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 忻州

当前位置:黄河新闻网忻州频道 > 忻州微拍

“游山西 读历史”忻州篇:登长城 读历史
2020-09-01 16:31:08
来源:黄河新闻网忻州频道

  (文/李一舟 摄影/张楠悦)

  公元前200年,当汉武帝摆脱白登之围,欣然将六军退守的险要之地称作“忻口”时,忻州,这座有着1800年历史的城市便已经有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名字。此后,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传奇,在这方落满千年惆怅和难以平复过往的土地频频上演。

 

  忻州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北隔长城揽云朔,南界石岭通太原,西带黄河望陕蒙,东临太行连京冀,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是山西省版图最大的市。所辖14个县(市、区),只有定襄没有发现长城。凭着祖先的恩赐,以1000多公里的总长度,大小100余处关隘,保留下山西乃至全国遗迹最多的长城,跨越战国、秦、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宋、辽、明、清12个朝代,烽、燧、关、城、堡、卫构成了古代军事完整的防御体系,且历史跨度之久、形制之丰富、建筑风格之多样全国罕见。

  来忻州,这里可称是“长城的迷宫”。

  作为山西省长城分布最大的区域,代县雁门关是中华第一古关;偏关老营堡堪称中华长城第一堡,老牛湾是全国最雄壮的长城黄河握手处,境内的丫角山是内长城与外长城的交汇点;岢岚宋长城是全国唯一发现的宋代长城;宁武的明长城段有唯一的水关;原平轩岗镇40亩地的火烧长城是我国迄今唯一发现的火烧长城;平型关是中国现代战争中最有名的关口……这些以明代长城居多的长城,如同行踪不定的巨龙,在茫茫群山中时隐时现,有时并肩前行,有时相互叠加。走进忻州,就如同走进了长城博物馆,时时处处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历史脉动。

  来忻州,这里有厚重的长城文化史。

  忻州长城沿线、黄河岸畔,独特地理环境和丰厚历史积淀,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从保德出土的人类最早的金属货币铜贝,到顶风迎沙、挑着货担走口外的忻商英才;从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元好问,到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从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徐继畲,到中国北方唯一一位共和国元帅徐向前和开国元勋薄一波,一大批历史名人灿若星辰。亚洲大陆最早期地质演化的活标本佛教圣地五台山,诞生于300万年前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的管涔山万年冰洞,在山间奔腾盘旋七大湾形成天下奇观的黄河乾坤湾,以及凄婉的民歌、二人台,古朴的摔跤、嘹亮的八音、高亢的北路梆子……承载的数不胜数的文化遗存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文明史诗。

  来忻州,这里有惨烈的军事斗争史。

  千百年历史演进中,忻州这个“中原之门户”“京师之屏障”始终狼烟四起、战火不息。被誉为“九塞之首”的雁门关,大小战事先后发生过千余次,有半部华夏国防史之称。战国的李牧,汉代的李广,唐朝的薛仁贵、宋代的杨家将、明朝的万世德……都曾在这里纵横驰骋、浴血拼杀。而昭君出塞、文姬归汉、郭子仪平叛、李自成进京等,都曾在这里发生。可以说,没有三关重地的铁血捍卫,就没有京师的安定、中原之繁盛,乃至国家之康宁。长城脚下,远去了刀光剑影和鼓角争鸣的雄关隘口,总能深深体悟到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来忻州,这里有动人的民族融合发展史。

  忻州境内的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合称内长城的“外三关”,是古代抗御北方游牧民族进攻中原的主战场。战国伊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创民族融合、风气改革之先;北魏孝文帝带着宏大而豪华的迁徙队伍越过句注山,推进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走西口的人们实边屯垦、“红门口的边境互市”……这些攀附在山脊上仿若游龙般的长城,见证了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融合变迁的历史,呈现出的是一幅时而金戈铁马、时而驼铃“胡”舞的民族融合壮丽画卷。

  岁月悠悠。长城留下的历史印记,从来都会在时间的更替中令人叹服和惊异。作为山西唯一拥有“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资源的忻州,将借全省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借“黄河一号”“长城一号”旅游脱贫干线公路的开通,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按照“336”攻坚布局,凝炼民族融合、爱国主义主题,深入挖掘长城的边塞、军事、农牧、贸易等历史文化元素,重点打好五台山文化遗产牌,忻州古城、云中河景区为核心的晋北生活体验区和生态休闲康养区,建设好中华长城博物馆,以高度的文化自信,重温忻州历史,讲述忻州故事,努力蹚出一条旅游产业助推贫困地区的新路来。

  欢迎您来忻州,我们一起,登长城,读历史,当好汉!

 

 

[编辑:李艳荣]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