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4 | 来源:山西日报
偏关县乾坤湾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冯晓磊摄
一寸一寸造绿,一山一山栽树。连续45年,地处晋西北的偏关县硬是把穷山恶水变为青山绿水。
靠着这份“绿色家底”不断增值、保值,偏关县一产抓绿色有机农牧业,二产抓绿色新能源,三产抓绿色文旅业,不但唱响了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而且谱写了高质量发展的长城新篇章。
蓦然回首满眼绿
在蜿蜒如飘带的黄河、长城旅游公路两侧生态廊道,在关河、黄河交汇处,一棵棵樟子松、一亩亩连翘落土生根。长城脚下、黄河岸边、梁峁山峦间到处是植树造林的身影。忻州市委书记朱晓东告诉记者,要让绿水青山成为幸福靠山。
偏关地形因东仰西伏,似人首之偏隆而得名。这种壮观的形胜造就了一种天生的诗意,就是那一回头的缱绻,一回头的千姿百态,一回头的烽烟炊烟。
偏关虽偏,偏关虽小,扑入眼帘的却是一派大河大塬风光,大起大落风貌,大沟大壑风神。讲偏关故事,起点段落是三个长城构成三个叙事维度,即保护最为完好的万里长城、数十年植树不辍的绿色长城、最新挖掘开放的红门口地下长城。“偏关绿”映衬着自然奇观、人文大观,俯仰之间,是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之一的晋蒙峡谷,是古诗中令人向往的长河落日,是晋蒙一家亲的老牛湾,是亚洲第一悬索桥,是国家重点工程万家寨水利枢纽和济京入晋的万家寨引黄工程。
念好一本山水经,铺开一幅绿画卷,晋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滚动,不变的是本色,改变的是颜色,增添的是景色。
依靠“馒头加镢头,绿了荒山头”,一代代偏关共产党员,咬定青山,年年植树,机关干部,带着铺盖锅盖,吃烩菜、搞会战,经过45年不间断实施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工程建设,硬是绿了一座又一座荒山,铸就了“较真较劲不叫苦,真穷真苦真实干”的精神。新一届偏关县委、县政府更是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镌刻在偏关儿女的血脉和灵魂深处。近些年,偏关下大力气落实中央和省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率先建成了黄河、长城两条一号旅游公路,埋头苦干,推进沿黄河老牛湾、乾坤湾、紫金山“两湾一山”生态旅游建设,全县林地面积增加到146万亩,森林覆盖率7.8%,绿化率达40%。
这正是:数坡花开春风客,一湾平湖两重山。45年播绿色,山河旧貌换新颜。
讲好黄河故事
偏头关上,精彩不断。
开年大戏,唱响晋陕蒙。从春节期间黄河入晋第一湾——老牛湾举办的“冰雪之约”,冰雕、滑冰、冰上火锅,“嗨”翻了大峡谷,到传统二月二赛羊会,花灯、舞龙、秧歌齐上阵,惊艳了黄土地。记者在冰天雪地里到老牛湾采访时,见到的是活蹦乱跳的黄河开河大鲤鱼,真空带氧包装,百元一斤,供不应求。品尝到的是大棚里引种的羊肚菌,味道鲜美。偏关还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美食叫酸米粥,味道独特,喝上瘾了,当地人称是植物界的酸奶。
在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璧合的地方,生态系统的重建,生态环境的改善,挥发出迷人的魅力,激扬出底蕴活力,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引力。一边是坡底窑洞,坡上梯田;一边是天上白云,地上羊群。草坡、阳光、空气和水,使得偏关境内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介于3℃—8℃,年平均降水量420毫米左右,平均无霜期约140天。独特的气候和地形条件,衍生了发展农牧业的经典“黄土高原梯田”和优势草灌条生态,瞄准小杂粮原产地特色,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4.3万亩,畜禽饲养量达70万只,“偏关小米”“偏关羊肉”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万亩谷子“三品一标”生产基地,成功入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谷子)标准化生产创建基地。
这正是:长城长、黄河黄,雕弓满月射天狼。古道古,青山青,偏头关上五谷馨。
绿平方变绿立方
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遇期,以绿色为底色,增绿与增收相结合,增绿与增景相结合,增绿与增能相结合,偏关的绿平方正在演变为绿立方,在三大产业中,绿色有机农牧业强势做大,绿色新能源聚合做强,绿色文旅产业集群做优。在黄河与长城握手的地方,在古老的墩堠烽火台旁,既能看到大塬风光,也能看到绿色能量。这种能量来自自由吹荡的风、漫天流溢的阳光,人们称之为追风逐光,绿色能源。偏关县境内水电、风电、光电资源充沛,总装机容量达156万千瓦,占忻州市三分之一,既是“全市新能源第一县”,也是“三晋水电第一县”,正在形成水电、风电、光电、生物质能发电、火电“五电”并驾齐驱、协同发展新格局。
“偏关绿”多姿多彩,既有生态林,也有经济林;既有结果的,也有扎根的;既重草灌条,也抓林草牧。
这正是:黄河落天走三晋,老牛犄角挂乾坤。万家灯火万家寨,千仞绝壁千潮涌。
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卢鹏宇摄
天翼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全貌。冯晓磊摄
老牛湾,黄河水满眼碧绿。卢鹏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