾乡古城村,一在桥头镇的白家庄村,出土文物均有汉代特征。编者疑此即为旧宣武、武车二县城遗址。”

查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编》之《汉书新注卷》西河郡注释,宣武、武车皆注曰:“地点无考”。

忻州本籍清代地理学家《徐继畬集》第一册两汉幽、并、梁三州今地考略:“汉西河郡属并州,武帝元朔四年置,南部都尉治。……前汉三十六县,后汉十三县,以大城改属朔方,省二十二县。 地夹黄河两岸,东岸在内地者为山西汾州府之西四县暨介休县之西南境。西岸在内地者为陕西榆林府之神木县、府谷县、葭州。在边墙外河套内者,为鄂尔多斯左翼之前旗、中旗。”这段话后,对三十六县一一批注,有考者皆注明了今属何地,宣武、武车则只说“后汉省”。加按曰:“案:汉西河郡跨大河东西两岸,兼今山西汾州府之西境,陕西榆林府之东境,跨入河套鄂尔多斯之东南境。……据《一统志》,内地有九县,河套有四县,馀二十三县皆无考。度古时西河为边陲要地,初置时稍成聚落即以名县。在河套者固不止四县,在内地者亦断不止九县,特《水经注》无指证之文,遂茫无可据耳。又《前汉志》颜注:‘翁龙、埤是二障名。’其地应在河套内,亦未详为何地。”

徐继畬在这里说得很清楚:“东岸在内地者为山西汾州府之西四县暨介休县之西南境。”并未提及保德等地,对宣武、武车只言后汉省,显然亦无考。

对古人皆曰无考的地名,不知《保德志》从何断出保德县西汉“属朔方刺史部西河郡,为宣武、武车二县地”?侯会之主编的新注中尚有十三个无考地名,作者为什么偏选中宣武、武车呢?我想作者应该有所根据,于是再找史书、查网络,皆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

如果仅凭在县境内发现二古城遗址,“出土文物中均有汉代特征”,即疑此为宣武、武车二县地,是站不住脚的,为什么就不疑为其它无考的益阑、广田、方利、平陆呢。除了“疑”是不能“即为”的外,这个发现也有问题,一是在什么文献基础上断定保德为“宣武、武车二县地”的?这应该先说明,如果是作者新发现或所发现遗址出土文物中有有关宣武、武车的记载,则更是一大功绩,应该专文论述,亦是对中国历史地理一大贡献,可惜这种专论亦未找到。作者只说“疑此即为”,这就太轻率了。

汉西河郡元朔四年置,郡治平定。全祖望曰:“战国魏郡,文侯以来即有之;然魏之西河,自焦虢桃林之塞,西抵关洛,其界最广。秦以其东界并入内史,而西界并入上郡;汉分置,特秦上郡所属地耳,东界则别置宏农。”西河郡是战国时魏地,魏取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界,西岸为西河。魏境河东只到离石一带,离石以北先为林胡、楼烦之地,赵武灵王驱逐林胡、楼烦后属赵地。《史记、魏世家》:魏襄王七年(前312年),“魏尽入上郡于秦”。秦取魏西河郡后,于其北部置上郡,秦上郡只能是承袭魏西河郡,不会将赵地也划进上郡去,因为此时正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扩张赵地之时,赵惠文王三年(前296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连陕北也在赵的版图内,上郡不会包括保德、河曲等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上郡治肤施县(今陕西榆林市榆阳区)。秦灭赵后,以勾注山为界,南置太原郡,北置雁门郡,皆西与上郡以河为界。保德、河曲如要有归属,当在河东的雁门郡或太原郡,而不应在河西的西河郡。

汉西河郡由秦上郡而来,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分上郡北部置西河郡。治所在平定县(县治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东南),属朔方刺史部。西河郡北有朔方、五原、云中、定襄,东有雁门郡,例亦不应包括保德、河曲等地。其三十六县据后人考证:在黄河东岸的有:中阳:故城即今山西中阳县治。皋狼:故城在今山西离石县西北。平周:故城在今山西介休县西。蔺:故城在今山西离石县西。离石:故城即今山西离石县治。隅(xi)成:故城在今山西柳林县西。临水:故城在今山西临县东北约五十里。土军:故城即今山西石楼县治。等8县。

