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08 | 来源:忻州日报
忻州,一个东西横跨山西版图的地级市。
黄河与长城在这里交汇握手,太行与吕梁夹峙东西。这里是历史上中原王朝抵御游牧民族的重要防线,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是万里长城重要的边关隘口。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晋察冀、晋绥两大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腹地。
重重山峦形成天然屏障,也造成了这里长期集中连片的贫困。在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中,作为全省最大的主战场,整村搬迁和易地搬迁启动早、人数多、规模大、涉及面广,成为全省之最。
岢岚县广惠园集中搬迁安置区。赵文君摄
如今,乡亲们搬出大山,挪出穷窝后,在新环境、新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新变化?面对他们遇到的新难题,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成效如何?近日,记者走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实地探访搬迁户的就业生活情况。
易地搬迁 托起群众的致富希望
保德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惠民家园。赵丹摄
盛夏时节,晋西北的梁峁沟川、漫山遍野到处郁郁葱葱,黄河如玉带,从保德县城西湍湍流过。
走进坐落于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惠民家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漂亮的高楼,文化广场干净整洁,小区内景观树错落有致,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木质凉亭悠闲地聊天,附近幼儿园里孩子们的嬉戏声隐隐传来,处处浓郁的生活气息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里的住户,是曾经住在偏远山村的贫困群众,如今全部华丽转身,在小康路上过着过去不敢想的好日子。
“多少年面朝黄土背朝天,以为一辈子就那样过了,哪能想到老了还过上这好日子。”70岁的刘光提脸上洋溢着藏不住的笑容:“住在这儿有电有自来水,夏天吹风扇、冬天暖气取暖,念书的孩子们出家门进学校,可方便啦。”他的话代表了搬迁群众的心声。
“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在县城能拥有这么一套房子,90多平方米只花了1万元,装修时政府还每平方米补贴300元,要是在保德县城买这么一套房子得30多万元。”李喜权曾是窑洼乡张河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住进小区后,就在物业打工当保安,白天还在小区门口的装潢公司兼职。“物业公司每月工资1600元,装潢公司每天给100元,中午还管一顿饭。”他喜滋滋地描绘一家人的舒心生活。
为了打消群众对易地扶贫搬迁选址、入住周期、自筹资金、搬后生计等顾虑,保德县在“十三五”规划之初,就结合县情制定从“搬”到“富”的一揽子政策,配套出台了4类44项产业扶贫、3类8项就业扶贫、4类21项社会保障政策,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便利地享受看病、托养、购物、休闲、乘车、办事以及孩子上学“七个一出门”服务。
惠民家园易地移民搬迁安置小区,按照一次建到位要求,通过组建一个党建工作室、一个党员活动室、一个党员服务站工作室、一个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一个卫生室、一个警务室、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居民议事厅、一个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的“十个一”工作机构,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理,为搬迁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形成了办事有地方、议事有组织、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的管理格局,让搬迁群众在新的环境找到了家的感觉,开启了踏实安心的生活。
据了解,保德县集中安置点有3个,分别是富民家园、幸福家园、惠民家园,共124个村的2852户8406人实现易地搬迁。
在忻州,全市14个县(市、区)共建设68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其中县城集中安置区44个、农村集中安置区24个。易地搬迁共安置34471户84515人,其中整村搬迁810个村,集中安置25868户68137人,集中度为80.6%。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成功破解了“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困局。
忻府区怡居苑全景。资料图
