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7 | 来源:黄河新闻网忻州频道
燕京戎见于《竹书纪年·殷纪》。《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竹书纪年》曰:殷商文丁“二年(前1200年左右),周公季历伐燕京之戎,败绩。”周公季历是周文王的父亲,周武王的爷爷,为殷商带兵征伐燕京戎,结果被燕京戎打得大败。
燕京戎因燕京山而得名,燕京山就是管涔山,郦道元《水经注》:“燕京山,亦管涔山之异名也。” 杨宽《西周史》认为:“从今山西静乐周围,南下沿汾水两岸,直到祁县以西邬县以北,两百多里都是燕京戎所在地区。”
上引周公季历伐燕京之戎,是历史文献上唯一有记载的燕京戎事件,以后燕京戎到哪里去了?史无明载,于是人皆说“被周人所灭”。
我认为,燕京戎并没有被周人所灭,在进行了季厉伐燕京戎那次战争后,可能周人还和燕京戎有过战争,特别是在周灭殷商以后,周的势力强大起来,将燕京戎从祁县、介休(邬)一带逼回他的起源地汾河发源地管涔山去了。南面既然不能存在,于是被逼向北撤退的燕京戎便从管涔山向西向北发展,先后占据了今神池、五寨、偏关、河曲、保德以及朔州川。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又从朔州川向北、向左右两翼扩张,占据今内蒙清水河、准噶尔旗乃至大同以北直到河套一带,这便是后来的楼烦族。所以我认为燕京戎就是楼烦族的前身或另一种叫法。
如果我这个推测不错的活,今天的宁武管涔山就是楼烦族的起源地。宁武就是楼烦人的真正故乡(今宁武管涔山有山名楼子山。楼烦如其他戎狄一样,曾被周封为子爵,称楼烦子,所以有楼子山。)
宁武是个水草丰茂的地方,南有汾河,北有恢河,中部还有天池,元池等马营海湖泊群,管涔山、芦芽山森林茂密,荷叶坪、马仑草原等高山草甸乃天然牧场,如此水草丰美的地方,为燕京戎楼烦族人提供了生存发展的最好环境。另外,宁武山高谷深,在冷兵器时代,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车战的周人逼燕京戎退入宁武后,要想再消灭燕京戎就不是容易的事了。再加周的最大敌人是殷商,他在灭了殷商后,分封诸侯,也没有必要再去纠缠远离关中和中原地区的燕京戎,把他赶回老家就够胜利了。
周人没有灭了燕京戎,作为游牧民族的燕京戎却不能安分守己,经过100多年的休养生息后,燕京戎再次出现于汾河上游,给周成王分封的唐叔虞带来了麻烦。
对于唐叔虞的始封地,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在今翼城,一种认为在今太原。班固《汉书·地理志》就认为“晋阳,故《诗》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龙山在西北,有盐官,晋水所出,东入汾。”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也认为太原:“周封叔虞于此,其国日以盛强。”“唐城,在太原故城北一里。《都城记》:尧所筑,叔虞始封此,子燮父徙居于晋水旁,并理故唐城。”在临汾市曲沃县曲村镇北赵村“曲村—天马遗址”发掘出九位晋国国君的墓葬,依次为:晋侯燮父、晋武侯、晋成侯、晋厉侯、晋靖侯、晋僖侯、晋献侯、晋穆侯、晋文侯。唐叔虞以后的晋侯都有,只是没有唐叔虞,于是有人依此认为唐叔虞的墓葬不在这里,而在太原。因为叔虞被分封时是封在太原唐城的。他儿子燮父先迁到晋水旁,改为晋侯,后来因为太原一带戎狄侵扰不已,才被迫再次迁都到曲沃。于是,在曲沃发掘的晋侯墓葬便没有唐叔虞。
如果这个推测成立,那么,我认为燮父所遭侵扰的戎狄就主要是卷土重来的燕京戎楼烦人。燕京戎楼烦人既以汾河上游为故乡,为根据地,当然不允许周成王的弟弟和侄儿子在这里立脚。这才逼走了晋侯燮父。成为晋国北边的心腹之患。
上面关于燕京戎和楼烦族的关系,只是我的一种主观推测。在写完这篇文章,翻看《宁武府志》时,忽然看到这样的话:“宁武之地,在上古时无所考,至殷末而北楼烦居之,略通中国,后绝不闻。”这记载与文首燕京戎历史恰相符合,至于《宁武府志》为什么称燕京戎为北楼烦,亦找不到佐证,可能他们认为当时燕京戎的活动区域南到祁县、介休、平遥一带,宁武在北,而称北楼烦吧?不管怎样,我这推测总算找到了支持。《宁武府志》虽修于清朝乾隆年间,但前贤既亦有此说,我的推测也不算毫无根据了。
二
关于楼烦族,最早见于先秦典籍者是《战国策》,《战国策·燕策》:“ 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战国策·赵策》:“赵武灵王曰:吾国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变胡服骑射以备燕、参胡、楼烦。”
