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最后17个贫困县这样实现脱贫摘帽

发布时间:2020-03-06   |  来源:山西晚报

  2019年是山西省脱贫攻坚任务最为艰巨、决战决胜的一年,有17个贫困县计划摘帽退出,其中国定县16个,分别是广灵、天镇、浑源、宁武、静乐、偏关、代县、五台、兴县、石楼、临县、壶关、平顺、永和、大宁、汾西,其中包括10个深度贫困县;省定县1个,即榆社县。2月27日,省政府批准以上县摘帽退出。至此,山西最后17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这17个贫困县是怎样脱贫摘帽的?有哪些脱贫特色?接下来,如何巩固摘帽退出的贫困县?3月5日,山西省扶贫办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山西省将全面落实“四个不摘”,紧盯不放各类问题整改,持续完善各项帮扶政策举措,确保2020山西脱贫攻坚决战完胜。

  作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省份,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山西省就有吕梁山、燕山—太行山两个。全省共有58个贫困县(区),其中36个国定县,22个省定县。经过全省上下几年来的奋力攻坚,截至2020年2月底,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9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减少到2.16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1%以下,全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在我省减贫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贫困县摘帽退出的主要评价指标是‘三率一度’,即综合贫困发生率、脱贫人口错退率、贫困人口漏评率、综合认可度。”山西省扶贫办副主任龚孟建介绍:“三率一度”由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实地评估检查后作出评价;涉及“两不愁三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14项指标由省级行业部门作出评价;省委脱贫攻坚督导组从“三保障”“三落实”、问题排查整改、基础设施和公务服务、后续帮扶、巩固提升等6个方面提出退出评价意见。综合评估检查结果:17个县全部达到贫困县退出国家和省级相关标准要求。从“三率一度”看,各县综合贫困发生率、脱贫人口错退率、贫困人口漏评率均低于2%、综合认可度均高于90%要求。从去年12月份到今年1月份,山西省先后组织8所省内外高校的专家、教师和学生700余人,对17个县开展实地评估,共走访209个乡镇、577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392个,占67.94%;非贫困村185个,占32.06%。入户调查18097户,县均1065户。从行业指标评价看,17个县均达到贫困县退出14项指标要求。从督导评价看,17个县均可退出。

  全省贫困县虽然全部摘帽,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全省将全面落实“四个不摘”重大要求。贫困县摘帽后,要求进一步稳队伍、稳军心、稳政策、稳责任,做到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同时,特别要加强驻村帮扶工作的管理,发挥好这支队伍的作用,以户为基、精准到人,开展问题清零行动;以村为体、补短强弱,增强办事服务能力;以县为战、发起总攻,交好收官答卷。贫困县摘帽后,工作重心将放在巩固脱贫成果、增强造血功能、防止反弹返贫上,紧盯剩余贫困人口,确保今年上半年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户,采取针对性帮扶举措,确保不致贫返贫。持续抓好产业就业,落实好扶贫小额信贷政策,防止逾期,用好续贷、展期和疫情期间还贷可延长6个月等优惠政策。落实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特困贫困群众兜底保障措施,确保不留死角。解决好搬迁入住率低、拆除复垦慢、产业就业无门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不配套、社区治理不完善等问题。(记者 李晶)

  17个贫困县是怎样脱贫摘帽的?

  广灵县:推动增收措施“三覆盖”。乡、村、户产业项目全覆盖。实施扶贫“引擎”项目17个,累计带动19748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500至3000元。“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务工就业全覆盖。建成扶贫车间109个,带动2937贫困人口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增收。“深度贫困人口”资产收益全覆盖。全县发展资产收益项目50个,带动152个村1.57万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350至1538元。

  天镇县:打造5个万亩级种植产业,带动1.34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引进大伟嘉50万头生态循环金猪扶贫项目,推行“1120”模式,即1个猪场,1千头规模,带动20户贫困户;建成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并与京东、苏宁等平台合作,农副产品累积销售额3.56亿元,惠及4500贫困人口。

  浑源县:“两房五貌六覆盖”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两房”即1.3万人实现易地搬迁,3.82万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五貌”即严格遵守建设、慎用、负面三清单,乡容乡貌、街容街貌、院容院貌、屋容屋貌、精神面貌得到根本改观;“六覆盖”即全县315个村饮水安全、动力电、硬化路、客车、互联网、文化场所实现全覆盖。

  宁武县:构建以生猪养殖、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生态经济四大产业为主,以发展小杂粮、食用菌、中药材、健康养殖、劳务用工、煤炭运输、电商扶贫产业为辅的“4+7”脱贫支撑产业体系,带动5000余人就业,实现“一户多业、一主多辅”的产业多轮覆盖。

  静乐县:探索形成“健全五大体系、抓实五大产业、厚植五重保障、突出五个坚持”的脱贫摘帽“四个五模式”。制定出台了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退出的政策立体支撑体系。严格实行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党员干部包户责任制,构建了贫困村、非贫困村、贫困户帮扶全覆盖的结对帮扶体系。建立“片区主战,战区作战,以村为战,连区督战”的作战督战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健立资金投入保障体系。