忻府区,曾是全省46个非贫困县中贫困村最多的县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十分繁重。从2012年开始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怡居苑社区,占地401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建设住宅楼52栋4842套,安置搬迁户1.3万人。目前,全区已经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199户5139人。
“现在,办事真是方便,像办理社保等小事不出社区,在综合服务中心就能办妥。”家住怡居苑的田引枝高兴地说。
从三交镇观里村搬迁来的梁双生、陈艳夫妇,原来在村里只靠种地有着微薄的收入,搬迁到怡居苑后,丈夫梁双生通过就业培训被安排到了距小区数里的“秀容名城”小区当了保安,陈艳也通过技能培训在附近的一家饺子馆实现了持证上岗。
从合索镇和岔村搬迁过来的杜鹃,则成为怡居苑社区综合服务大厅的一名工作人员。“每天为前来办事的社区居民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工作体面而稳定,很喜欢这份工作。”杜鹃说。
忻府区怡居苑社区网格员经常与搬迁群众保持联系,做好服务。冯晓磊摄
从山村到城市,从破败的旧居到敞亮的新居,从苦日子到甜日子,一场规模宏大、史无前例的扶贫大“迁徙”,让大山里的群众尝到了“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的甜头。
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真切地传递着搬迁群众的幸福感。经过脱贫攻坚,忻州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摆脱了长期困扰的绝对贫困,进入小康社会的新起点新征程。忻州人民在改革中攻坚克难,在创新中试水蹚路,扛起使命,用实干笃行谱写了新的时代答卷。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对忻州市整村搬迁做法给予充分肯定;2018年,忻州市整村搬迁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2018年全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暨深度贫困村整体搬迁现场推进会、2019年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现场会在忻州召开。2021年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暨“六乱”整治现场推进会在忻州召开。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整村搬迁集中安置区宋家沟村实景模型,在2019年北京展览馆举办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成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成就的唯一展示。今年6月,忻州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再次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统筹推进 做好搬迁的“后半篇文章”
偏关县光伏发电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孟建国摄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始终强调的“国之大者”。
忻州市横跨燕山—太行山、吕梁山两大片区,西临黄河,东倚太行,北依长城,南有石岭关,山多沟深,缺水少雨,在总面积2.52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脱贫攻坚阶段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几乎涉及到所有县份。仅仅在不到10万人的岢岚县,整村搬迁就有117个村1873户4313人。
全市易地搬迁人口众多,脱贫基础仍然比较脆弱,部分脱贫群众的返贫风险依然较高。这不仅关系到搬迁群众能否摆脱困境,还影响到他们会不会在同步小康中掉队,能不能在乡村振兴中同步跟进。
全市各级干部深深地知道,易地搬迁,绝不只是空间的简单挪移,而是一个复杂、系统、长期的艰巨工程。告别壁陡沟深、山路崎岖,大山里的乡亲们下山了、进城了,干部们聚焦“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可融入”的目标,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他们的工作生活更忙碌了……
繁峙县吸纳易地扶贫搬迁户就近就业。乔伟摄
地处繁峙县城东南,涵盖100余栋住宅楼、分设13个小区,这个可承载1.7万人居住的聚宝新区,是繁峙县移民安置区。
聚宝新区功能完善,设有两所学校、一家医院、一家银行、一个便民市场、一条商业街、一个派出所、一个社区居委会等市民生活所需的硬件设施。崭新的一切,加之这里与国家4A级滹沱河景区相邻,使之成为美好生活的样板。
而其中尤以拥有44栋新楼,居住1000余户、近3000人口的滨河移民小区为最大亮点。在这个上过央视新闻联播的移民小区,“下楼即去车间、下班就可回家”的生活方式,以及3个箱包车间、服装厂,共同支撑起搬迁群众的新生活。
这里是一处充满红色气息、拥有完善服务和发展前景的新区,是党和政府“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可融入”好政策最生动的印证之地。