西岸属今内蒙的有:富昌、平定、美稷、大成、增山、虎猛、罗等7县。

西岸属今陕西的有:圜阴、鸿门、圜阳。阴山等4县。

无考的有觬(ni)是、博陵、盐官、驺虞、鹄泽、乐街、徒径、广田、益阑、宣武、千章、广衍、武车、饶、方利、西部、平陆等17县。

从上面后人考证地名,看不出西河郡与保德、河曲有何关涉,在河东者多为离石以南以东地。东汉时期西河郡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汾阳市。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武德元年以西河郡为浩州,三年改浩州为汾州(今汾阳),仍割并州之文水来属。贞观元年省介州,以介休、平遥二县来属,文水还并州。十七年以废吕州之灵石来属。天宝元年改为西河郡,乾元元年复为汾州。

又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北宋欧阳忞《舆地广记》、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皆认为今兴县、岚县、岢岚为汉代太原郡汾阳县地,兴县、岚县在离石、临县之北,保德之南,西河郡不会中间夹着太原郡的兴县而辖保德、河曲。顾祖禹也明确说保德“春秋时晋地,战国属赵,秦属太原郡,两汉因之。晋以后荒弃,隋、唐时,为岚州地。”考虑到保德南之兴县、东之岢岚、岚县属汉太原郡汾阳县,除此左右又无其它县领属,或在汉代亦为太原郡汾阳县地。

从历史治革上看,西河郡在河东属地都在离石以南,所以保德、河曲在历史上似与西河郡无涉,说保德在汉时属西河郡还没见到根据。

近年来内蒙学者与考古专家们在逐渐寻找西河郡故城中,发现了许多过去认为无考的古城遗址。据“鄂尔多斯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工作简报2016年第1期载:艾冲教授的专题论文《鄂尔多斯高原西汉时期西河郡属县治城位置新考》认为鄂尔多斯高原,西汉时期西河郡29个属县。作者以《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的记载为基础,结合文物考古和田野调查资料,对汉代西河郡部分属县故城进行再次定位。对于修正、完善早已问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秦汉时期的地图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考证发现:武车为今府谷县大昌汗乡大昌汗村古城址;饶县为今府谷县碛楞乡石马川村古城址;宣武为今准格尔旗哈岱高勒乡城圪卜古城遗址。这三县倒都与河曲、保德隔河,不知是否跨河而治?

从《宋书·地理志》可知,保德、河曲在宋以前皆为岚州之地,宋以前是五代,五代无地理志,建置基本承袭唐代。不妨从唐地理志上溯看一看保德河曲,唐以前建置沿革。

《旧唐书·地理志》:“岚州,下。 隋楼烦郡之岚城县。武德四年(621年),平刘武周,置东会州,领岚城县,又以北和州之太和县来属。其年,分岚城置合会、丰润二县,仍自故郡城移岚州于废东会州,置岚州。旧领岢岚一县,县移旧岚州。其年,又以北管州之静乐县来属。七年(624年),置临津县。九年(626年),省合会、岢岚、太和三县。贞观元年(627年),改临津为合河。三年(629年),又置太和县,八年(634年),又省。天宝元年(742年),复为楼烦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岚州。旧领县三,……天宝领县四……”宜芳、静乐、合河、岚谷。

唐之岚州在隋楼烦郡的岚城县,岚城县是从静乐县分出来的,(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宜芳县,……本汉汾阳县地,属太原郡。后魏於此置岢岚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汾源县,大业四年(608年)改汾源为静乐县。八年(612年),分静乐置岚城县,属楼烦郡,武德四年改为宜芳县。”)岚城于武德四年(621年)改为宜芳后,先属东会州,后属岚州。