楼烦族在今忻州市境内兴起,最早也在春秋中叶以后,《史记·匈奴列传》:“晋文公(前697~前628年)初立,欲修霸业,乃兴师伐逐戎翟。……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这说明晋文公时,林胡、楼烦仍分散溪谷,莫能相一,还没形成大的气候。如果楼烦、林胡即为商末的燕京戎,也已被打散,未恢复元气,没有了燕京戎当年大败周师的威势。“自是之后百有余年,晋悼公使魏绛和戎翟,戎翟朝晋。后百有余年,赵襄子逾句注而破并代以临胡貉。其后既与韩魏共灭智伯,分晋地而有之,则赵有代、句注之北。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其后,……(秦)惠王击魏,魏尽入西河及上郡于秦。秦昭王时,……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以上引文均出自《史记·匈奴列传》)
赵襄子(前457-前425年)时,忻定盆地的楼烦族已被赶到雁门关以北去了。宁武、神池、五寨以及河、保、偏一带仍为林胡、楼烦所据。《史记·赵世家》记载:“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赵的西面是林胡、楼烦,魏(秦)的河西、上郡在黄河西岸,河东正是河、保、偏一带。据此,可以推断林胡、楼烦是夹在魏(秦)与赵的中间地带,即河、保、偏到五寨、神池、岢岚、宁武一带。
到赵武灵王时,林胡、楼烦结束了独立游牧的生活,他们所占地盘纳入了赵国的版图,《史记·匈奴传》:“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赵武灵王不但占据了黄河以西河、保、偏一带,且将疆土扩展到黄河北岸的榆林及河套南北。精于骑射的楼烦人一部分加入了赵武灵王的军队,成为赵国军队的精锐。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赵武灵王在攻下原阳(今内蒙呼和浩特东)后,专门置了骑兵县(“骑邑”,见《国语·王破原阳》),惠文王二年(前297)赵武灵王“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在黄河以西收服了楼烦人的部队。后来,匈奴人南下,成为赵、秦、汉的主要北边威胁,赵国的李牧“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虽然如此,楼烦人仍在他们所在的地区过他们的游牧骑射生活,产生着楼烦勇士。这一点在《史记》中有许多记载:在楚汉战争中,双方都以楼烦人别为一军,建立了当时的特种部队。《史记·项羽本纪》:“阳都侯丁复以赵将从起邺,至霸上,为楼烦将。”“汉有善骑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樊郦滕灌传》:“击破松石、王武军于燕西,所将卒斩楼烦将五人”;“卒斩龙且,生得楼烦将十人”;“从击项籍军于陈下,破之,所得卒斩楼烦将二人”;“功布别将于相,破之,斩亚将楼烦将三人”等等。以上所载“楼烦将”应是特种部队的将领。这一时期的楼烦部族受到北部匈奴和南部秦汉的夹击,被迫处于“河南地”,即今内蒙古河套以南、长城以北地区,仍以畜牧、骑射为生。到公元前127年,卫青“略河南地”,“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余万。于是汉遂取河南地。”(《史记·匈奴列传》)。赶走楼烦王,在此置朔方郡。从此,在史籍中消失了楼烦人的记载。
三
关于楼烦人的记载没有了,做为地名的楼烦却屡见于史籍。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汉高祖六年(前201)韩王信反,勾结匈奴侵汉。周勃“击韩信胡骑晋阳下,破之,下晋阳。后击韩信军於硰石(在今静乐境内),破之,追北八十里。还攻楼烦三城,因击胡骑平城下。”《韩王信、卢绾列传》:“汉大破之,追至于离石,后复破之。匈奴复聚兵楼烦西北。”《樊郦滕灌列传》灌婴:“以车骑将军从击反韩王信于代,至马邑,受诏别降楼烦以北六县。”高祖十一年(前196),周勃“击陈豨,屠马邑。……击韩信、陈豨、赵利军於楼烦,破之。”
