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2 | 来源:黄河新闻网忻州频道
西汉汾阳县包括今静乐、娄烦、岚县、岢岚、兴县甚至保德、河曲,可以说蔚为大县,但到《后汉书·郡国志》偌大的汾阳县忽然就消失了,其归属则史无明载,汾阳县到哪里去了?
忻州市境内各县,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汾阳邑。《史记·晋世家》:“晋献公二十六年(前651年)九月,晋献公死,“十月,里克杀奚齐于丧次。……里克使迎夷吾於梁。夷吾“乃使郤芮厚赂秦,约曰:“即得入,请以晋河西之地与秦。”及遗里克书曰:“诚得立,请遂封子於汾阳之邑。”
《国语·晋语二》:“公子夷吾出见使者。……退而私语公子絷曰:“中大夫里克与我矣,吾命之以汾阳之田百万。邳郑与我矣,吾命之以负蔡之田七十万。”即立“亦不与里克汾阳邑,而夺之权。”
晋献公是晋国首位开疆拓土的君主,在位26年,攻灭骊戎、耿、霍、魏等国,击败狄戎,消灭强敌虞、虢,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汾阳邑亦应在他开疆拓土中所建之县邑,夷吾虽未封于里克,但作为晋邑却是无疑的。
汾阳邑从此延续下来,到西汉时为汾阳县。《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汾阳(县),北山,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阴(县)入河,过郡二,行千三百四十里,冀州浸”。
汾阳县之所以叫汾阳,因为它在汾水之阳,古人命名地名讲究“山南为阳,水北为阳”,汾水发源于管涔山,是整个汾河最北端,所以叫汾阳县,她最南端流到入黄河的地方则叫汾阴县。(今吕梁市汾阳县本汉兹氏县,唐置汾州,万历二十三年(1595)升汾州为汾州府,依廓设汾阳县。虽仍在汾河北部,却失去古人命名之原意了)。
西汉末,王莽改制,将汉郡县大部分改名,雁门郡改为填狄郡,河西郡改为归新郡……,太原郡未改名,汾阳县亦未改名。就是说,王莽新朝时,汾阳县仍在建制。王莽改制是在公元9年,到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一登帝位,马上下诏将王莽所改郡县名恢复西汉旧名。此时汾阳县亦应存在。
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撤销太原郡,新设太原国。建武十年(34年)撤销定襄郡,其地弃。十一年(35年)太原国迁往齐郡,其地改设太原郡,直属汉廷。十五年(39年)撤销上谷郡、雁门郡、代郡三郡,其地弃。十六年原代郡地新设代国。十八年撤销代国,其地弃。二十年(44年)撤销云中郡、五原郡、朔方郡、北地郡四郡,其地弃。
从光武帝建武二年到二十五年,北方连续弃地,期间又有太原郡改为太原国之事,汾阳县被废可能就在这个时段。具体时间应在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太原国迁齐郡,其地改设太原郡时。《后汉书·郡国志》说:“凡《前志》(《汉书·地理志》)有县名今所不载者,皆世祖所并省也。前无今有者,后所置也。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世祖中兴,惟官多役烦,乃命并合,省郡、国十,县、邑、道、侯国四百余所。”西汉太原郡21县,东汉只剩了16城,原属太原郡的原平、广武省入雁门郡,废去3县,分别为汾阳、葰人、上艾三县。
东汉初之所以连续弃地,概因与匈奴的战争,这战争发端于王莽之时。
王莽改制时同时下诏令“匈奴单于”改名为“降奴服于”,说“降奴服于威侮五行,背叛四条,侵犯西域,延及边陲,为元元害,罪当夷灭”(《汉书·王莽传》),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战争没打出个结果,反而引来了匈奴对边郡的不断侵扰,边境地区吏民被掠杀者不计其数。
