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人家的那盘热炕

发布时间:2020-02-21   |  来源:山西晚报

  晋北地处高寒地区,早年间家家户户都以火炕取暖御寒。老话讲,“ 家暖一条炕”,一盘热炕温暖了整个冬天,也形成了独特的炕文化。

  那里的炕一般是用石板和砖砌起来的。炕细分为正炕、倒炕、顺山炕。正炕临窗而建,采光好;倒炕依后墙而建,避开窗户为防寒风;顺山炕顺小墙依窗而建,是为满足人口多的家庭住宿需要。

  炕又分为炕头、当炕和后炕。那句“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老话,是早年农村人们最原始的向往,但也说明“ 炕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不一般。平日里炕头是留给家中老人或长辈的。晚辈只有出远门回家,才被让到炕头上歇一歇,暖一暖。家中来客,尊贵的、亲近的就请到炕头,或让到炕中间的正位上。一般的来客让到炕上,在炕中间盘腿坐。若疏远的客人或生客,只能在后炕的炕沿边坐。这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俗了。

  家中嫁闺女与炕头的关联也不少。女儿出嫁前,要请人坐在炕上用线给闺女绞脸上的汗毛,叫“绞脸”。大约是告别黄毛丫头的一种仪式吧。出嫁的那天要在娘家的炕头上吃“离娘肉”,梳洗完毕要安坐炕头等待迎娶。临走前要带上娘家早已备好的,被炕头暖得温热的“压箱底儿钱”和包好的“满家饺子”。

家中娶媳妇,新人进了婆家,喜气和热闹也最先停留在炕上。红红的有着龙凤图案的花油布,窗户上百年好合和大红喜字的剪纸,亮晶晶的描金黑漆铺柜上,整齐叠放着大红大绿的四铺四盖崭新被褥,将喜气散发在屋子里的每个角落。

  那个年月,炕可谓是家中最出彩的地方。因为炕不仅承担着吃饭、睡觉、做针线活等,还担负着待客的任务。所以要样儿的人家在炕上下足了功夫。炕沿镶上宽约15-20厘米的杏木板或其他硬木,经过打磨和油漆,锃亮光滑。在环炕的墙面,请画匠彩绘上约二尺高的炕围,也叫墙围,既美观又避免靠墙坐时白墙污染衣服。炕围边设计了“ 长方口空”“ 圆形空”“ 扇子空”或“ 正万字腿”和“ 斜万字腿”等图案。底色因各人喜好,或浅绿,或淡黄,或大红,或橘红。采用最广泛的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红棕色的,红火浓艳,强烈醒目;另一类是深浅绿色的,素雅大方,清新悦目。二者各具其妙,各悦所好。中间用油彩画上花鸟、风景、人物故事等。中间炕围画是以颜料做底,色彩画花,桐油涂罩。既鲜艳亮豁,又坚固耐久。日常脏污了以湿布揩擦,则又光亮如新。

  再说满炕铺的炕油布,通常画的是花和水果,那年月轻易吃不到的东西几乎都要画在油布上,菠萝、香蕉或苹果和鸭梨什么的。更多的是花,梅花、菊花、荷花等。荷花是大朵大朵的,一定是在中央,但更多的人家喜欢牡丹。那牡丹一定是画在油布的中央,大朵大朵的红牡丹与黄牡丹,无论外边是什么样,一进屋,这满炕的色彩缤纷,会一下子让人觉着日子是热腾腾的。讲究些的人家则选寓意吉祥的,诸如“鹤鹿同春”“鸳鸯戏水”“孔雀开屏”“丹凤朝阳”“海水日出”等传统民间画。当然,炕上还少不了家庭主妇们的针线笸箩,里面有尺子、针线,还有剪刀等。

  据说,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有人曾把炕比作住宅的魂,说是没有炕,再好的房子也没有了家的感觉。以至于今日人们住在有暖气、电梯的现代高楼大厦中,还经常思念曾经睡暖炕的温馨小日子。(宋元林)

[编辑:李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