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桑葚树

发布时间:2019-04-09   |  来源:忻州日报

  我的故乡炭峪沟是一个千人大村,在村中心沙湾子的大路口曾长有一棵古桑葚树。粗大的树干两人难以合抱,树干约四层楼房高,树冠三大枝向四周延伸约十多米,自然形成的树荫有半亩地大,相传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古树名木。这棵树虽经百年沧桑,但依然枝叶茂盛,郁郁葱葱,果实累累,令人称奇。那青翠的树冠宛若一把巨伞,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景观。在这棵树下曾发生过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每当我回故乡路经这里时,那一幕幕往事便浮现在眼前。

  桑葚树陪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我们村因有这棵桑葚树,多年来一直就有养蚕的习俗。我7岁那年,看见村里的孩子们养蚕很好玩,便产生了养蚕的念头,因自己年龄小,不会上树采摘桑叶,只好求姐姐来养。过了两天姐姐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张颜色微黄的蚕卵纸,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圆点,她将纸置放于直径约50公分大的柳条笸箩里,摆放在土坑的暖和处,让蚁蚕尽快出来。姐弟俩经常观察,一天要看好几次。过了两天,姐姐一大早起来又去看,突然惊叫起来:“蚕宝宝出来了,快来看!”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一骨碌爬起来,只见微黄色的纸上许多黑色的蚁蚕摆动着脑袋,有丝线粗细,约2毫米长,数不清有多少,越看越多。我问姐姐蚁蚕为啥要摆动身体?姐姐说那是在寻觅食物。根据小朋友养蚕的经验,蚁蚕开始只能吃一种叫莴苣(俗名艳艳菜)的嫩叶,稍微大一点才能吃桑叶。我和姐姐便去我家对面的地里挽来莴苣叶给蚁蚕喂上。过了两三天蚁蚕长大了一些,姐姐便采摘回桑叶来给蚕吃。每天父母下地干活走了,姐弟俩便出发采摘桑叶,姐姐在树上摘,我在树下捡,每次都是满载而归。每天清晨,村里凡养蚕的孩子们都要去桑树上采摘桑叶,满树冠的孩子们,一边采摘,一边嬉戏,像灵巧调皮的猴子在表演杂技。孩子们采摘过的枝条上过几天又长出了嫩叶,仿佛水晶般透亮,似翡翠般碧绿。我们天天采摘鲜嫩的桑叶喂养蚕宝宝,看着一天天长大的蚕宝宝,感到很欣慰。蚕经过五个阶段40多天的蜕变,由蚕卵、蚁蚕、熟蚕蜕变成蚕茧、蚕蛾。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小伙伴们付出了辛劳,但也享受了无尽的乐趣。

  养蚕期过后的五六月份,迎来了桑葚果成熟的美好季节。翠绿欲滴的枝叶间,挂满了三五成团的桑葚果,在微风下颤动,随风轻摇,像节日里的彩灯,颜色各异,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初结上的幼果,为青色,过一段时间变成了半青半红、大红,最后变成紫黑色,紫黑色的桑葚果是最成熟的,像黑珍珠,真是色美味香,吃进嘴里像蜜糖一样甜,沁人心脾,让人回味无穷。每天清晨,我天刚亮就起床,怕迟了摘不到成熟的果实。尽管起得早,等去了,树上采摘的人已爬满了枝头,大家乐滋滋地采摘着桑葚果,还要把各种颜色的果实品尝个遍。半青半红色的桑葚果味道苦涩,大红色的快要成熟,味酸微甜,紫黑色的桑葚果酸甜可口。品尝过后,再往衣服口袋里放,带回去让家人分享。有时下树时不小心被挤压,桑葚果粘在一起,口袋也染成紫色,让人十分惋惜。桑葚果成熟之季,也是各种鸟类孵化雏鸟时期,它们都为嗷嗷待哺的雏鸟采衔桑葚果喂养。鸟儿都是去人采不上的树梢上采,采摘的都是紫黑色成熟的果实。有时惊动了它们,就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好似和我们吵架。最常见的鸟类有喜鹊、燕子、麻雀等,但麻雀居多。我们常去采摘的有七八个小朋友,要把整个树冠攀爬个遍,每次都是满载而归,乐在其中,终生难忘。

