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乐岑城李氏与代州冯氏的家风传承

发布时间:2019-06-24   |  来源:忻州日报

  家风,是一个家庭因教化而流传的风习,是家族文化风格的高度浓缩,是一个家族历史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与升华,是融入每个家庭成员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一个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它对族人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子孙后代才能受益。它是一个家族引以为傲,并值得世代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代代相传、长盛不衰的文脉和根基。

  静乐岑城李氏,其始祖茂钦公,祖籍安徽省凤阳县土地塔(堂)村。明朝洪武元年,茂钦公由江南秣陵关(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秣陵关)随大将军徐达、常遇春率领的北征大军,连克北京、太原、大同、朔州元朝势力。以从军有功之军士分守沿边要地,调任山西省静乐县北部宁化守御千户所镇守边关。后携眷定居静乐县城岑山寺坡底。人称“坡底李家”,世称“岑城李氏”,至今六百余年传后世。

  岑城李氏先祖来自中华文化繁荣发达的苏皖之地,经过明、清两朝的发展,期间仕宦、文人不断,成为引领静乐文化发展传承的主要家族之一。特别是到了第十一世祖官至光禄寺署丞惟静公李室,在康熙年间,以子李之檀赠“奉直大夫”。李室的二位宜人在李室辞世后,同心守孤抚育之鏎、之檀二子,不分嫡庶。康熙五十八年在五家庄石窑院北门奉旨建双节坊旌之,先赠宜人,后俱以孙李暲赠恭人。十二世祖李之檀,曾任长子县教谕、四川珙县知县、江苏高邮州知州。公以孝著称,做官清廉,爱民如子,为民解困传为佳话。李子檀、李之鏎(武举)兄弟二人同为静乐乡贤名宦入静乐县志。十三世祖李恂、晸、暲、船、旭、旲、嚥、暐,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李暲举人在官场上驰骋近半个世纪。雍正年间授福建汀州府、厦门海防同知,后任江南太平府、池州府、淮安府知府,诰赠“中宪大夫”,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许多当时著名学者、诗人、书画家,其中不乏进士、举人、封疆大吏多和他志同道合,且有密切的文化交流与社会交往,可谓四海之内皆兄弟。其孙十五世祖李銮宣是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旋即授职刑部主事。嘉庆三年擢升为浙江温处兵备道。历任多省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并署理巡抚事,嘉庆二十二年升任云南巡抚。

  代州冯氏,亦称雁门冯氏。始祖冯盛曾戍守雁门关,据《代州道后冯氏世谱》记载,代州冯氏是明成化年间由山东青州府寿光县迁来戍边的军人。后来逐渐在雁门繁衍开来,到重修世谱之时共历二十三世。从明嘉靖年间出现第一个举人后,原先平民化的家族结构开始发生重大转折,此后秀才、举人不断,到明末鼎盛,成为雁门乃至中国北方一大文化家族,这一盛况一直延续到清末。

  冯酅,字恃东,号灵濮,康熙辛卯科举人、湖广巡抚冯光裕次子,生于康熙五十四年,戊午科举人。中举后因家庭变故归里守孝,未考进士。曾任四川彭山、秀山知县,礼州知州,该地区地处川西群山之中,条件十分艰苦。冯以自家世代尽享皇恩,理应以身报国,慷慨赴任,于乾隆十八年卒于任中,享年三十九岁。其妻子是静乐岑城李氏“中宪大夫”池州知府李暲次女。生于康熙五十二年,卒于乾隆十七年,享年四十岁,葬于代县烟旺村之赐茔旁。育有两子一女,长子冯廷正,次子冯廷工,皆为举人。一女嫁和顺拔贡后补周判刘丹书。

  长子冯廷正,字右书,号秋山,生于雍正十三年,卒于嘉庆十一年,享年七十二岁。娶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兵备道介休范清洪之女,育一子两女。侧室康氏,育四子三女。三女分别嫁广东南雄州、太原、陕西华州。次子冯廷工,字汝咨,号仲匢,别号霍林。生于乾隆三年,卒于嘉庆四年,享年六十二岁。娶山阴庠生王绍祚之女,一子冯当。侧室胡氏,育二子:冯赏、冯堂。冯廷工举人出身,著有《药笼集》《庚甦集》《金刚经果报录》等。

  《代州冯氏世谱·冯母李孺人家传》《清敕封孺人冯室李氏墓志铭》中记载:“孺人李氏,忻州静乐人。四川秀山知县代州冯君讳酅之妻也。父暲,江南池州知府。”

