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峙县东峪古韵

发布时间:2019-01-07   |  来源:忻州日报

  在漫长浩荡的人类历史中,山与水是文明的源头。发源于繁峙县泰戏山的滹沱河,一路奔腾,不远万里与发源于五台山东台沟的清水河终于在此相遇汇合,再次出发,一路南下,将太行山支脉冲刷成一条长达数十公里的大峡谷,东峪沟就在这山与水的碰撞里被缔造。

  坪上,位于东峪沟的上游地段,也正是两条河在此交汇后加速了东峪沟的形成。村子虽然命名为坪上,但地势并不平坦。低海拔和多山丘的地理形态决定了它的自然条件,然而特殊的环境最能激发出动人的生活景象。

  低海拔带来的温暖气候与丘壑起伏催生出的贫瘠土地共同交织着,为当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有赖生存的乔木植物。种植花椒是坪上村历来就有的习惯,房前屋后,田埂垄间,花椒遍地。

  处暑过后,坪上村迎来摘花椒的时节。经过八个多月的生长,鲜红的花椒早已遍布枝头,空气中弥漫着的淡淡香味。摘花椒,需要纯手工劳作。挂篮和背篓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女人们早在半个月前就不再修剪指甲,为的就是在这样的时节能派上用场。摘花椒,完全是一场手指与自然的直接对抗。

  摘花椒的村民保留着传统的劳作方式。几户人家先帮一户人家摘花椒是最实用的合作模式。共同摘椒加快了撷取的速度,也消解了独自采摘的寂寞,更重要的是使得村民之间的情感再次凝聚。

  大山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作物,河流也不甘落后。

  红鳟鱼,一种对水质要求高的冷水性鱼类很快适应了坪上的泉水。自祖辈起就习惯了身负背篓的一些山民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手执渔网的渔民。秋日,阳光以最明亮最透彻的方式与鱼在鱼塘交流。红鳟鱼快速摆动尾部,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在水中滑翔,像出征的大军,壮观而生动。捕鱼的时节,需要合作。渔民下到鱼塘,奋力踩水驱赶鱼群,收起网口,依靠口袋战术和默契配合,就会有可观的收获。

  坪上就是这样,一半是山,一半是水。山,传统、沉默,守护着人类的生存;水,自然、流动,丰富着新的生活。这些山和水共同养育了一方人,也塑造了独特的人文习俗。

  生活飞速变化,古老的传奇依然在上演。农历七月十五,坪上村的村民保留着蒸面人的习俗。与摘花椒一样,蒸面人同样是需要邻里协作才能完成的。

  面人通常被叫做面塑。面塑的主料为面粉,适当的颜料用来加色,制作的工具主要靠手,辅之以小梳、小剪和锥子等。手艺精巧的妇女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剪、压、挤,顷刻之间,诞生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透露出天然的神韵。20分钟后,伴着热气,面塑完成所有的环节。在当地,面塑这种别具一格的面点,早已超越食物本身,而是更高层次的对生活意趣的追求,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殷殷期盼。

  南庄,有着东峪沟最壮美的风景,是忻州海拔最低的地方。南庄到处是石头的身影。南庄的房屋依山而建,砖雕石券,石板铺路,青石筑墙。但南庄的这些石头是有温度,有记忆的。人们生活在这些石头堆砌的村庄里,重复着不变的生活。

  与坪上一样,花椒也是南庄的主要经济作物。一条横跨在滹沱河上的吊桥成为村子通向花椒地的唯一通道。地理环境的特殊,使得南庄人爱惜每一块可以晾晒花椒的空旷地方。广场、屋顶是不错的选择。只有经历足够的光照,花椒才会色泽艳丽。

  花椒之外,磨盘柿子也是南庄特有的作物。柿子的成熟要比花椒稍晚。霜降时节,树叶已经脱落,硕大的柿子独自挂在枝头,别有一番景象。十米多高的柿子树上,农民们需要费力攀爬上去采摘,再通过吊篮传递。这些柿子一部分被摆到路边兜售,另一部分将会被村民背回村中晾晒,制成柿饼。这时南庄人家的屋顶已不再晾晒花椒,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金黄。在南庄,屋顶是天然的晾晒场,院子是打谷场。他们的生活井然有序,察觉不到丝毫被外界干扰的气息,仿若遗忘了时间与世界。

  水流、山峰、梯田、村庄,东峪沟有着北方小桂林的美誉。但东峪沟不像桂林那么张扬炫耀,它矜持沉默着。即便是山与水的营造,也看不出岁月的年轮。身处其中的人们相信,他们的种种秉性和表情都来自于这片山水。明山与静水,滋养着安逸闲适的生活和温润闲雅的个性。

  这便是东峪,民风朴厚,古韵犹存!

[编辑:李艳荣]