  我们常在桑葚树下听讲故事。从小听别人讲故事是我的嗜好,每逢夏秋之季,凡是节假日,我都要叫上几个小朋友去树荫下听讲故事,经常在一起听故事的有五六个。那是中秋节过后的一个下午,村人称“百事通”的张大爷给我们讲起了桑树气破肚子的故事:西汉未年,王莽篡政,刘秀起兵征讨,有一次,刘秀战败逃走,真是急急如漏网之鱼,累累如丧家之犬。追兵一路紧追不舍,刘秀逃跑了几天几夜,好不容易逃出了追兵的视线,来到一片树林中,才感觉饥渴难忍,抬头看见树上结满了累累果实,红的、紫的、绿的,一簇簇的点缀在树枝上,刘秀顾不上多想,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甜甜的果实解了饥渴。吃饱了,他在树林中发誓:“以后夺得天下,定要封此树为王”。后来刘秀果然夺得了天下,遍封诸王,唯独不知此树为何名,派人到原地寻访,结果发现树林被敌军焚毁,只剩几株还在,树干高大,也结着红红黄黄的果实,经打听才知此树为椿树。于是刘秀就加封椿树为王,桑树得知后,气破了肚皮。所以天下桑树凡是年长的,树干上都有破洞,长年不愈,你们看咱村这棵桑树干上不是也有破洞嘛!而椿树被封为树王得意大笑,笑出了两串鼻涕,所以我们至今看到的椿树身上老是往外流粘液,树干比别的树高大。这就是“桑树救驾,椿树封王,气得桑树破肚肠”的故事。

  桑葚树下也是村民开会、聚集的地方。记得那是1953年初夏的一天,时任保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的张学诚,为宣传党的政策,让家乡父老乡亲开眼界,从县里带回一部收音机,老百姓叫“洋戏匣子”,召集村里人去村中心的大桑葚树下收听,村民异常高兴,人人奔走相告,消息马上传遍了全村,男女老幼都想来看稀奇、开眼界。下午人们提前来到树下等候,树荫下人头攒动,喜笑颜开,人们围坐在收音机旁。打开收音机后,一曲“东方红,太阳升……”的歌曲响亮动听,人们十分惊奇,纷纷议论道,新社会真是“日能”,铁匣子里还会唱歌,百岁老人也没见过,新社会科技发达了,咱老百姓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哩!接着播放了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讲话,树荫下响起热烈的掌声。还播放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革命歌曲,最后还播放了丁果仙、牛桂英演唱的晋剧《打金枝》选段。在场的人听得很尽兴,村民大开了眼界,知道了祖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这些时光也成为村民永远的记忆。

  每年清明节,荡秋千已成习俗。村里的年轻人会收集二十多条麻绳,拴在桑葚树的树冠分枝上。清明节这天下午,村民陆续来到树下,按次序轮流荡秋千,人们说:“清明节荡秋千,一年吉利,身体没毛病。”年轻人胆大、熟练,荡秋千时间较长,荡得高,花样多,什么凤凰展翅、鹞子翻身、鸳鸯戏水、喜鹊弯腰等,像儿童游乐园中的过山车,很惊险,他们玩得尽兴,旁观者也看得开心,称赞喝彩声不绝于耳。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人们直到天黑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百余年来,无论是风沙滚滚的春天,还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这棵桑葚树一如既往地为村民奉献着碧绿鲜嫩的叶片、香甜诱人的果实和让人舒适的绿荫。它犹如一名忠于职守的哨兵,坚守在村子的大路口,给村里一代又一代人带来欢乐,也陪伴村民度过了无数个艰难岁月,见证了社会各个时期村子的发展与变革,成为村民心中永远的眷恋和记忆。(张振厚)

[编辑:李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