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乐:“挪穷窝”“拔穷根” 小裁缝干出大产业

发布时间:2022-07-11   |  来源:忻州日报

发展移民后续产业,确保移民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是做好易地移民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重中之重。静乐县将“静乐裁缝”品牌建设与做好移民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有机结合,多措并举,在“政府主导、企业孵化、群众参与”中探索出一条以“裁缝”为纽带,打造品牌助力搬迁群众增收的新路子。根据本县裁缝务工人员潜力大、移民搬迁群众家庭妇女占比大等实际情况,县里利用帮扶车间大力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装加工业,通过在岗培训、抱团创业,为移民进城的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之后,通过这一部分人的传、帮、带,让更多的脱贫群众增强自主发展的信心和能力,确保搬迁群众进城有事干、有钱赚、生活有保障。

几年来,静乐县通过服装加工这一产业平台,让更多搬迁群众不离小区、不出家门就学到一技之长,实现了就业增收目标。

静乐县帮扶车间久冠服装厂生产车间。

因地制宜塑品牌

静乐县把裁缝产业作为解决搬迁群众就业的重要抓手,成立“裁缝行业协会”,创办裁缝培训基地,扶持做大做强当地裁缝产业。

结合“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招商引资活动,县政府和相关部门多次组织在外地从事服装加工产业的静乐籍代表座谈交流,鼓励引导企业紧紧抓住县里打造“静乐裁缝”品牌的契机,回乡投资兴业。先后有100多名服装企业的技术骨干响应号召,返乡创业,为帮扶车间注入活力。刘建国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易地搬迁户,更是第一个响应政府号召离京返乡进入帮扶车间创办服装企业的带头人。首批吸纳的35名工人,有26名是搬迁户,每人平均月工资都在3000元以上。2019年底,刘建国和厂里的工人全部脱贫,家庭年收入人均超过8000元。

服务为本强保障

围绕“嫁接就业、本地就业、就近就业”的思路,静乐县主动调整和规划建设用地,坚持就近就业、便利生活的原则,同步在县城两个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配套建设了2万多平方米的帮扶车间。把厂房新建在搬迁群众家门口,为搬迁群众提供了600多个就业岗位。

与此同时,免费为入驻企业提供创业平台,先后引进久冠服装厂、创星金隆等5家服装加工企业落户帮扶车间。特别是久冠服装厂作为山西省学生装专业委员会会长单位,先后通过车间实训、以工代训等方式,培训搬迁群众84人,实现持证上岗69人,让搬迁群众长了技能、增了收入。

静乐县小康苑帮扶车间外景。

对口培训长技能

按照“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要求,结合帮扶车间用工实际,县里统筹人社局、妇联、工会、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等单位开展了多方位、多角度的劳动技能培训。

特别是组织了以裁缝技能培训为主的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确保搬迁户每户至少有一人参加培训。先后举办22期培训班,参加培训人员共计1102人。通过专业授课和现场实训,710多名搬迁妇女掌握了缝纫技术,从事裁缝工作。同时放大示范效应,带动邻里乡亲,让更多的搬迁群众参加培训、掌握技能,靠自己的双手实现增收致富。

就近就业稳增收

针对县城集中安置区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留守妇女居家的实际情况,县里及时与入驻企业沟通对接,制定了适合留守妇女用工举措,让留守妇女既可以进厂打工,也可以在家代工,有效地降低了用工门槛,让她们赚钱持家两兼顾。在薪金报酬方面,采取计件计酬的办法,鼓励多劳多得,让更多的留守妇女实现了出家门进厂门、家门口有钱挣的愿望。

马晓青原是西岩村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整村搬迁后,她报名参加了免费裁缝培训,成为久冠服装厂的一名职工,每月保底收入2600多元,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同时,为了保障搬迁群众的合法权益,县里将惠民政策及时兑现到人到户。马晓青家庭还享受叠加退耕还林补助7500元、光伏收益3000元,人均年收入实现过万元目标。

如今,马晓青已成长为一名车间的技术骨干,在她的带领下,十多个邻村姐妹也进入帮扶车间工作。“党的好政策给我带来了美好生活。”马晓青逢人就说。静乐县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县将继续放大“静乐裁缝”品牌效应,落实各项帮扶车间奖补政策,让更多的搬迁群众通过帮扶车间学技术、增收入、提信心,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王国梁)


[编辑:懿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