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足音铿锵 乡村振兴再开“忻”局

发布时间:2021-09-20   |  来源:忻州日报

  绚烂的秋日,走进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忻州大地,田野飘香,农民欢笑。

  五台山下、黄河岸边、滹沱河谷地,现代农业产业园蓬勃发展,银蓝色的光伏电池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黄土高坡的乡村面貌整洁美丽,“五好社区”里老人开心、孩童嬉戏……一幅幅小康生活的幸福画卷徐徐展开,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通途正在延伸。

  因地制宜探索出“忻”机制

  6月3日,忻州市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作为全省唯一横跨燕山—太行山、吕梁山两大片区的版图大市,11个脱贫县、2222个脱贫村、55.65万脱贫人口,巩固任务重、衔接难度大、振兴面积广。巩固拓展抓什么?有效衔接干什么?乡村振兴靠什么?当前重点做什么?

  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实际,守正出新,先行先试,探索形成了“聚焦防贫、系统谋划、任务拓展、体系优化、分类推进、有效衔接”的工作思路,进一步理顺机制、厘清职责定位,推动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在对标中央大政方针中领悟战略意图,在落实山西省委决策部署中把握历史节点,我市成立了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下设“一办十二组”,全部实行“双组长”制。十二个专项组与五大振兴牵头部门在推进机制上同向、任务内容上同频、路径举措上同行、考核评估上同步,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硬核”举措抓巩固促振兴

  全市上下抓住关键环节,谋划重点工作,乡村振兴七大“硬核”举措持续推进取得显著成效:

  ——建立监测帮扶机制。将全市18.6万户脱贫户、3408户脱贫不稳定户、5491户边缘易致贫户、1893户严重困难户全部纳入动态监测范围,提高返贫致贫的发现能力、群众增收的发展能力、常态消除贫困的治理能力“三个能力”,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三个早”,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与此同时,创设“忻保障”“晋忻保”保障基金,落实各类兜底保障政策,织密“保障网”,避免“硬着陆”。

  ——创建搬迁群众“五好”社区。以“五好社区”创建为抓手,以搬迁群众后续权益保障为重点,厘清保障搬迁群众的4大类23项权益。今年创建20个“五好社区”,扎实推进搬迁后扶各项工作,切实提高搬迁群众的获得感、融入感、归属感。

  ——抓实扶贫资产“四权”管理。坚持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稳定收益权、落实监督权,该盘活的盘活,该调配的调配,该整合的整合。全市共形成扶贫资产159.34亿元,已全部确权。

  ——做强特优产业。截至目前,今年光伏电站发电收入1.94亿元,光伏收益及时兑现;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了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和精品路线,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实施“快递进村”工程,统筹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物流体系日趋完善。

  ——深入推进培训就业。通过技能培训一批、外出务工一批、就近就业一批、公岗吸纳一批、自主创业一批,提高培训率、持证率、就业率和增收率。全市摸清脱贫劳动力21.63万人,已培训8.16万人、返岗复工16.15万人。

  ——驻村干部轮换到位。围绕精准摸底、精准定村、精准选派、精准施策、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六个精准”,健全常态化驻村帮扶工作机制,全市共组建驻村工作队1468支、驻乡工作队19个、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4588人。

  ——显著改善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专项行动,聚焦交通沿线、村庄街巷、农户庭院和田间地头等重点区域,通过“拆、清、整、绿、建”等举措,全市共清理整治20万处,清理垃圾74.6万吨,消除交通安全隐患4622处,取缔违法占地546亩,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云破日出山河新,又踏层峰放眼望。乡村振兴的难度,不亚于脱贫攻坚。当下,瞄准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忻州广大干部群众再次凝聚起豪情和力量,正在以时不我待的紧迫、锲而不舍的恒心和奋发有为的进取,奋力书写新时代的锦绣华章。(记者 聂艳英)

 

[编辑:懿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