聚宝新区社区党总支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基本方向,让党旗在社区彰显出鲜红的颜色和强大的凝聚力、引领力,创新完善了“党建引领、一网统筹、多元共治、服务提升”的社区治理体系。
五寨县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配套的幼儿园。刘纪森摄
“几年来,我们坚持党对社区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社区治理。”繁峙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马永峰说。
该社区党总支下辖6个党支部,有86名党员,成为整个社区的稳定器、主心骨和强引擎。这个平均年龄31岁的年轻集体,形成社区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网格化纵向管理体系,将党的领导始终贯穿到社区治理的全过程。
“党建引领最好的体现是,移民小区1000余户实现了户均至少有一个劳动力就业和户户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谈起移民小区稳稳的幸福生活,聚宝新区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姚建国的言语里流露出满满的欣慰。
社区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工作也是千头万绪。社区建立健全信息收集、问题发现、任务分办、协同处置、结果反馈工作机制,网格员全部下沉一线,建立了网格内小区、商铺、居民数字化信息档案,及时发现疫情、安全、消防、矛盾纠纷等方面的第一手信息,形成了“网格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响应解决问题”的社区治理机制,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今年4月,社区网格员孟新在日常疫情防控排查时,发现一位长期在社区居住而户籍是太原籍的马女士被赋予红码,其丈夫在外打工,她临近预产期却因红码不能外出。正在焦急时刻,孟新了解情况后,当即在手机上通过“网格e家”向社区领导汇报了相关情况。很快,经社区领导积极协调,在网格员孟新的帮助下,马女士顺利做了临产检查。
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杨志勇说:“我们以创建就业帮扶好、产业带动好、社区治理好、权益保障好、融入环境好的‘五好社区’为抓手,计划用3年时间将全市68个集中安置区全部创建为‘五好社区’。”
代县易地扶贫移民小区妇女们正在参加刺绣技艺培训。石俊文摄
从更大的层面上看,思想破冰的程度,决定了工作的力度、创新的深度、发展的速度。忻州市委、市政府以解放思想为引领、以真抓实干为导向,谋划全局,因势而动,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市委书记朱晓东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弘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保持“时时放心不下、事事放心不下”的高度自觉,细照笃行,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不辱使命、交好答卷,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市里提级升格成立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市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对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统筹调度、直管主抓。
市里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对象后续权益保障工作的通知》《关于创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五好社区”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易地搬迁后续就业工作的意见》《忻州市2022年巩固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社区治理专项行动方案》《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对象后续权益保障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方向和重点任务。
市里先后召开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会、部署会、现场会、专题会10余次,对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进行部署推动,将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纳入日常工作月通报和市委、市政府乡村振兴督导组督导重点,全面系统掌握工作进展情况,有的放矢推动工作落实。
创新引领 “五化五全”再创忻州经验
初夏的岢岚县宋家沟移民新村。范涛摄
移民搬迁不是目的,共同富裕才是根本。
一户人的变迁,是生活的改变。8万多人的搬迁,则是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注脚。
忻州市在易地扶贫搬迁中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村民意愿,采取了县城集中安置和就近中心集镇安置两种方式。
