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春来早】山西秀容书院博物馆里的年|山西乡试考题里的学问

发布时间:2024-02-18   |  来源:黄河新闻网忻州频道

黄河新闻网忻州讯 2月18日,甲辰正月初九。

春节假期已经结束,多数人已经回归工作岗位。但,中国的“年”不过正月十五,还不能算完全结束。所以,进入博物馆的人还是不少。

在“秀容弦歌”展厅,不少人总对民国到解放初期的毕业证书等感兴趣,还有不少的人会驻足一份悬挂于展柜中的破损展品感兴趣,会仔细辨认上面的内容。

这是一份同治玖年的“山西乡试考题”。

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乡试源于唐、宋时的府试、州试。清代时,乡试是省一级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是科举考试过程中竞争最为激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级考试。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贡生、荫生、官生,经科考、录科、录遗考试合格者,均可应考。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朝廷庆典加科称为恩科。考期在八月进行,所以又称“秋试”、“秋闱”。考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天。八月初九考第一场,考八股文;八月十二考第二场,考论文;八月十五考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届时,朝廷选派正副主考官,试《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考中者称为举人,可于次年赴京参加会试,继续走科举之途。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元代钱选所绘的《三元送喜图》。这幅画中绘了庭院一角,有两株梧桐傍石而生,桐荫下,三名童子聚精会神的观赏一幅画轴。画轴中表现的是花禽,可以看到有香椽与喜鹊,与其取谐音意,即三 “元”送 “喜” ,“三元”指状元、会元、解元,所以,这幅画表现正是科考高中之吉祥寓意。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幅南宋时的《猿鹿图》,也是取谐音意,表现祈愿考试成功。这幅画中绘有二只长臂猿和三只鹿,“元鹿”是“第一(地方获得)权力”一词的谐音。

可见,在历史上科举考试的重要性。科举所考内容以中国儒学思想为核心,考题多出于“四书”。所谓“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秀容弦歌”所藏展的这份山西乡试考题卷已经破损,但依然可以获得大量相关信息。考题的右上角钤有四枚大印,一黑色的印为“主考关防”,三枚朱色印分别为“监試关防”“监临关防”“提调关防”。

关防印是明清时官印的一种。明初,各布政司与六部常以预印的空白印纸作弊,明太祖发觉后,改用半印,以便拼合验对,取“关防严密”之意,故名关防,其形长方。其后不作勘合之用,而形制未变,用以颁给因一临时设置之官,虽总督、巡抚、总兵官亦然。清沿明制,正规官员使用正方形官印称“印”,有金、镀金、银、铜之不同,临时派遣官员则用关防,分别以银、铜铸造。印用朱红印泥,关防用紫红色水,俗称紫花大印。

考题卷上同时钤有四枚“关防”印,足见“关防严密”之意义。

除印外,上有“同治玖年庚午科山西乡试题目”,说明了考试的年份,同时,是正科。“第一场” 、“四书题”“诗题”标明这是本次考试第一场的考题,分别有“四书题”和“诗题”要考。从上面残留的文字可以知道,“四书题”分别涉及的是《论语》《孟子》和《中庸》。

关于《论语》的考题内容是《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表述自己志向的几句话。原文是:“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份考卷上的文字是“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看不到后面的“少者怀之”。从破损的情况看,应该是原来就没有后面这一句。

涉及《中庸》的文字内容是“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中庸》中这一段内容完整的应该是“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但从破损的情况看,考题上应该也不是全部内容。

与《孟子》有关的文字内容是“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这是《孟子·梁惠王下》中,记载孟子见到齐宣王时说的一段话:“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考题只是取自其中。诗题的文字内容能够看得出的是“赋得兰叶露光移,月”,后面至少还应该有六个字破损不得见。

因为这份考题是乡试第一场的考试,所以,考的是“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特定文体,其内容通常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等八部分,故称“八股文”。破题是用简明的话语点破题意,为全文之纲;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起讲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即起股,是起讲以后、正式议论之前的过渡部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的主体部分,在这四股中,每股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八股文的格式和表达方式都有严格的规定,例如每段要按特定的句式和字数书写,不能随意增减,同时要采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讲究平仄声韵等。由于这些限制,八股文在形式上非常刻板,难以自由发挥个人的思想和创意。

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读书人追求功名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些考生通过熟练运用八股文的技巧和规范,取得了很高的科举成绩,甚至成为进士、翰林等高级官员。此外,虽然八股文被认为是一种僵化的考试形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防止了主观性和任意性。

这份考卷中的考题分别选自《论语》《中庸》《孟子》,考生需要按照自己报考的经书,选出自己需要应答的经题所涉及的意思,然后按八股文的形式,写出一篇阐述原经文意思的文章,称为“本经义”。虽然,我们后世对“八股文”多加批评,但是,想一想,能够在众多考生中写出一篇能够“中举”的文章谈何容易呀。

考卷中还有“诗题”,从破损的卷面可看出文字内容为“赋得兰叶露光移”,后面的字已经不可辩。至于这种诗题需要如何来完成,也不甚清楚。从考题后面的文字内容看,应该是规定的答题时的标准和要求。

科举制早成历史,但是,这种曾经延续1300余年的考试制度及其相关内容却已成为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依然值得我们研究和参考。(梁生智)


[编辑:张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