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忻州频道>忻州新闻>
“五一”研学游掀热潮 山西偏关“边塞课堂”解码文化基因
2025-05-06 17:30:53
来源:黄河新闻网忻州频道

——黄河长城联动赋能 沉浸式体验激活文旅新场景

黄河新闻网忻州讯(记者付秋杰 通讯员郝莉娜)今年“五一”假期,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凭借独特的黄河文化与长城边塞资源,推出系列研学旅游项目,吸引全国游客纷至沓来。据统计,5月1日至5月5日,全县累计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研学主题线路预约量同比增长90%,老牛湾、乾坤湾、关河口等景区民宿酒店连续四日爆满,文旅综合收入突破600万元,研学游成为拉动消费的核心引擎。 

边塞历史“活态化”:从非遗课堂到商道重现

在4A级景区水泉红门口游客中心广场,踢鼓子秧歌非遗传承人展示着这项传承三百多年的“长城战舞”,通过学习,学生们以铿锵踏步与翻飞彩扇,再现“踢鼓子秧歌”的戍边韵律。

在红门口互市廊道,研学导师以"偏头关"通关文牒为引,带领学生还原16世纪边贸场景。"一匹绸缎换多少斤盐?"孩子们通过实物换算,理解了互市对民族关系的纽带作用,感悟“以战止战,以和促兴”的边塞智慧。

一位家长表示,孩子不仅记住了茶马互市的历史,还学会了用蒙语讨价还价,这种跨界融合特别有意义。

走进红门口地下长城,学生们躬身穿越低矮隧道,指尖触碰凹凸凿痕,体验在那个特殊年代,偏关军民挥镐抡锹的开凿之艰。

长城文化“场景化”:从烽火课堂到军事解码

海拔1700米的丫角山长城遗址,成为沉浸式历史课堂。学生们身着戍边服饰,手执红黄双色旗,学习“粮草急报”等旗语的加密指令,感受烽火狼烟的军情传递机制。当模拟的烽烟冲天而起,明代"五百里加急"军情传递机制在群山间生动重现。

研学活动组织者称,这种“徒步+教学”的沉浸式体验,让长城文化从课本走向生活。 

黄河文化“深度化”:从大国重器到文明坐标  

从万家寨水利枢纽大坝,俯瞰黄河静水深流、蜿蜒如练。工程师解析“调水调沙”技术——通过闸门精准调控下泄流量与含沙量,实现河道冲淤平衡,同步保障汛期防洪安全,在刚性工程与柔性生态间构建可持续治理范式。当听到该工程累计供水超600亿立方米时,学生们纷纷在研学手册上记录下"精密智控守护母亲河"的感悟。

在“黄河入晋第一湾”老牛湾,学生们乘快艇穿梭于黄河峡谷,近距离欣赏“长城黄河握手”的奇观,登岸探访明代军堡、望河楼,实地探访有着“石头民俗博物馆”之称的老牛湾古村落。

夜间,研学团队在专业导师指导下,结合长城烽火台的信号传递原理,探讨古代天文与军事的关系,并在研学手册上绘制“长城布防图” 。 

文旅融合“长效化”:从流量引爆到产业升级

偏关县关河口驿站持续强化“音乐节”文旅标签,形成“3小时音乐文旅引力圈”。“五一期间,黄河鲤鱼、酸粥、偏关羊肉等非遗美食销售额突破30万元;地标奶茶、通关文牒、非遗冰箱贴等产品供不应求。

偏关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李虎容表示,针对研学游市场,示范区坚持“历史场景活化、市场赋能叙事、民生视角介入”的三维创新实践。未来需进一步挖掘长城戍卒生活史、黄河水利工程史等细分领域,打造可持续的“文化IP+教育服务”产业链。 

这个“五一,偏关用长城夯土的温度、黄河浪涛的韵律和边塞星空的深邃,书写了一部“行走的教科书”。正如研学导师所言:“当孩子们亲手触摸历史的纹理,文化自信的种子便悄然生根。”


[编辑:刘春晓]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