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晋北鼓吹

发布时间:2019-06-05   |  来源:忻州日报

  晋北鼓吹,亦称晋北八音会,源于古代著名的“八音和鸣”,是在西周时根据乐器制作的不同材料而产生的“八音分类法”,即“金、石、土、革、木、匏、竹、丝”,是遍布于忻州广大城乡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组织与民间器乐演奏形式的总称,俗称“鼓班”“鼓房”“响工”“鼓上家”。汉代已在忻州出现,隋唐时和散乐(百戏)相结合,应用于岁时节令的社火活动,其后逐渐被用于军队、仪仗和宴乐之中。

  晋北鼓吹演奏的传统曲目有著名的大型器乐合奏套曲《八大套》。《八大套》自成体系,是“青天套”“推碌碡套”“扮妆台套”“鹅郎套”“十二层楼套”“大骂渔郎套”“箴言套”“劝金杯套”8首大套的总称。每首套曲又由多首曲牌按固定的顺序联缀而成,以速度的渐次发展为主线,以诸曲牌相同的尾声作贯穿统一,并常以每套的第一首曲牌名称为套曲名称。如《推辘轴套》,即由【推辘轴】【进兰房】【扑土蜂】【王大娘】【寄生草】【迭断桥】【茉莉花】【读儿灯】【扑宫帽】【急毛猴】【八板】等12首曲牌联缀而成。吹奏“八大套”常以管子为主奏乐器,配以笙、海笛;打击乐器有鼓、大钹、小钹、大锣、小锣、梆子等。《八大套》中除“箴言套”专用于丧事外,其余7套多用于婚娶喜庆和社火庙会等场合。

  大型套曲《大得胜》是晋北鼓吹中的另一类型,它在曲牌选用和次序编排方面自由灵活,演奏时富于即兴性,更能适应晋北民间风格中各种场合演奏的需要。

  《大得胜》套曲由【将军令】(又名【过队】)【吵子】【耍娃子】【出鼓词】(又名【撩单子】)【神仙大过桥】【编筐篮】(【又名步步紧】)和【二亲相骂】等8首曲牌联缀而成,曲牌中间常穿插锣鼓乐段。《大得胜》在合奏时唢呐声部充分发挥演奏者的特长,笙和海笛则吹奏简单的基本旋律,使旋律自由灵活地时高时低、时断时续,与其它声部在音色、音区、节奏等方面相对比而结合,从而使一支只有八、九个人组成的小型乐队演奏得跌宕起伏,变化万千。随着时代的发展,晋北鼓吹演奏的曲目日趋宽泛,除传统的《八大套》《大得胜》套曲外,还有各种戏曲卡戏,如晋剧、北路梆子、二人台、道情、秧歌等,也有各种流行的歌曲、乐曲,以及现代影视音乐等,从而大大增强了晋北鼓吹的艺术同化能力。

  在忻州民间音乐舞蹈发展过程中“,乐户”是忻州民间音乐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据《五台县志》载:“明洪武间,五台有乐户十五家。建文末年,又有京城官绅被贬为乐户,逐于五台……”“乐户”处于社会底层,地位低下,但他们吹、弹、歌、舞无所不能,并在乡间各种祭祀、赛社、节令等活动中司职颇多,迎春、迎神赛社、丧葬,甚至陪客宴饮都要“乐户”“。乐户”在社会生活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实际上是民间职业音乐艺人。直到清雍正时“,乐户”作为一种制度才被废除,但民间的各种活动则延续不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晋北鼓吹进入蓬勃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忻州人胡天泉服役的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携《大得胜》参加在苏联莫斯科举办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民间音乐比赛,获金质奖。1952年3月,忻州冯贵、闫海登、田金万等参加山西省文化局在太原举行的全省民间艺术观摩演出大会,被评为优秀节目,组台公演两场。第二年又被选送参加第一届全国民间艺术会演,获优秀演奏奖,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怀仁堂欣赏了他们的演奏。1953年6月,由山西省音乐工作室刘建昌、刘子贞、晓敏等记录、整理的晋北鼓吹套曲《八大套》《大得胜》全部完成,并印成油印本。1959年1月,《山西民间器乐曲选·八大套》(第一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翌年4月,《山西民间器乐曲·大得胜》(第二集)也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使植根于忻州的晋北鼓吹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利用。

  1979年以来,根据文化部、中国音协联合发出的《搜集整理我国民族音乐遗产规划》文件精神,忻府区民间器乐工作者历时整整4年,搜集、整理民间器乐曲5000余首,从中遴选出577首上报《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山西卷》,为晋北鼓吹的传承发展积累了宝贵资料。2004年,忻府区八音艺术团参加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演奏《大得胜》获金奖,同时获民间艺术表演个人金奖。2006年,晋北鼓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忻州八音演奏家卢补良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2009年,卢补良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北鼓吹传承人。2010年,晋北鼓吹参加上海世博会山西展示周活动,颇获好评,忻州八音艺术团应邀连演20多场,有一天连演达12场,场场爆满。当年10月,卢补良收集整理的《八大套》在中央音乐学院进行专场演出后,《晋北鼓吹》入选国内大专院校音乐教材。(佚名)

[编辑:李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