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忻州频道>忻州新闻>
百名学子探秘偏关 解锁长城黄河文明
2025-05-01 09:30:34
来源:黄河新闻网忻州频道

黄河新闻网忻州讯(记者付秋杰 通讯员郝莉娜)“五一”假期临近,偏关县研学游热度持续攀升。4月28日,来自太原市未来星金色摇篮中学校的138名初一学生齐聚偏关县,开启了一场为期两天一夜的 “边塞文化沉浸课堂”,深度探寻长城黄河文明的独特魅力。

偏关研学之旅开启,感受边塞文化脉搏

在偏关县水泉红门口游客中心广场,一场精彩的踢鼓子秧歌表演拉开了研学之旅的序幕。这项传承三百多年的 “长城战舞”,在“非遗”传承人的精彩演绎下,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学生们身着戍边戎装,跟随传承人学习,以铿锵有力的踏步和翻飞的彩扇,亲身感受这一古老的戍边韵律。

在红门口互市廊道,研学导师为学生解锁了16世纪边贸场景。通过实物换算与情境模拟,学生们深入探究了 “一匹绸缎换多少斤盐” 的等价关系,深刻理解了互市在民族关系中的纽带作用,切身感悟到 “以战止战,以和促兴”的边塞智慧,为研学之旅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走进地下长城,体验古代军事工程的艰辛

在红门口地下长城,同学们亲自穿越低矮狭窄的隧道,指尖轻触墙壁上凹凸不平的凿痕,深深体会到当年偏关军民挥镐抡锹开凿的艰难险阻。这段沉浸式的体验,让古代军事工程的智慧与勇气在学生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有了触手可及的温度。

丫角山烽火课堂,重现明代军情传递机制

海拔约1700米的丫角山长城遗址,成为了学生们沉浸式历史课堂的绝佳场所。学生们身着戍边服饰,手执红黄双色旗,深入学习了 “粮草急报” 等旗语的加密指令,仿佛穿越回明代,亲身参与到军情传递的紧张氛围中。当模拟的烽烟冲天而起,明代 “五百里加急” 军情传递机制在群山间生动重现,让历史的场景在学生们眼前鲜活起来,仿佛看到了当年的烽火狼烟,感受着那个时代的紧迫与危机。

大国重器水利枢纽,探索现代科技的奥秘

在万家寨水利枢纽大坝,工程师为学生们详细解析了 “调水调沙” 技术。通过闸门精准调控下泄流量与含沙量,实现河道冲淤平衡,同步保障汛期防洪安全,这一刚柔并济的治理范式,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科技守护母亲河的强大力量。学生们纷纷在研学手册上记录下 “精密智控守护母亲河”的深刻感悟,坚定了他们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未来的决心。

黄河入晋第一湾,见证长城黄河的千年相拥

在有着“黄河入晋第一湾”之称的老牛湾,学生们乘坐快艇穿梭于黄河峡谷,近距离欣赏到长城与黄河交相辉映的壮丽奇观。登岸后,他们探访了明代军堡、望河楼,实地感受了有着 “石头民俗博物馆” 之称的老牛湾古村落,深刻体会到了长城与黄河在这片土地上相互交融、共同孕育出的深厚文化底蕴。

研学讲堂深度解读,挖掘文明密码

晚间,研学手册大讲堂成为了学生们知识巩固与拓展的重要平台。来自偏关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的郝莉娜化身 “历史解码员”,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学生们解读偏关的前世今生。从北魏长城烽燧到明清商帮驼铃,再穿插“戍边将士一日口粮”“古渡税银换算” 等趣味问答,学生们积极参与,踊跃举手回答问题。他们在研学手册上绘制 “长城布防图”,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见解与思考,真正实现了研学的深度与广度的结合。

近年来,偏关县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充分发挥自身丰富的文化旅游优势,深度挖掘并全力开发 “研学 + 文旅” 新业态。通过将长城、黄河、古堡等自然与人文景观巧妙串联,精心推出了多条精品研学游路线,积极打造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研学公司负责人田一航也表达了对偏关县研学游的高度认可,认为这里是青少年研学的理想之地,可以让学生们在长城脚下读懂民族精神,在黄河岸边思考生态责任。

太原市未来星金色摇篮中学校更是积极响应,组织学生参与研学活动。校长乔玉婷表示,偏关的黄河与长城有着独特的魅力,学生们在这里收获满满,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学校带领孩子们前来体验。

该校初一4班的苏梓萱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研学感悟。她在参观地下长城时,深刻体会到了当年人们为了胜利所展现出的强大决心。此次在偏关县研学游活动,为大家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与文化深处的大门,让他们在行走中触摸民族融合的脉络,感受中华文明的壮阔史诗。这段研学经历,不仅丰富了历史知识,更激发了大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在他们心中种下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种字,让他们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绿色未来的建设者。


[编辑:刘春晓]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