光武帝虽然推翻了新莽,但王莽所引发的匈奴侵扰却愈演愈烈,《后汉书·南匈奴传》:汉光武帝建武“九年(33年),遣大司马吴汉等击之,经岁无功,而匈奴转盛,抄暴日增。十三年(37年),遂寇河东,州郡不能禁。于是渐徙幽、并边人于常山关、居庸关已东,匈奴左部遂复转居塞内。朝廷患之,增缘边兵,郡数千人,大筑亭堠,修烽火。匈奴闻汉购求卢芳,贪得财帛,乃遣芳还降,望得其赏。而芳以自归为功,不称匈奴所遣,单于复耻言其计,故赏遂不行。由是大恨,入寇尤深。二十年(44年),遂至上党、扶风、天水。二十一年(45年)冬,复寇上谷、中山,杀略抄掠甚众,北边无复宁岁。”建武二十二年(46年),匈奴境内遭灾,连年旱蝗,赤地千里,人畜死伤大半,二十三年(47年),匈奴遣使求内附。其时,匈奴内乱,分为左、右两部。二十五年(49年),南单于“复遣使诣阙奉藩称臣”。二十六年(50年)“诏乃听南单于入居云中”。二十七年(51年)北匈奴三千人叛归,北匈奴追击,“南单于遣兵拒之,逆战不利,于是复诏单于徙居西河美稷(今准格尔旗)”。“南单于既居西河,亦列置诸部王,助为扞戍。使韩氏骨都侯屯北地,右贤王屯朔方,当于骨都侯屯五原,呼衍骨都侯屯云中,郎氏骨都侯屯定襄,左南将军屯雁门,栗籍骨都侯屯代郡,皆领部众为郡县侦罗耳目。”
看到南匈奴占地驻屯,光武帝这才着了急,忙将建武十三年(37年)后迁出去的各郡吏民还归旧地,并深悔当年的迁徙,“因使中郎将段郴及副校尉王郁留西河拥护之,为设官府、从事、掾史。令西河长史岁将骑二千、弛刑五百人,助中郎将卫护单于,冬屯夏罢。自后以为常,及悉复缘边八郡”(上谷、雁门、代郡、云中、定襄、五原、朔方、北地)。在重置的雁门郡中将原属太原郡的原平、广武,原属代郡的囟城省入雁门郡,而将原属雁门郡的善无、中陵、沃阳等三县省入定襄郡。以后,南北匈奴或互相攻掠,或南叛北援,北侵南应,再加上后起的鲜卑、乌桓、羌胡兵的不断攻扰,陉北、西河之地岁无宁日。汉明帝永平八年(65年),南匈奴有叛乱,“其年秋,北虏果遣二千骑候望朔方,作马革船,欲度迎南部畔者,以汉有备,乃引去。复数寇抄边郡,焚烧城邑,杀略甚众,河西城门昼闭,帝患之。”(《后汉书·南匈奴传》)
和帝永元元年(89年),车骑将军窦宪率骑八千,与度辽兵及南单于众三万骑,出朔方击北虏,大破之。北单于奔走,首虏二十余万人。二年春(90年),……南单于复上求灭北庭,于是遣左谷蠡王师子等将左右部八千骑出鸡鹿塞,中郎将耿谭遣从事将护之。至涿邪山,乃留辎重,分为二部,各引轻兵两道袭之。左部北过西海至河云北,右部从匈奴河水西绕天山,南度甘微河,二军俱会,夜围北单于。单于大惊, 率精兵千余人合战。单于被创,堕马复上,将轻骑数十遁走,仅而免脱。得其玉玺,获阏氏及男女五人,斩首八千级,生虏数千口而还。是时南部连克获纳降, 党众最盛,领户3.4万,口23.7300,胜兵5.0170万。三年(91年),北单于复为右校尉耿夔所破,逃亡不知所在。其弟右谷蠡王於降鞬自立为单于,将右温禺鞬王、骨都侯已下众数千人,止蒲类海,遣使款塞。大将军窦宪上书,立於除鞬为北单于,朝廷从之。四年(92年),遣耿夔即授玺绶,赐玉剑四具,羽盖一驷,使中郎将任尚持节卫护屯伊吾,如南单于故事。方欲辅归北庭,会窦宪被诛。五年(93年),於除鞬自叛还北,帝遣将兵长史王辅以千余骑与任尚共追,诱将还斩之。破灭其众。
顺帝永和五年(140年)秋,句龙吾斯等立句龙王车纽为单于。东引乌桓,西收羌戎及诸胡等数万人,攻破京兆虎牙营,杀上郡都尉及军司马,遂寇掠并、凉、幽、冀四州。乃徙西河治离石,上郡治夏阳,朔方治五原。冬,遣中郎将张耽将幽州乌桓诸郡营兵,击畔虏车纽等,战于马邑,斩首三千级,获生口及兵器、牛、羊甚众。车纽等将诸豪帅骨都侯乞降,而吾斯犹率其部曲与乌桓寇抄。六年春,马续率鲜卑五千骑到穀城击之,斩首数百级。张耽性勇锐,而善抚士卒,军中皆为用命。遂绳索相悬,上通天山,大破乌桓,悉斩其渠帅,还得汉民,获其畜生财物。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单于来朝,曹操因留于邺,而遣去卑归监其国焉。后来,魏武分其众为五部,以豹为左部帅,其余部帅皆以刘氏为之。太康中,改置都尉,左部居太原兹氏(今汾阳),右部居祁(今祁县),南部居蒲子(今隰县东北,交口蒲子村),北部居新兴(今五台县),中部居大陵(今文水县)。刘氏虽分居五部,然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晋书·刘渊传》)