岢岚县宋家沟村承接安置了周边14村145户265人,是全县易地扶贫搬迁的8个安置点之一。村子青砖灰瓦,木屋黄墙,颇有晋北民居建筑风格。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岢岚县宋家沟村考察,发出了“请乡亲们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号召,也表达了“让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美好祝愿。
2022年6月28日上午,小雨淅沥。记者来到宋家沟村。踩着宽阔整洁的石板路,经过村里最热闹的三棵树广场,随机走进一户农家。52岁的赵明明正在家帮着他的聋哑妻子做家务。“从木家村搬到宋家沟5年了,刚搬下来就在村里承包了5亩地,后来在乡、村干部帮助下,承包地增加到37亩,种玉米、土豆、红芸豆等,年收入就有5万多元,搬迁以前一年连2万元都挣不下。”
聊到现在的好生活,赵明明敞开了话匣子:“搬出大山,致富门路多,只要手脚勤快,不怕赚不下钱,就说最近这短短的二十几天,我上山采了蘑菇,回到村里卖,就赚了8000多元,野生蘑菇营养价值高,很抢手。我还担任着村里的护林员,每个月有800元工资呢。”
宋家沟移民新村在建设初期,就考虑到后期的运营、管理统筹布局,以特色风貌整治为牵引,同步构建乡村旅游经营体系,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让搬迁来的群众在脱贫之时就踏上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宋家沟典型的晋北村居风貌吸引着周边省市的游客结伴前来旅游。现在的宋家沟,早已成为岢岚县乡村旅游的品牌,成功跻身国家4A级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山西省100个旅游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行列。
不一样的环境条件,一样的使命担当,共同的目标任务,全市各县(市、区)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摸索和尝试,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中形成特色。
静乐县久冠服饰有限公司员工在缝制民用防护口罩。宫爱文摄
河曲县幸福小区占地132亩,安置了全县12个乡镇的4271名搬迁群众,是全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通过培训赋能、稳岗拓岗,精准帮扶,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搬迁户全部实现就业。老、弱、病、残等没有劳动能力的群众怎么办?县委、县政府专题调研讨论后,在全省首家出台《关于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困难群众农村低保政策转移接续工作的通知》,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到县城的困难群众,包括已经享受农村低保政策的对象以及人均收入介于农村低保标准与城市低保标准之间的对象,全部办理城市低保,兜底解决群众搬迁后的生计问题,确保搬迁群众享受迁入地同等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待遇,实现搬迁群众“两种身份”和“两种利益”的有效衔接。前两批共计778人已经领取到城市低保金,每年增加低保金718元至1318元。
广惠园小区位于岢岚县城西部,占地面积189.6亩,有29栋楼2105套房子,共安置脱贫人口1476户4195人。县委、县政府围绕广惠园人口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做足“聚合”文章,建成了广惠园集市、夜市一条街,农产品、日杂等小买卖十分热闹,发展小吃摊(铺)和居家小手工产业,配套“小理发”“小直播”等服务业,带动114户创业就业。打通“产业找就业”通道,吸纳搬迁劳动力1074人就业。
依托“静乐裁缝”品牌优势,静乐县政府搭台、企业参与、群众唱戏,摸索出了一条“带动性强、辐射面广,企业赢效益、群众得实惠”的就业帮扶车间促增收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径。全县有100多名服装企业的技术骨干响应县里号召返乡,在创业实践中传、帮、带,帮助710多名搬迁妇女掌握了缝纫技术,实现了一业增收。
从原来的散居变为现在的聚居,生活居住方式的改变带来的是文化思想、基层治理、社会网络等各方面的变化,更是旧与新的交替、社会融入度的重塑,这个重塑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无论是县城集中安置,还是乡村集镇集中安置,走出大山的搬迁群众都期盼在新的环境扎下根、奔上致富路。原有的居住形态和组织体系被打破了,如何全面保障搬迁群众的后续权益?如何建立起长效帮扶运行机制?如何有效激活新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持续从产业帮扶、就业保障、基础设施完善、社区管理、社会融入等方面重点发力,确保搬迁群众收入稳定增加、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便民服务保障切实到位,成为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
宁武县百亿茶健康产业园暨万亩毛健茶种植加工建设项目。吴光宇摄
