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溯源】给你一个来偏关的理由(六)

发布时间:2019-11-20   |  来源:黄河新闻网忻州频道

  (文/郑志东)

  石窑洞是我家

  住过楼房的城里人,来到偏关,都会为这里乡村的多数人居住石窑洞而好奇。当地人就地取材,垒石为家,家家如此,户户一样,构成独特的景观。居住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湖到4000多年前。偏关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它源于自然,用于生活,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的成功范例。石窑洞既是偏关先民们与自然不断斗争的结果,也是偏关人类不断改善自身生存条件这一艰难过程中的伟大创举。虽说随着社会的进步,后来有了多种居住形式,但是因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其本身的顽强生命力,偏关窑洞得以延续至今。它不仅是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久住偏关的胡淑清告诉笔者,偏关的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容洞、独立式等。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黄土具有保湿储能隔热及自身调节小气候的功能。偏关的窑洞就有冬暖夏凉保湿恒温的独特优势,一直延续下来。偏关窑洞的建造投入少,成本低,难度小。偏关窑洞因地取材,构筑合理,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在偏关的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天延续数千年的黄土石窑洞建筑在老牛湾仍保存完好,这一宝贵遗产仍进入人们的视野。

  常来偏关转转,常来偏关看看,宿于偏关的石窑洞,躺在火烧的土炕上会有别样的快感。

  守关人群更是别样的风景

  如果说偏关的自然景观引人入胜,那么为打造偏关旅游业作出贡献的人们更是此地一道靓丽的风景。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偏关县委书记王源2009年调任偏关历任县长、书记,至今主政偏关已有10个年头。他出生在平型关,工作在宁武关,守望在偏头关。他自称是守关人的后代,他也是中国长城学会理事、忻州市长城学会名誉会长、山西省十大最美长城卫士、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十佳人物。

  王源说,如今人为破坏长城因素减少。但在现实生活中,长城修缮备受关注,争议颇多。事实上,有些为民谋福的大事,当下难见效,长远必利好的项目,在实施中有矛盾,引发争议在所难免。争议面前作为主政一地的官员如何办?王源说要有自己的态度和担当,同时也要统筹考虑、慎重作出每一个决定,决策的前提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长远益放在首位去考量。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谈不上决策权。10年间王源走遍了偏关县的百余处长城遗址。作为一县家长,王源为啥对长城情有独钟?这是因为偏关这个长城资源大县的现实基础决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做好工作。偏关地理偏远、地下资源不足,从偏关长远发展来看,发展旅游势在必行。那么就必须做好偏关的长城、黄河两篇“大文章”。准确决策、科学拍板、事关千秋、造福人民,懒惰不得、勤政为本。

  千秋大业,重在落实。10年来偏关先后恢复了当年的“三关”总传烽虎头墩护城楼,建起了长城博物馆和长城碑林,维修了寺沟长城,修复并开发了水泉堡地下长城、水泉堡城门和城墙,对内长城最大的明代军事古堡“老营堡”进行了部分复修。还修缮了偏关境内的护宁寺、隆岗寺、县城鼓楼及部分古民居,并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完善建立健全了长城保护工作机制。

  国家级贫困县偏关是个财政穷县。2017年,偏关全县公共预算收入1.2亿元,在忻州14个区县里属于比较困难的。但在长城保护、修缮方面投入的资金,近10年来累计达1亿多元。

  钱从哪儿来?穷则思变,偏关县先后向山西省文物局上报项目,前后大约争取到1000多万元,再剩的县里自筹。修缮长城按照每米基本修缮费用5000元来算,偏关有126公里长城,那就是6.3亿元,这还没有加上烽火台、关堡等重要建筑的维护修缮,费用很高。

  办成件大事总是曲曲折折。目前长城的权属划分也不够明确,造成实际投入不足。在一些长城交界的地方,也会出现两地推脱责任、争夺利益、保护利用不统一等问题。王源赞成文物部门提出的“修旧如旧”原则,他认为抢救性的修缮、对长城重要节点的修缮是非常紧迫的。但以“修旧如旧”来打造的老牛湾景区,涉及文物保护,所以县里的每一个决定都必须慎而又慎,大事办好是根本原则。

  丰厚的历史遗产既要保护也需开发。加强文物保护也是在为偏关旅游奠基。现在偏关的旅游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过去因为没有高速、交通不便,再加上县财力投入不足,旅游提出比较早,发展却比较慢。通过逐步积累,这些年偏关打造了老牛湾景区、乾坤湾景区、护宁寺景区等等,“旅游活县”已经成为全县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

  如今山西省委、省政府要打造“长城、黄河、太行”三大旅游新板块。偏关有长城、黄河两大元素,机会难得。但偏关的长城和黄河景点比较分散,县里财力有限,多年来想修路却修不成。2019年偏关县借势省里的重大战略,通过省、市、县和社会资本投入16多个亿,全面启动建设“长城1号”和“黄河1号”两大旅游公路,预计2020年可通车。

  脱贫大任,任重道远。包括修建长城1号和黄河1号公路在内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偏关人民的幸福和美好的未来。截止2019年第二季度,全县建档立卡扶贫对象总规模为91个村10074户25168人,累计完成83个村8143户20987人的脱贫任务,贫困发生率由34%降到5.1%。2019年将完成8个村1931户4181人的脱贫任务,全县整体摘穷帽。

  众所周知,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要对文物进行特殊保护。保护是前提和基础,这是不能动摇的。搞旅游开发不是破坏文物,偏关县既避免过度开发,又合理地利用了长城资源。长城是具有特殊魅力的旅游资源,要实现开发利用,首先就要修缮。修缮也是一种保护,只有积极修缮,才能做到在保护中适当开发,在开发中持续保护。

  置身黄土厚墙,秋尽冬临的偏关,心似乎空无一物又包容万千。古时筑长城,无非是为了保证百姓的平和安宁,如今开发长城,更是为了人民的富裕和诣。

  问天下谁是英雄?古代守边护城的将士算是英雄,如今偏关县委、县政府领导身先士卒率领全县6700名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埋头苦干,团结带领全县广大人民群众脱贫攻坚永远在路上,其功其德大家有目共睹,所作所为尽显人民情怀,他们更是新时代的真英雄。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偏关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上得以印证。这里的干部群众一腔赤诚,一片丹心,一份厚重的爱国情怀长年铺洒在长城脚下,黄河边上。这里的干部和群众以弘扬长城文化,传承长城精神,树立文化自信,挖掘长城价值,叫响世界品牌为导向,在山西全省锻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机遇面前,这方土地上的人们为加快推动山西省文旅深度融合,打造覆盖边塞长城文化和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的大格局,正艰苦奋斗千方百计来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虽说偏关墙老堡古,其实最深沉的根基就在每一个偏关人的心中,扎边守关的偏关人勤政务实,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用实干苦斗的偏关精神一直在书写偏关历史的全新史诗,他们也成了世人眼中最美的又一道风景线……(完)

 

[编辑:李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