岚州所辖四县,合河即今兴县;静乐包括今娄烦县及宁武分水岭以南;岚谷即今岢岚县。岚谷县是从宜芳县分出来的,《新唐书·地理志》:“岚谷,中,长安三年(703年)析宜芳置,神龙二年(706年)省,开元十二年(724年)复置。”宜芳在分出岚谷县后,基本即今岚县。就是说,从北魏到隋,静乐、岢岚、岚县本为一体,统称岢岚,隋大业八年(612年)从静乐县分出岚城县,后改宜芳县,岢岚本为军制,称岢岚军,在宜芳县北界。“唐长安三年(703年置岚谷县。岚谷县即今岢岚县。从此三县建置分明。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河曲乃“唐岚州宜芳县地”,如果河曲属宜芳县,那么夹在兴县、岢岚、河曲三县中间的保德也应属宜芳县。这是需要说明的第一点;第二点,在宜芳分出岚谷县后,岚谷便将宜芳和保德、河曲隔开了,如果河曲、保德在宜芳未分出岚谷县前属宜芳,那么在分出岚谷县后,按理不能隔过岚谷去辖今河曲、保德。所以,我认为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河曲、保德县在唐代开元十二年(724年)前属岚州宜芳县,开元十二年后属岚州岚谷县。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岚州有都督府一,这个都督府就设在岚谷:《新唐书·地理志》:“岚州,楼烦郡,下。本东会州,武德六年更名。……县四:有府一,曰岚山,有守捉兵。……岚谷,中,长安三年(703年)析宜芳置,……有岢岚军。永淳二年(683年)以岢岚镇为栅,长安三年(703年)为军。景龙中(707~709年),张仁亶徙其军于朔方,留者号岢岚守捉,隶大同。”因为有军府(都督府),这才析宜芳置岚谷县,岚谷县辖它北面、西面边防的河曲、保德也就理所当然了。

从唐代上推隋代,唐的岚州大体相当于隋的楼烦郡。《隋书·地理志》:“楼烦郡,大业四年置。统县三,户二万四千四百二十七。静乐,旧曰岢岚,开皇十八年改为汾源,大业四年改焉。有长城,有汾阳宫,有关官,有管涔山、天池、汾水。临泉、后齐置,曰蔚汾,大业四年改焉。秀容(今忻州),旧置肆州,后齐又置平寇县,后周州徙雁门。开皇初置新兴郡铜川县,郡寻废。十年废平寇县。十八年置忻州,大业初州废,又废铜川。有程侯山、系舟山,有岚水。”

所以说相当于,因为隋的楼烦郡显然比唐岚州大,据《元和郡县图志》:大业“八年(612年),分静乐置岚城县,属楼烦郡,武德四年改为宜芳县。” 而唐长安三年(703年)又析宜芳置岚谷县。就是说隋的静乐县在唐代分为静乐、宜芳(今岚县)、岚谷(今岢岚县)三县,隋的临泉县即唐的合河县(今兴县),而隋楼烦郡除此四县外还有秀容县:“忻州, 隋楼烦郡之秀容县。义宁初,置新兴郡,领秀容一县。武德元年,改为忻州。四年,又置定襄县,天宝元年,改为定襄郡。乾元元年,复为忻州,旧领县二:秀容, 汉汾阳县地(此秀容指初建秀容郡之秀容,在今岚县境内),治郭下。隋朝自秀容故城(今岚县古城)移于此(今忻府区境内),因改为秀容县。定襄,汉阳曲县地,后汉末,移阳曲于太原界置,乃于阳曲古城置定襄县,复废,武德四年,分秀容县复置”。

既然唐岚州没有隋的楼烦郡大,就是说楼烦郡包括了岚州,那么保德、河曲在隋代应为楼烦郡地,以属县则应该属岢岚,即保德、河曲在隋为楼烦郡岢岚县地。

再由隋代上推,隋前为后周,后周前为北齐,北齐前为北魏,北魏前为十六国,十六国前为东晋……北周北齐书无地理志,据上引《隋书·地理志》“静乐,旧曰岢岚”,隋的静乐县在唐代分为静乐、宜芳、岚谷三县,则河曲、保德在北周、北齐时应属岢岚县。今人施金和所辑《北齐地理志》上有岢岚,而且将岢岚放在北朔州条下:“北朔州,治马邑城。后魏置朔州,孝昌后侨治并州界;北齐又於新平城置北朔州, 后移治马邑城。……太平郡:神武縣、蔚汾縣、岢岚縣……”按此则岢岚属北朔州,那么河曲、保德当属北朔州岢岚县。