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建国说:“忻州市创造性地摸索出‘五化五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机制,以搬迁群众后续权益保障为重点,扎实推进搬迁后续扶持各项工作,持续性强、受惠面大,实实在在提高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融入感、归属感。同时,也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开了新的局面。”
“五化五全”机制既是各地群众在实践中不断演变的结晶,也是主政者们开放思维,在摸索中追根溯源,实现统揽全局的举措——
“强化”体系建设,双重管理“全贯通”。以城镇集中安置区先行示范,探索城镇集中安置区实行城市社区治理、农村集中安置点推行乡村社区治理的新路径。城市社区构建“乡镇(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和“乡镇(街道)、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总楼长、单元长”的社区“双五级”管理体系。
“深化”社区治理,平稳过渡“全融合”。完善社区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善治“五治合一”的社区治理体系,出台《忻州市2022年巩固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社区治理专项行动方案》,全力保障融入新区的各项服务,全面提升搬迁群众的社会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
“细化”两地权益,后续保障“全覆盖”。把保障搬迁群众后续权益作为搬迁后续扶持的核心内容,梳理明确搬迁群众应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四大类23项权益,厘清行政管辖地(迁出地)和属地管理地(迁入地)的权益保障边界和范围(其中行政管辖地保障8项权益、属地管理地保障15项权益),确保搬迁群众享有的各项权益有人落实、不悬空、不漏项。
“实化”支撑举措,两业转型“全提速”。把产业就业作为保障搬迁群众生计的关键举措,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易地搬迁后续就业帮扶工作的意见》,培育增收产业,保障稳定就业,实现搬迁群众稳定增收。强化监测促帮扶,强化产业促发展,强化就业促增收,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
“优化”工作机制,责任落实“全跟进”。建立责任机制,压紧压实县级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组统筹责任、行业部门专项责任、乡村两级属地责任、驻村干部帮扶责任。健全联动机制,建立行业部门之间和乡镇、社区之间的联动机制,明确任务分工和主次责任;建立定期调度跟进、督导督查跟进、通报约谈跟进、媒体宣传跟进相结合的“四个跟进”工作机制。完善考核机制,把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点通报内容和重要考核依据,将全市68个集中安置小区划分为四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定期开展相关情况调度工作,及时发现解决问题,逐项落实后续扶持工作。
“五化五全”机制就像夏日里的凉风,激活了毛孔里的每一个细胞,激活了搬迁移民区富民的动力源,在忻州大地再次迸发出蓬勃的力量。
各显其能 乡村振兴底气足起来
五台县沟南乡山西百草绿源中药材种植基地。卢俊华摄
热浪袭人,满目葱茏,山川之间的田野里到处是人们忙碌的身影。
目光越过宋家沟移民新村,远远的山脚下矗立着几个白花花的塑料大棚,大棚顶上是一排黑黝黝的光伏板,非常显眼。
大棚是全钢架结构的,间隔几十米的温控、环境监测等智能设备一应俱全,大棚里还有一层棚,被一道十几米的棉门帘分隔成了前后两个区域。“一个大棚分出阴阳,阳棚种反季节瓜菜,阴棚种植喜弱光低温的食用菌。”大棚项目负责人曹政介绍说,“阴阳棚不仅解决普通温室大棚的土地浪费问题,还可以让不同环境内种植的蔬菜互相促进生长。”
好一个智慧大棚。这样一个个大棚落户宋家沟,不仅直接带动50人就业,还能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周边农作物长势、病虫害及冻害情况进行监测。
岢岚县广惠园社区数据标注车间。赵文君摄
岢岚县把深化产业帮扶作为促进搬迁群众增收的主要抓手,重点培育晋岚绒山羊、红芸豆、沙棘、马铃薯、有机蔬菜、食用菌等生态种植养殖产业,鼓励搬迁户通过发展产业夯实长效增收基础。宋家沟和忻州市其他易地搬迁移民村一起迈进了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享受到了转型提效、产业带动的后续帮扶政策实惠。
驱车行驶在五寨县境内,一望无际的山岭上,梯田层层,草木茂盛,满眼尽绿。在县城的百梦园就业创业广场,店铺林立,热闹非凡,已然成为市民餐饮消费的好去处。
这里是县里为易地扶贫搬迁户量身打造的就近就业帮扶平台。百梦园就业创业广场于2021年5月开工,当年12月竣工,今年4月初采取公开摇号的形式,商铺和摊位已全部租赁出去。眼下,商户已全部入驻开始营业,圆了搬迁群众的安居乐业幸福梦。
五寨县百梦园就业创业广场。张向荣摄
林凤仙一家2018年从杏岭子乡杨家坡村搬迁至百梦园小区,今年她在百梦园就业创业广场开了一家凉粉店,一天忙下来收入挺不错。在9000多平方米的广场上,活跃着上百个“林凤仙”,他们中间绝大多数都是来自马路对面的百梦园、百万庄安置小区的搬迁户。他们有的卖烧烤、冷饮,有的销售农副产品、水果、蔬菜、肉食、副食,经营形式多种多样。据了解,一个商铺一天的营业额多则1000元到3000元,少则也有300元到500元。
