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一根冰棍的美好和渴望

发布时间:2019-07-24   |  来源:山西晚报

  “卖冰棍喽,白糖冰棍3分,红豆冰棍4分,牛奶冰棍5分……”现在,听到这样的叫卖声,老太原们一定以为时光倒流,估计会手拿钢镚儿不由自主地出门顺着声音去寻找,这是我们小时候特别爱吃的冷饮。那时,不像现在的超市冷饮种类齐全,冰棒、雪糕、冰淇淋、冰块、果汁、矿泉水等几十种。所以,我们那会儿吃一根冰棍,就心满意足了。记得撕开简陋的包装纸,迫不及待地把整根白白的冰棍往嘴里塞,含着、吮着,直到把整个嘴都冻得麻麻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夏天,很多孩子放学后,头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回家,路上渴了就喝一口随身带的白开水。听到远处叫卖冰棍,看着头顶草帽、手推自行车的身影由远而近,车座后面的那个木头箱出现在眼前,我们只能流口水。那年代,3分、5分钱一根嘎嘣硬的冰棍,现在想来没什么吃头,但是甜甜的、凉凉的味道吸引着不少小伙伴。当时,连买粮食的钱都省着花,冰棍是零食,谁家大人舍得给买。但是,小孩子是管不了那么多的,有的攒下零花钱,偷偷地买。我父亲去北京出差,那时老北京的经济比其他城市好很多,吃食不那么单调,只要有冰棍卖,会有十几个人的队伍排着。冰棍的品种不多,红豆的、绿豆的,有点奶味的,价钱有两个档次,3分钱和5分钱。冰棍,冰棍,“冰+棍”,白开水里放点儿糖,搅拌后倒在模子里,再插上一节小木棍,成型以后拿出来,就是冰棍了,没法跟现在的雪糕比。档次高的冰棍,是带颜色的,上面镶嵌着一颗颗红豆或绿豆,咬起来有嚼头。父亲狠狠心吃了一根,非常过瘾,说红豆红豆,真是让人思念它呀。红豆,就是红小豆。当时卖冰棍的也没有冰箱冰柜,就用一个大木箱子储存,箱子里面用塑料泡沫贴边围上一圈儿,再放冰棍,然后盖上厚厚的白棉被,隔离外面的高温,就不容易融化了。

  我家对门的小伙伴,她的童年很让同龄人羡慕,因为她爸爸在冰棍厂上班。夏天,她爸爸下班回家,她最喜欢看她爸爸双手抱回家的那顶雷锋帽,里面有冰棍,隔三差五,她就能吃到,有时也会分享给我一根,我就赶快拿回家放到瓷碗里,等着姐姐弟弟们回来一块儿吃。谁知时间不长,冰棍化掉了,只剩下半碗水。我们大眼瞪小眼,只好你一口我一口地喝甜水水。听她爸爸说,大热天,在冰棍厂房上班,要穿棉袄、棉裤、棉胶鞋,从头到脚全副武装,照样冻得手脚麻木,浑身冰凉。我们只知道冰棍的香甜,哪能听进去他那些话,现在懂了,那是份很受罪的工作。冰棍行业当时处于萌芽阶段,人们对冰棍的热情很强烈。

  70年代末80年代初,冰棍升级换代成“冰糕”,对大多数孩子仍是奢侈品。那时,一毛钱可以买几盒火柴,买一斤大米,但只能买一根冰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推着二八自行车走街串巷叫卖冰糕的多起来,装冰糕的木箱子个头也变大了,能装一百多根。听见叫卖声,有些孩子不能安心玩耍了,马上跑回家问爸妈要钱。当时,民风淳朴,童叟无欺,卖的都是同一个价格:白糖冰糕3分,赤豆冰糕4分,奶油冰糕5分。当大部分孩子吃到冰糕后,就不算什么稀罕事了。在家门口,常常看见有些孩子聚在一起吃冰糕,冒着一缕缕的“白汽儿”,他们舍不得咬,用舌头舔舔,舔到冰糕化了,才用舌尖兜住化掉的糖水水。

  商贩如果一天卖掉一箱,能挣一块多。有些聪明的小贩想多挣点钱,就用自行车,载着箱子,到学校、街道、商店门口等人多的地方候着,一般都会卖掉。

  “双棒”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因为它比起之前的普通冰棍,可以算得上是“贵族”级别了,奶味重了,甜味正了。

  记得那时候还流行喝橘子水,那是一种汽水,橘子味特浓,街上卖一毛五一瓶,根本喝不起,八九岁的小弟嚷着要喝。于是我爸有时就从厂里打一大瓶单位自制的防暑汽水。这种汽水估计是用香料、色素、糖精、苏打配的,橘色的,气儿倍足儿,冰凉,猛喝一口,呛得鼻子和脑门受不了,和吃了一口芥末的感觉类似,是用搪瓷缸子从一个水龙头里接的。再后来,爸爸单位发的夏季福利里有橘子粉了,挖两小勺到碗里,用凉白开一冲,喝下去,真甜、真香。

  后来,有了冰砖,还有了冰淇淋,还有了可乐、雪碧、冰冻矿泉水、酸奶,还有了很多高级包装、口味丰富、价格高昂的冷饮,想吃什么有什么。尤其,闷热的夏天吃火锅,来一根雪糕,那才叫过瘾呢。

  从冰棍到雪糕的变化,都能看到老百姓生活的变化,这是时代进步和发展的缩影。(口述:赵耀成 采写:记者/郭志英)

 

[编辑:李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