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4 | 来源:忻州日报
8月23日上午11时,偏关县新关镇高家上石会村的“长者餐厅”里,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的驻村干部王帅斌正在厨房忙碌着。看到78岁的村民高红罗进来,他赶忙出去招呼。
今年5月,高家上石会村的“长者餐厅”正式投入运营,专门负责村里广大老年人的吃饭问题,破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难题。
高家上石会村长者餐厅
从“舌尖”传递到“心尖”
打造家门口的“舒适圈”
“高大爷今天怎么来这么早?”“过来打打下手!”和餐厅工作人员范文芳打过招呼,高红罗坐在她对面帮忙剥起了葱。
红烧排骨的香味儿逐渐飘满餐厅,前来就餐的村民慢慢多了起来,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很快淹没在村民们拉家常的话语中。
高家上石会村“长者餐厅”自开业以来,致力于为老年人打造家门口的“舒适圈”。餐厅每日提供三菜一汤,食谱科学营养搭配,兼顾老人个性化饮食需求,为行动不便、有送餐需求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餐厅餐费标准从3元起步,70岁(不含)以上老人每餐3元,60岁至70岁的老人每餐6元,60岁以下人群就餐,每餐15元,差价部分由财政及扶贫资金进行补贴。餐厅还同时具备“会客厅”“议事厅”“办事厅”等功能,设有新时代文明服务所、党群工作站、村级卫生室,老人们不用远走,就可以“一站式”解决各种问题。三餐四季供应不仅温暖了民心,更让村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孩子前两天打电话,问我一个人吃得好不好,我告诉他,放心吧!我天天在餐厅吃饭,这几个月胖了好几斤!”独居老人王招兰说。
多维度关照
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餐厅从2022年底开始筹备建设,于今年5月29日正式开门迎客,开业当天就有30多个村民来餐厅就餐。运营几个月以来,日均就餐人数基本在15人左右。餐厅面积虽然不大,但我们配备了标准化后厨,并根据需要划分了就餐区、休息区、医疗区等,将餐厅打造成村民的第二个家!”
午饭过后,王帅斌带领记者参观起了“长者餐厅”。在休息室内,记者看到有4张干净的单人床,房间内配置了抽纸、充电器、饮水机,储物空间充足。休息室对面是卫生间和淋浴间,配备有洗衣机、清洁用品,还安装了扶手和助残设施,尽可能地为老人提供便利。
多功能、多群体、多元化,是“长者餐厅”的关键词。从多个维度出发,“长者餐厅”以广大高龄、独居、生活困难或失能及半失能老年人为重点服务群体,以村级党组织为运营管理核心,按照“政府引领、政策扶持、社会参与、老人受益”的思路,探索出“全村共治+村民互助自治”的基层公共养老路径。该村一方面吸纳村里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参与餐厅的管理和服务,鼓励村民参与事务决策;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餐厅“议事厅”的功能,通过村民互助,让共性问题在“一餐饭”中间得到解决。
在村集体主导、村民互助下,广大农村老人从服务对象变为乡村治理的“亲历者”和“决策者”,在养老服务质量全面提升的同时,基层治理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
丰富“菜单”
提升乡村振兴的温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高家上石会村虽然有204户,但常住人口只有120人,其中多数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很多老年人不愿离家跟随子女生活,而村里因为客观条件限制,又不具备建设老年公寓的条件。2022年以来,偏关县结合养老工作实际需求,强化政府兜底线、保基本的职能,以政府主导,帮扶单位共同参与,专项经费及县财政配套结合的方式,在高家上石会村试点建设“长者餐厅”。
偏关县委书记杨晓宏告诉记者,县里将餐饮服务、日间照料、医疗保障等功能作为基层养老的“基本菜单”,并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增试点、扩充内容、扩大照护范围,满足群众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多重需求。
“今年在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和忻州供电公司的帮助下,我们建起了梨果加工厂,计划把村里的梨果收起来加工成酥梨膏。到时候让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去做点简单的工作,再增加一份收入!”高家上石会村党支部书记高国珍介绍。
政府主导、集体参与、村民互助、共治共享,偏关县积极探索可复制、有效果、能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养老服务模式,让“长者餐厅”成为解决老年群众生活问题的“服务站”,“一餐饭”的温暖,从老人的“舌尖”传递到“心尖”,从而提升了乡村振兴的温度。(畅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