从以上所引可知,东汉时的太原以北以西,经常处于战争状态,光武帝采取以匈奴制匈奴策略,虽然一度恢复北方边郡,但南匈奴却步步深入,单于庭先居五原,继居西河郡美稷,后来随着西河郡郡治迁到离石,单于庭也同时迁于离石。到晋太康中(280~289年),今太原西南、吕梁地区大部,临汾西北部、忻州的忻府区、定襄等地都为匈奴人所居。而太原郡北面的雁门郡又有鲜卑、乌桓不断入侵。
在这种形势下,汾阳县被废自是情理中事,汾阳县西、南两面皆为西河郡,北面、东面是雁门郡,新兴郡,光武帝时,南匈奴居西河郡,是南北匈奴战争最剧的地方,光武帝先后撤销定襄郡等沿边八郡,并弃其地。在西、南、北三面受敌的情况下,汾阳县肯定是保不住的。而汾阳县所以不保,还因为这里是汉代粮仓。《读史方舆纪要》曰:“羊肠坂在(岚)县东。《水经注》,汾阳故城积粟所在,谓之羊肠仓……。”唐·杜佑《通典·州郡志》:“宜芳,有古秀容城,即汉汾阳县,属太原郡。积粟所在,谓之羊肠仓”。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在战争、战乱中,粮仓自是众矢之的,首先瞄准的就是它,所以当时汾阳县的战乱肯定毁灭不小。
东汉郡县都讲城,似乎是有城便有县,所以各郡都讲有几城,而不说有几县,如前面西汉太原郡二十一县,东汉则说“十六城”、雁门郡十四城。城毁则县亡,“汾阳故城积粟所在”,城毁是肯定的,城毁,县自然就亡了。所以光武帝在建武十一年重设太原郡时,便没把汾阳县算在其中,可能这时候的汾阳县已成弃地,或者仍在匈奴手中。到建武二十六年(50年),恢复沿边八郡时,因汾阳县不在八郡之中,也便未被恢复。为什么未被恢复呢?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那时候这一片地方已经因战乱连人也没有了,真正成了弃地;第二种可能,在重置雁门郡时,将这片弃地划入雁门郡去了(徐继畬《两汉志沿边十地考略》认为神池、偏关、五寨三县在两汉为雁门郡地)。为进一步弄清这个问题,且看看当时的户口状况(《后汉书·郡国志》的户口是东汉顺帝时的统计:“至于孝顺(帝),凡郡、国百五,县、邑、道、侯国1180,民户969万8630户,口4915万0220人。”)
西汉太原郡二十一县,户16万9863户,口68万0484人;东汉太原郡十六城,户30920户,口20万0140人。减了五县,户少了13.9万,人口少了48万。东汉太原郡人口只有西汉四分之一。
西河郡前汉三十六县,户13万6390户,口69万8836人。后汉省为十三城,户止5698户,口止20838人,不及前汉二十分之一。
雁门郡西汉十四县,户73138户,口29万3454人;东汉十四城,户31862户,口24万9000人。
西河郡是惨不忍睹,太原郡是损失惨重,独独雁门郡户减了四万。人也减了四万,减户反增人,西汉雁门郡每户平均四口人,东汉雁门郡每户平均八口人。这个比例有点反常。
太原郡压缩了,西河郡压缩了,显然汾阳县不可能省入太原郡其它县,这里独有雁门郡保持十四县,平均人口反而增加,鉴于隋“置楼烦郡,因汉楼烦县为名”(《元和郡县图志》),很有可能东汉时汾阳县省入雁门郡楼烦县了。汾阳县废了,户无法统计,人便被集中到雁门郡楼烦县统计,所以出现了东汉雁门郡户均八口人的怪事。(另一种可能则是南匈奴入居汾河之滨后,匈奴人口计入雁门郡。汉代按户征税,“初,南匈奴久居塞内,与编户大同而不输贡赋”。南匈奴、鲜卑等只计口,不征税。)
西汉雁门郡的楼烦县似乎应该包括今宁武北部、朔州的南面,原平的西北部。而宁武南部即为西汉汾阳县地,东汉雁门郡南移后,广武(今代县)、原平(今原平)、囟城(今繁峙)亦为雁门郡地,除阳曲(今忻府区、定襄)仍属太原郡外,如果将汾阳县省入楼烦县,则恰与今天的忻州市建制差不多。如果这样,则在东汉时忻州市的大体格局就基本形成了。(彭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