  李孺人两岁时母亲阎恭人就去世了,由继母孟恭人抚育长大。她的祖辈、父辈不但为政注重教育,对子女的教育也非常重视。她父亲曾给妻妾子女,聘请江南才女苏陈洁入住府署作为他们的家庭教师。儒家传统文化、忠孝文化、家庭伦理道德等启蒙教育,加上李家几代为官“皆清白吏”的言传身教,使得李孺人“性孝谨、娴礼、淑惠、知书”,成为冯家上下皆喜欢的“贤妻孝媳”。有一次,她的婆婆“患疡”,孺人昼夜不离伺候,“调饮食勤洗涤”一律不用“婢妪”。亲自侍奉,尽到为媳妇的责任,直到婆婆去世。李孺人身为知府女儿、县令妻子,为侍奉生病的婆婆,夙兴夜寐不离身边,小心翼翼端汤喂饭、穿衣洗涤。家有下人也不用代劳,要做“为人之媳”应尽的孝道。对公婆如此恭敬孝顺,尽心尽力、丝毫不懈怠。她没有忘记作为儿媳妇的职责,正是因为她传承了岑城李氏族人“一代做给一代看,在孝道上以身作则,长辈的孝行就是晚辈的楷模”这样的忠孝理念,是与李家的家风、家教、家训、家规等儒家忠孝文化传承不无关系的!也成为代州冯氏族人彪炳千秋、启迪后人的光辉榜样。

  李孺人不但在家里恪守妇道、孝顺双亲,在丈夫为官之时还是工作中的贤内助。冯酅在彭山知县任上,正值金川苗逆作乱。为平定逆乱,冯酅领大兵不离驿所。而几百个军人的“一切口粮、盐菜、舰船之费”,李孺人在后方都代为协调管理,所记账薄厚达寸许,有三本册子。平乱以后,交于丈夫,账目明细,泾渭分明,款额用度,毫厘不差。而其他官员因为军费质疑被弹劾甚至致以重罪,冯酅却安然无恙。且升任秀山知府,这不得不说是贤内助的功劳。

  古时有“妇人无外事之言”,而冯酅举官于数千里之遥的彭山、金川,身边没有可托重任之人。而李孺人为解为夫之忧,如果矜持“孺人所处,设置外事于不问”,致“供应不以时、侵欺不能杜、名数之多寡不及详、粟梁之敛散无所核”。不但可能使为夫遭“军费质疑被弹劾”获罪,还将累及子孙。而李孺人从小在家中既受到儒家忠孝文化的熏陶,还学到各种文化知识“能写会算”、能通晓大义、遇事会变通,关键时候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到“为人之妻”的贤内助之责。也正如《代州冯氏世谱》中所标榜:“以弭患于未形,较之登陴御敌者,事不同而情则同也。洵乎!巾帼中所罕觏者矣!”

  李孺人聪明贤惠、家传辞翰,循循善诱、教子有方。两个儿子冯廷正、冯廷工先后考中举人,后辈子孙家风清正,人才辈出。这与李孺人从小对子女们的教诲是分不开的。

  代州冯氏被称为“清代第一高门望族”,主要不是因为达官显贵,而是由于为政清廉,家世清白。清代文坛“桐城派”中的姚鼐在为《代州道后冯氏世谱》所做的序言中说:“代州兴于明之中叶,至国朝(清朝)乃益盛,非第仕宦显贵也,盖贤哲君子多矣。”族人显贵“皆敦谊好学,异于流俗”并由此预言“子孙宜更有大兴者”。

  清朝赐进士出身、翰林院检讨,贾兆凤撰写的《静乐岑城李氏族谱序》开始就言“孝悌”二字,“老人之老,幼人之幼”。记载岑城李氏十二世祖含香公、李銮宣曾祖父李之檀,在高邮为官八年“爱民如子,一切育婴、施药、周急,惠矜寡、济穷乏、设义学、冢诸事;仁风善政,美不胜书。”归里后“出橐中多金,赡其族人;置义田数百亩,以供婚丧诸事;而于谱牒之修,尤惓惓焉。”善行义举,一代启一代,“至于善气所积,昌大其世”等。可见家族的昌盛其祖先为官清廉、忠孝为善、重德言教等方面自有其共同之处。(裴忠利)

[编辑:李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