  偏关县:坚持实施行政村大整治大提升行动。所有行政村建成通村公路,具备条件的203个行政村全部开通客运班车;通过城市管网延伸供水、分散式供水和应急补水三种方式,安全饮水达标率100%;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文化活动场所和卫生室全覆盖;坚持“住新拆旧、同步双签”的原则,实现易地搬迁3460人。

  代 县:光伏电站照亮致富路。建成忻州最大、全省第二的40兆瓦集中式光伏发电站1座,总规模达143.4兆瓦的分布式光伏电站225座、联村光伏电站15座,实现贫困村光伏电站全覆盖,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小型公益事业、长期用工和扶贫资助等措施,带动1.74万贫困人口增收。生态苗木植下幸福林。万达苗木公司通过流转土地、土地入股、长年务工等形式,带动876贫困户,户均年增收5300余元。

  五台县:“抓党建、促脱贫”。推行“支部+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支部+党员致富带头人+贫困户”扶贫模式,累计实施扶贫产业项目948个,带动12355户29197贫困人口。拓宽劳动就业渠道。构建县乡劳务输出平台,重塑“五台泥瓦匠”品牌,年均输出劳动力32978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3961人。

  兴 县:全面实施“2345”脱贫攻坚路径,即:构建产业、就业“两个支撑”,提升教育、医疗、住房“三个保障”,推进易地搬迁、生态脱贫、光伏扶贫、贫困村提升“四大工程”,完善党建引领、责任落实、工作推进、资金投入、社会帮扶“五项机制”。

  石楼县:农村饮水工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解决氟超标问题,保障279个自然村20644户64473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全县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无因贫辍学学生。“六道防线”保证贫困群众入院救治自付比例稳定至10%以内。建成3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实现4654户15473人搬迁入住。2014年以来,17450户危房改造完成并全部入住,农村危房全部“清零”。

  临 县:实施“3N35”产业扶贫计划,即:财政统筹整合资金年户均投入3000元以上,统筹实施N个产业,通过“三个一”保障措施,实现贫困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发展种养殖合作社1060个、种养加工基地160个,带动1.34万贫困人口。建成光伏扶贫电站197.02兆瓦,已分配收益3200万元。培训“吕梁山护工”11702人(贫困劳动力4902人),就业输出6914人。免费培训贫困劳动力驾驶员4630人、跨境电商196人。

  壶关县:坚持以红色(旱地西红柿)、绿色(旅游产业)、蓝色(光伏产业)、本色(劳务就业)“四色品牌”为主导,实施了创建六好红旗村、六好示范户,改水、改电、改路、改房、改院、改厨、改厕、改圈的“双创八改”工程,实现了“村村有致富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

  平顺县:坚持“旅游产业、中药材产业、新能源产业”为主导、“十小产业”为支撑、电商产业为延伸的脱贫产业体系,实现“县有支柱产业、村有致富项目、户有增收门路”。其中,旅游产业带动2200户6300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5800元;中药材产业带动3.5万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4100元;新能源产业带动220个村集体经济“破零”,带动7889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2600元。

  永和县:夯实贫困户稳定脱贫基础。谋划产业项目147个,支持经营主体108个,带动3482贫困户年增收2000元以上。累计投入4.12亿元,建设屋顶光伏电站2136座、村级光伏电站103座和集中式光伏电站1座,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和贫困户,累计发电3000余万度,所有行政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到20万元以上,带动所有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大宁县:突出生态扶贫,实施购买式造林。政府搞好规划设计,组建造林合作社,通过竞价议标,与乡镇签订合同,自主投资投劳造林,林权不变,树随地走,当年验收合格后支付30%的工程款,第三年验收后支付余款。全县组建贫困户占80%的合作社37个,2017年带动1562户4699人脱贫,占当年贫困人口的33%;2018年带动2088户6264人脱贫,占当年贫困人口的67%。

  汾西县:按照“1+X”布局,大力发展肉鸡、核桃、光伏、玉露香梨、“一村一品一主体”等特色产业。建成肉鸡养殖大棚373个,肉鸡年出栏5000万只,年产值13.5亿元,纯收入1.5亿元。核桃年产值6000万元,纯收入5280万元。光伏产业年产值2.2亿元,收益6300万元。玉露香梨年产值3200万元,纯收入2000万元。发展黄粉虫、食用菌等“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项目92个,累计分红522万元。

  榆社县:聚焦易地搬迁脱贫。投入4.8亿元,建成9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实现4029户9614人搬迁入住;创新“医养结合”社会化养老模式和后续产业发展,新建扶贫车间10个,带动就业2059人。聚焦公共服务提升。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完成新建城北小学等重点工程;累计发放资助资金3205.33万元,覆盖贫困学生3.5万人次。健康扶贫政策累计惠及贫困人口2.24万人次。 (记者/李晶)

[编辑:李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