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家乡的红门山

发布时间:2019-08-12   |  来源:忻州日报

  故乡有山名红门。乾隆二十二年(1757)《崞县志》载,红门山,县治(崞县,今原平市)东南六十里,南界定襄。红门早照蔚为壮观,藏姑藏哥庙的故事代代流传。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神奇,在整体平缓的红门山东端,从山巅到山麓,隆起一条怪石嶙峋的“ 带”,奇石遍布。在这条“ 带”接近山顶的上部,耸立着一块高1.9米、宽2.5米,如刀劈斧削般平整光洁、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巨石。奇特的是,巨石中部通体上下呈栗红色泽,而两侧着生的苔藓类植物呈暗绿色,似门框衬托着里边的“ 红门”。“ 红门”下面有三块长宽各80厘米的登门石,天造地设,却如人摆放。每当晨曦微露,霞光万丈,正对故乡村落、坐西向东的“ 红门”最先沐浴在晨光之中。这就是闻名遐迩、被载入《崞县志》、列入旧八景的“ 红门早照”自然景观。与此奇景相映成趣、遥遥对应的是山麓下建造于清代的“ 夕照禅寺”。每当夕阳西沉,光芒尽收,大地被余晖笼罩之时,寺院正殿内却丝丝金线,缕缕阳光,这就是与“ 红门早照”相辅相成相对应的“ 夕射晚景”。诗云:

早照夕射,遥相呼应。

日出日落,宇宙运行。

万物皆然,有灭有生。

遵循客观,天道酬勤。

  万物有生命,石头有灵性。红门山,这座由花岗岩、石灰岩、云母石等组成的群体,有幸承载了一段历史上可歌可泣、流传千古的忠义故事。

  沿着红门山脊逶迤向西行至山崜断崖处,出现在眼前的是两座傍山势而建的精致庙宇。庙宇内山体自然形成的岩罅幽深莫测,阴冷森郁;洞内阵阵冷风吹出,细听似有隆隆之声,充满了诡异神秘的色彩,这就是古志所载“ 藏姑藏哥庙”。在父老乡亲中间流传着这么一段感天动地的传说。相传春秋末晋景公三年,屠岸贾擅率其部攻入赵盾后院“ 皆灭其族”,忠臣程婴为了保全赵家血脉,以自己的亲子偷梁换柱救出了赵氏孤儿。至于程婴携赵氏孤儿躲藏在何方,答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乡亲们宁肯相信这样的说法:程婴携赵氏孤儿逃至崞地红门山,适逢龙化村(今荣华村)寄山牧牛之母子俩,便随母子藏于天洞。赵孤称其母为姑,称其子为哥。姑用母乳喂养赵孤,哥常逗其玩耍。赵孤长大继位后,不忘姑与哥在患难之际的大恩大德,遍寻母子二人,以图报答救命之恩。然而物是人非,母子已饿死于山野,赵孤痛心疾首,面山而泣。他为了永远缅怀恩人,遂派能工巧匠在故地建庙而祭祀。这段故事,有天洞之庙左大清乾隆十三年(1748)所立石碑铭文为证。诗云:

  青山有幸育赵裔,奸佞无良害忠臣。

  满门抄斩意绝后,天不灭“武”绝处生。

  奉劝世人多行善,作恶终将得报应。

  红门山山麓是典型的峪口地带,典籍称“ 蔡家岗口”,是崞地通往外域的六大隘口之一。

  千万桑田总战场,百二河山尽赤土。人类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战争史。蔡家岗口是塞外高原通往太原,与忻口并列的第二大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7年10月中下旬忻口战役打响后,这里成为国军右翼防线的守卫重点,蔡家岗村驻扎有六十四师382团,红门山山顶至今仍存有被萋草淹没的工事遗迹。

  红门山承载了千年忠义文明史…… 而今的红门山,北接天涯、滹沱两景区,交通便利。在全域旅游大环境中,红门山蕴藏着厚重的旅游资源,希望能得到挖掘利用与展现。(蔡顺田)

[编辑:李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