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三家村:道情声声话传承

发布时间:2020-05-19   |  来源:忻州日报

  代县三家村道情剧团成立于1981年9月,是改革开放之初代县第一个有规模、有组织的民间道情剧团。该团由老艺人董如岳、董拉恒牵头组织。他们为了把独具雁门地域文化特色和浓郁乡村生活气息的道情艺术传承给下一代,既当导演,又当演员,培养出一批道情演艺人才。

  剧团成立之初,他们以董拉恒自家不足12平米的两间茅屋作为排练室,自筹资金买锣鼓、购道具、招学员,利用秋冬农闲季节,组织学员背唱词、学唱腔、苦练基本功。起初,三家村道情剧团共招收了25名学员,先后在代县小敦素、下门王、枣林、东西留属、十里铺、门家庄、望台、显望、牛站、马站等30多个村进行演出。偶尔利用农闲时间,去原平、繁峙、定襄、五台等外地演出。

  三家村道情,是以“耍孩儿”“清江引”“罩罗袍”等为主要唱段,以传统道教故事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说唱艺术。后又吸收、采用了晋北其它道情与北路梆子戏的锣鼓、唱腔、表演、剧目以及民歌小戏的一些精华,逐步形成别具风情的道情戏。其唱词按照曲调分成上句、中句、下句三组,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诙谐幽默,曲调委婉动听,节奏流畅明快,唱腔高亢悠扬,时而如大江奔流,气势恢宏,时而如涓涓细流,委婉缠绵。一唱三叹的艺术,深深感染着戏迷朋友和观众。

  三家村道情,是联曲体。无论唱词结构,还是曲式、调式、旋律、节奏、调性、唱法以及唱腔的组织形式等,均有严谨的格律。三家村道情文坊常用笛子、板胡、四胡、三弦、唢呐、笙等乐器;武坊常用乐器有小鼓(板鼓)、大鼓、大钗、小钗、大锣、小锣、碰铃等。

  三家村道情剧团创办人董如岳,艺名葡萄旦,是代县磨坊乡三家村人,从小酷爱戏曲,24岁外出拜师于“画旦匠”门下学艺。其唱腔婉转动听,绑板尺寸到位,表演技艺高超,能将唱词与情感合二为一,感染力很强。三家村道情戏代表剧目有《姜郎休妻》《刘秀下南岸》《泥窑》《田氏劈棺》《安安送米》《刘全进瓜》《化金钗》《雷洪扛枷》《打金堂》《韩湘子出家》《打碗罐》《游花园》等。

  如今,董如岳的儿子董眉红、女儿董白白依然活跃在戏曲舞台上,为道情艺术的传承与发扬,悉心带徒,辗转各地演出。让“道情”这一地方民间艺术大放光彩,是他们不变的初心。(原雪瑞)

[编辑:李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