从黄河岸畔到五台山下,围绕搬迁群众后续扶持融入目标,一股股奋勇争先的热潮在忻州大地的田野上升腾。搬迁后的群众,留住了乡愁记忆,展现出勃发生机,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距离忻州古城不远处的忻府区怡居苑社区,其占地面积和安置规模在山西省位居前列。社区以忻州古城为依托,构筑了一城(忻州古城)一园(禹王工业园区)一校(现代双语学校)一车间(天绿源玉米加工车间)组团式就业基地,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300余个。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忻州古城文旅项目成功申报全国金融支持旅游扶贫重点项目,并获批资金10.74亿元。忻州古城成为怡居苑集中安置区搬迁群众主要的就业创业帮扶基地。目前,在忻州古城已形成后续就业帮扶车间15个、就业帮扶工坊103个,农产品消费帮扶基地涉及4个乡镇15个村,带动2100名搬迁群众和脱贫群众增收致富。
忻州古城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创业帮扶基地。张存良摄
据了解,2021年以来,忻州市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共有18570户、劳动力33754人,共组织培训13115人,安置就业29572人,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户均1.59人就业。
7月4日,记者走进代县雁弘纺织公司,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有序忙碌。该公司与代县易地扶贫移民集中安置点滨河移民社区相邻,占地21亩、拥有934台智能织袜机及近百台附属配套设备,是小区搬迁群众就业的理想去处。
57岁的王秀平4年前从30公里外的滩上镇下寺村移民入住滨河社区,如今在雁弘纺织公司就业帮扶车间上班。“我身体有肺病不能干重活,在车间只能干些轻活,每月可拿到工资3000多元。我爱人也在这里上班,因眼睛高度近视,只能干些包装袜子的活儿,月工资1500元。过去在村里一年到头挣不下几个钱,现在月月有活钱,而且这个工作很稳定。”
这个集袜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企业,年生产袜子8000万双,90%以上的产品出口。截至目前,该公司培训易地搬迁户累计450余人次,可接纳搬迁劳动力228人就业,占公司就业总人数380人的60%以上,人均年收入可达3万元。
代县滨河移民产业园区雁弘纺织有限公司织袜车间。刘纪森摄
代县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优势,致力于把历史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农民增收的硬支撑,把做好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与非遗传承工作结合起来,为乡村文化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在代县家庭工坊非遗产品展示馆,丰富多彩的手工展品让人目不暇接。这些艺术品是非遗传承人带领散落在全县各乡镇、村庄、社区的一大批手工业者辛勤劳作的结果。这些艺术品的作者有一大批是脱贫群众和搬迁群众。他们把自己的手工艺品拍成短视频在线上销售,产品供不应求。
偏关县依托丰富的传统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做好搬迁群众后续扶持工作,使古老土地焕发出年轻的气息。长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串连起134个景点,也给乡村带来了强劲的现代气息。县里投入资金1400万元,建设乡村e镇示范基地。在窑头乡实施“老牛湾”偏关臻品区域公共品牌运营平台暨特优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项目,建设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为大学生、返乡创业青年提供工作场地、设施、设备等硬件支持,构建“产业+电商+配套”的可持续发展电商生态体系。
从忧居到安居,从山沟到城镇,从种田到上班,从思想保守到理念开放……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他们挪穷窝、摘穷帽、奔富路,大步迈向了幸福生活。忻州人整体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定襄县上东留村第一书记张瑞莲正在脱贫户郭继红的大棚内帮助修剪葡萄。张晋兰摄
忻州,是一块古老而年轻的土地。
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开启了新时代跨越发展的大幕,成为忻州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牵引,也为“三农”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在农村广袤的田野上,全市各级干部群众正在以更加豪迈的气概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续写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答卷。(聂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