《魏书·地形志》无岢岚县,岢岚县当为北魏末或东魏、北齐所置。北魏于陉岭以南置肆州,汾州,陉岭以北置恒州、朔州,河曲、保德即在这四州之间。恒州在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前为司州,在陉岭以北,与河曲、保德无涉;北魏朔州在恒州以西,大体包括今内蒙清水河县与和林格尔及其以西之地,亦与河曲、保德无涉。与河曲、保德有涉者为肆州与汾州。汾州治蒲子城,蒲子故治在今隰县东北80里蒲子村,领4郡10县:西河郡治兹氏城,在今汾阳县,所治三县皆在汾阳之南;吐京郡在今石楼县,五城郡、定阳郡皆在临汾境内,顶多包括今吕梁市与临汾市一部分,亦与河曲保德无关。与河曲、保德有关的便只剩了肆州。所以河曲、保德在北魏时应属肆州。

北魏肆州辖3郡11县,3郡为秀容郡、永安郡、雁门郡,永安郡在秀容郡以东,与河曲、保德无涉,雁门郡只有原平、广武二县,亦与河曲、保德无涉,这就只剩了秀容郡。

《魏书·地形志》:“秀客郡永兴二年(410年)置,真君七年(446年)并肆卢、敷城二郡属焉。 领县四, 户一万一千五百六。口四万七千二十四 。 秀容:永兴二年置。有秀容城、原平城、肆卢城、石鼓山神、女郎神、金山神、护君神、风神。 石城:永兴二年置。有大颓石神。肆卢:治新会城。真君七年并三会属焉。有清天神、大罗山、台城、大邗城。敷城:始光初置郡,真君七年改治敷城。有石谷山、亚角神、车轮泉神。”

永兴二年(410年)置秀容郡时,治所在今岚县境内,原为专门收容和管理秀容胡人的秀容护军,真郡七年(446年)置肆州时方迁入今忻府区境内,此前,忻府区境内仍属东汉建安中所置新兴郡。按后来隋代楼烦郡包括秀容郡、唐岚州治所在今岚县境内推测,秀容郡初置时地域应包括岚县周围的静乐、岢岚、保德、河曲等地。

北魏以前这一地域为十六国刘渊汉国、后赵、前秦、后燕等所辖。在东汉末至西晋则为废地,无所归属。如果硬找归属,则应属新兴郡。《晋书·地理志》:“并州,……后汉建武十一年,省朔方入并州。灵帝末,羌胡大扰,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并流徙分散。建安十八年,省入冀州。二十年,始集塞下荒地立新兴郡,……魏黄初元年,复置并州,自陉岭以北并弃之,至晋因而不改。”“惠帝改新兴为晋昌郡。及永兴元年,刘元海僭号于平阳,称汉,于是并州之地皆为元海所有。……刘曜徙都长安,其平阳以东地入石勒。……自惠怀之间,离石县荒废,(石)勒于其处置永石郡。”

保德、河曲从宋建军以来,发展迅速,金代保德、河曲均为州。

《金史·地理志》:“保德州,下,刺史。本宋保德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州,元光元年六月升为防御。户三千一百九十一。县一:保德,大定十一年置。有大堡津、沙谷津”;“庾(隩)州,下。中,宋旧火山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火山州,后更今名。兴定二年九月改隶岚州,四年以残破徙治于黄河滩许父寨。户七千五百九十二。县一、镇一:河曲,贞元元年置。有火山、黄河。鄴镇。古县一”。

到元朝,河曲并入保德州《元史·地理志》:保德州,下。本岚州地,宋始置州。旧有倚郭县,元宪宗七年废县。至元二年,省隩州、芭州入本州。三年,又并岢岚军入焉。四年,割岢岚隶管州,隩州仍来属。

明朝,保德一度为县,属岢岚州,后复升为州,辖河曲县,直属太原府。《明史·地理志》:“保德州,洪武七年降为县。八年十一月属岢岚州。九年正月复升为州。……东南距府五百里”;“河曲,(太原)府西北。元省。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复置。西有火山,临大河”。

清代,保德州辖河曲县,一度辖兴县。《清史稿·地理志》:“保德直隶州:冲,繁。隶雁平道。明为太原属州。雍正二年升(省直隶州),并割河曲、兴来隶。八年,兴还隶太原。领县一。河曲,(保德)州东北百二十里。明隶太原。雍正二年改。乾隆二十九年徙河保营为今治。……河邑巡司驻旧县。乾隆二十九年徙治河保营,即今治”。彭图/文


[编辑:张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