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溯源】给你一个来偏关的理由(五)

发布时间:2019-11-12   |  来源:黄河新闻网忻州频道

  (文/郑志东)

  长城建在地底下

  你听说过,也见过地面长城,地下长城可能是首次闻听吧?而在偏关县就有这样的去处,它就是偏关县“红门口地下长城”。这个地方位于该县水泉乡水泉村。水泉村古称水泉营,始建于明朝成化二年(1466),是长城红门口的驻军堡,红门口是长城要塞,水泉营是镇守守红门口的游击将军署,号称“三关前哨”。1968年,当地人民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结合当地已有的古长城展开此项工程。水泉堡曾经是北京军区“长城沿线战斗村”建设工程之一。明代地上长城搬到地下,成为现存全国规模最大战备地道。2013年8月,在偏关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由水泉乡人民政府立项开始建设。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是偏关边塞军事历史风情游的一部分,由红门口遗址、水泉营古堡、战备地道三部分组成。目前,水泉营古堡正在修复古道、古牌楼、古戏台,停车场和改造道,战备地道改造完善2600米,适合开放的有1650米。战备地道有土洞、砖砌地洞。总长约8900米。水泉战备地道的主体功能是藏运兵员,上下三层,出口众多,四通八达,又因为其主体部分由明长城砖砌成,更增加了历史文化价值,在全国现存战备地道中首屈一指,名副其实。


   三晋奇士万世德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到偏关接触偏关人,体会一番当地的风俗民情,别有滋味。那么偏关的名人、名吃、民俗有些什么呢?历史上的偏关人,大名鼎鼎的就是万世德。万世德从小聪明过人,曾有右都督出上联“三光日月星”,年仅5岁的万世德对出“一统山河地”。他25岁考进士,被时任山西按察司使的明代大文学家王世贞称赞为“三晋奇士”。万世德先后任南阳令、山东令、蓟辽总督巡防天津。他的一生以文入仕,以武成名,文可安邦,武可定国。曾先后在青海、甘肃等地多次平定蒙古族叛乱,屡立奇功。万世德帮助朝鲜攻打倭寇立功,死后被追封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偏关每十年要过一次会,可别小看这个会,这是万历皇帝亲封的“敕旨钦命龙华盛会”,为的就是纪念万世德。

  山沟小城风味浓

  俗话说“三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偏关作为一个偏远的小城,有自己独特的小城风格。全县全县耕地面积52.9万亩,7.8万农民,年平均降水量425毫米,无霜期145天左右,非常适宜五谷杂粮种植。偏关的特色饮食有三,即一冷一热一小吃。偏关有一道凉菜那就是荞面碗托,朋友介绍说,最好吃的就是中大街的杨如如碗托。不用怀疑,看着那个被围得水泄不通的小地摊儿,你就知道好不好吃了。热菜就是偏关的酸饭。外地人到偏关会发现这里的农家,家家锅台上都放一个特殊摆设,又黑又亮的陶瓷罐,当地人叫浆米罐,放酸米的。偏关人一天三顿吃酸饭都不重样,早上喝酸稀饭,中午吃酸粥,晚上可以吃酸捞饭。尤其是夏天酸捞饭消渴健胃凉爽宜人,偏关人称它是“农民的健力宝”。

  滋养偏关人的这道主食,还有一番文化说道呢。酸捞饭的来历跟杨家将有关。传说杨家将一队人马镇守偏关时,一天中午兵营火头军刚把米放入水缸里淘米做饭。敌兵打来了,杨家将火头甲只好扔下米缸去打仗,打了两天才打败辽兵,回到营中用已经酸了的米做了粥,因为兵士两天未吃饭,又饥又渴,此时的粥吃到口里酸中带甜,甜中带香,非常可口,从此杨家将火头军把这个吃法传给老百姓,吃起了酸饭,酸饭便流传至今。小吃还有烧肠子,经过三道工序,和面,蒸,煮。烧肠子外脆里嫩,别有一番滋味。(待续)

 

[编辑:李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