这里所指楼烦,显然是秦置雁门郡的楼烦县。从上引内容分析,秦置楼烦县相当于汉置楼烦县与阴馆县。《汉书·地理志》有勾注山在阴馆之句,阴馆又有累头山(今宁武县东北),是“故楼烦乡”,汉“景帝后三年置”,阴馆应该是景帝后三年从楼烦析出去的,所以班固才在《地理志》阴馆下特别注明“故楼烦乡”。汉阴馆县治一般认为在今朔城区东南70里的夏官城村,阴馆县治又称“下馆城”,阴馆在陉北,大约包括今朔城区东南部,山阴县大部,代县勾注山区。阴馆是楼烦乡,班固是有根据的,因为他的祖先就是在这一带活动而致富,《汉书·叙传》上说:“始皇之末,班壹避墬(地)于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群。”这个楼烦应该是地名,即在秦始皇时已有楼烦县。
雁门郡为赵武灵王所置,如果赵武灵王时亦同时置楼烦县,这个楼烦县应该是他降伏楼烦人后在楼烦人地盘上所置,秦始皇灭赵后,沿袭赵雁门郡旧置。西汉景帝时,可能因为楼烦县太大,所以析楼烦县另置阴馆县,则当时的楼烦县应该包括今天的朔城区、山阴县南部、代县北部、宁武北部,以及神池、五寨等地。分出阴馆后则只剩了宁武北部、神池、五寨、朔城区南部。
新莽时楼烦未改名,仍为楼烦县。东汉时仍在旧地,《三国志》:魏明帝青龙元年(232年)六月,鲜卑大人步度根与叛鲜卑大人轲比能私通,并州刺史毕轨上表出兵,明帝下诏“促敕轨,以出军者慎勿越塞过勾注也。”“比诏书到,轨已进军屯阴馆,遣将军苏尚、董弼追鲜卑。比能遣子将千余骑迎步度根部落,与尚、弼相遇战于楼烦,二将败没。”这段话说明,三国魏时,仍有楼烦县。
西晋时,刘琨徙陉北五县于陉南。《魏书·序纪》:“穆皇帝讳猗卢”,永嘉三年(309)“晋怀帝进帝大单于,封代公,帝以封邑去国远,民不相接,乃从琨求勾注陉北之地,琨自以托付,闻之大喜,乃徙马邑、阴馆、楼烦、繁峙、崞五县之民于陉南,更立城邑,尽献其地。”西晋楼烦迁径南后,只迁其吏民筑城自治,在今原平市大阳村。《魏书·地形志》:“原平:前汉属太原,后汉、晋属。有阴馆城、楼烦城、广武城、龙渊神、亚泽神。”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般现行资料都认为汉置楼烦县县治在今宁武县,我认为这个说法有误,尽管我这篇文章主旨即在证明宁武是古燕京戎与楼烦人的故乡,但秦、汉楼烦县治所却不可能在宁武。秦庄襄王四年(246)置太原郡,太原郡南起霍山,北至勾注,以勾注山与雁门郡分界,太原郡有汾阳县,《汉书·地理志》:“汾阳,北山,汾水所出。”宁武分水岭以南为太原郡汾阳县地。从汉到隋唐,宁武南部一直在静乐县境内,是静乐县的一部分,所以汉楼烦县只能包括宁武北部,而非全境,即使北部,也在勾注山以南,所以楼烦县治只能在陉北,当在朔城区与宁武交界处。如果其县治故城在陉南,则不会有上引刘琨南徙之说,拓跋猗卢所求只是陉北之地,若楼烦县故城即在宁武境内,则没必要在原平境内更立城邑。
北魏时,没有了楼烦县,只剩了原平境内的楼烦城,刘琨迁楼烦于陉南时,虽然筑城而治,也可能城周辖有小片地区,在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置肆州秀容郡石城县时,则连这小片地区也取消了,既置石城县,楼烦城也就纳入石城县了。
隋朝时置楼烦郡,治所在今宁武南部,《元和郡县图志·静乐》:“伏戎城,在县北八十里。隋楼烦郡所理也。”伏戎城在今宁武宁化附近。《隋书·地理志》:“楼烦郡,大业四年置(604年)。……统县三,静乐、临泉、秀容。”辖境相当今忻府区、静乐县、娄烦县、宁武南部、兴县、岚县、岢岚、五寨、神池等地。
隋末,楼烦郡陷于战乱。唐天宝元年曾改岚州为楼烦郡:《元和郡县图记》:“隋大业四年,於静乐县界置楼烦郡,因汉楼烦县为名。隋乱陷贼,……天宝元年改为楼烦郡,乾元元年复为岚州。”《新唐书·地理志》:“静乐,……有天池祠;有管涔山;北有楼烦关,有隋故汾阳宫。”楼烦关、汾阳宫皆在宁武境内。
唐龙纪元年(889)在宪州城又增设楼烦县,成了州县两级所在地。这次就与宁武完全脱离了关系。《新唐书·地理志》:“宪州下,旧楼烦监牧也。……龙纪元年,特置宪州于楼烦监,仍置楼烦县。郡城,开元四年王毛仲筑。州新置,未记户口帐籍。楼烦,龙纪元年,于监西一里置。”宪州治所在今娄烦县。辖境相当今娄烦县及静乐县部分地区。以后,楼烦县一直在今娄烦县。
在楼烦地名的沿革变迁中,最终将楼烦县定于今娄烦是有渊源的,燕京戎和楼烦人的主要活动地域在汾河两岸,从汾河源头的宁武到汾河中段的祁县、介休,今娄烦居于其中间地带,据近年来在娄烦县出土的楼烦王故城,在春秋时代,楼烦人就在这里建过王城,所以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将楼烦人地盘纳入赵国版图后,汾河流域仍是楼烦人故乡,虽然被迫北迁,汉代置县置于陉北,但最终在楼烦县的缩小过程中,它还是回到了当年建王城的地方。(彭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