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忻州讯(记者付秋杰)“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在中华大地上,历史留下的痕迹如同璀璨的星辰,散落在三晋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山西作为文物大省,拥有52875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古建筑、古城、古村落、石窟、壁画、造像等,无一不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和血脉。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东北25km处豆村镇的佛光村莲花山中,古寺幽静,余音绕梁。寺内殿堂高大,层层相叠,布局疏郎,主次分明。
这里的建筑文物纵跨北魏、北齐、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等9个朝代,其东大殿是中国保存等级最高,也是最大的唐代木结构建筑,殿内保留着唐代塑像、壁画、题记等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四种艺术萃聚于一殿,在实物遗迹中绝对是件奇珍,被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梁思成称为“第一国宝”。
佛光寺东大殿是唐代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宫廷式建筑。和一般寺院坐北朝南的惯常朝向不一样,东大殿坐东朝西,站在大殿前就可以望向日落。走向东大殿,第一眼就被东大殿层层交叠下硕大的斗拱所震撼,不由的在想,在长达一千一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是如何经历过8次5级以上地震,经历无数次的战乱、灭佛活动依然还能静静地矗立在这里。
作为寺院的主殿,大殿构架由屋深柱网、铺作层和屋顶梁架三部分叠加而成,七铺作斗拱纵横恣肆,其挑出的屋檐就有将近4米,威压四方,站在屋檐下,极具压迫感。尤其特别的是,古建筑屋脊常有“侏儒柱”支撑,而东大殿的屋脊确是中空的。再就是屋顶是庑殿顶,四面出水,而且出檐很深,下雨天屋顶上的水都会被深远的出檐送到离地基很远的地方,不仅不影响地基,也不会溅到柱子上。
1937年,中国著名女建筑学家、作家和诗人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第四次走进山西,终于发现1000多年前的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他们经过测绘考察,根据殿前石柱上刻着的“大中十一年”判断佛光寺东大殿建于晚唐时期。与此同时,林徽因发现了古建筑屋顶梁柱上书写的“女弟子宁公遇”字样,对应殿前石柱上刻着的“大中十一年”,由此判断,佛光寺确切的建造时间是公元857年。日本学者曾断言:“在中国大地上已经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由此该断言言被彻底推翻。
东大殿现存有唐、宋、明、清各个朝代的壁画,价值最高的当数唐代壁画。殿内墙壁上的唐代壁画中,不仅有头戴花冠的菩萨,还有穿着豹皮服的力士,妙趣横生,绘画技艺高超,展现了唐代的风韵格调。唐代泥塑也十分珍贵,殿内砖砌佛坛上共有释迦摩尼佛、弥勒佛等塑像共36尊,都是唐代原物。此外,大殿的西部和后部,还有明代塑造的罗汉像296尊。
东大殿外的经幢,栱眼壁壁画,大殿佛坛上的塑像,都有着清晰的对应关系,可以想象在千年之前建造时就有着统一的规划和设计。
1961年3月4日,该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06月26日,包括佛光寺在内的五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昔日深藏大山之中的佛光寺,如今作为唐代官式建筑的活标本,用宏伟的姿态,无一不展现着大唐昔日盛况,用千年的木构,支撑着千年历史骨骼。其建筑的独特魅力,成为后世认识和研究唐代建筑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诉说着唐代佛教大难之后的信仰回归,传递着中国人独特的营造观念,向世人展示着大唐风采,也吸引了无数年轻人而来,一睹中国古建之风采,感受那份“亚洲佛光”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王永红、赵毕妙/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